大朗农牧发展专业合作社肉牛繁殖基地工人正在喂牛。通讯员 胡淑玲 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2月18日讯(通讯员 胡淑玲)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旺村大朗农牧发展专业合作社肉牛繁殖基地,一排排整洁干净的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健硕的肉牛在牛舍里或躺着、或站着、或在踱步。“早上刚喂完一顿饲料,工人们也刚铲完了牛粪,现在这些肉牛们悠闲得很”,基地负责人黄廷放乐呵呵地说。该基地主要养殖黄牛,年存栏1000头以上,首期230多亩已完成土地流转与建设。
“晚上可以吃顿肉了。”2012年,黄廷放听到一位农民兄弟拿到卖牧草的钱后开心地说。他当时鼻子一酸,还在广东打拼的黄廷放毅然决然回家养牛,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因为养牛可以让村里许多资源变废为宝,比如玉米秸秆、花生苗等都可以用作饲料喂牛,给村民换钱。”
黄廷放是土生土长的那楼人,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1995年大学毕业,1996年下海经商,在东莞做过五金厂的生意,并且做得有声有色。2013年,黄廷放回到家乡,拿出全部积蓄5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大朗肉牛养殖基地,2015年牵头成立南宁市大朗农牧发展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该基地如今配套有草料氨化池,置粪棚、消毒室、兽医室、无害化处理池和沼气池及引种隔离棚,还合理布局了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饲料加工区及草场。
“我们基地是自产自养模式,每年都有大约160头小牛出生,养两年就可以出售了,每头牛的利润在6000元左右。”黄廷放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牛舍一边高兴地说。据了解,这里的牛粪也是大有用途,牛粪除了用于合作社自己种植牧草,还免费提供给村民种植农作物,也有不少人前来收购牛粪,每年为合作社创收13万元。
“我们喂养的饲料主要是经发酵后的牧草和玉米秆,一天喂两顿。为了保证肉牛的质量,我们还每天给饲料掺杂钙粉、维生素、益生菌等营养物质。”黄廷放介绍。致富不忘村民,因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每天所需的牧草达七八吨,黄廷放寻思着,这也是周边村屯发展牧草种植的良机,可以带领村民增收。
“村民们曾被客商动员种植辣椒,但是却因没有人来收购而导致几千吨辣椒滞销,我想动员村民们种植牧草,他们都不是很愿意相信我们。”黄廷放无奈地说。于是他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免费赠送草料种子,并与当时的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刚开始仅有10户愿意尝试,4个月后,牧草迎来丰收,基地以350元/吨的价格进行收购,给不少犹豫不决的群众吃了定心丸,他们纷纷开始加入了种植牧草的行列。以前只能被村民当作废料焚烧的玉米秆、花生藤,现在能卖到350—450元/吨的价格。
如今,该基地80%以上的草料实现了就地供给,种植牧草的农户发展到160多户,其中有20多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至2020年为本地村民增收220多万元。“两年前,我与妻子一起到基地帮忙,两个人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有5000千多元。”在家门口能有一份工作,基地饲养员韦明倾感觉非常满足,一天工作8个小时,空闲时候还能照顾家里。基地现有固定工人12名,忙的时候聘请周边的村民前来帮忙。
目前,大朗农牧发展专业合作社肉牛繁殖基地是邕宁区最大的优质杂交肉牛繁殖基地,被评为四星级“广西畜禽现代化生态养殖场”、邕宁区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邕宁区“就业扶贫车间”、南宁学院技术推广合作单位,并被广西畜牧研究所品改站选定为南宁市首个“母牛双胞胎繁殖”示范场。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自身的发展思路和推动村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扩大养殖规模。大力推动合作社的肉牛养殖,形成‘牛—肥—粮—牛’的生态循环链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黄廷放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