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王集镇吴庙村从欠外债100多万元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金城街道邱圩社区还掉140元外债,集体固定资产突破千万元;邱集镇仝海村曾经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如今村集体经济向年入百万元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睢宁县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当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效。

选好致富带头人

11月21日,作为李集镇花厅社区合作社的“特殊股东”,彭莉等人又领到了1000元的红包。这已经是合作社第4次为他们分红。

花厅社区人均耕地只有0.6亩。2017年7月,43岁的种植大户周桐成了社区新的“当家人”。此时,他面对的是集体收入为零、为群众办实事成空话的窘境。

“花厅社区当时欠债达30余万元,一年前注册的‘睢宁县李集镇花厅集体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个空壳。”周桐意识到,锅里有碗里才能有,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打破困局。

通过协商民主议事的方式,社区将公共空间治理清理出的30多亩土地和社区范围内流转承包的200多亩耕地统一交给合作社经营,搞起了稻麦轮作。靠这200多亩地,一年后合作社纯收入近5万元。

两年前,王集镇吴庙村还面临欠债100多万元的窘境。2020年,做工程的周保刚被选举为吴庙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首先动员群众流转了700余亩土地,增加集体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同时寻找种植和合作社管理能手,选拔村中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入村两委,共同参与村务管理。

“2021年,我们种了130多亩洋葱、100多亩大蒜、900亩小麦,当年毛收入就突破293万元。2021年秋季,我们又种植1300亩玉米。这两年,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周保刚介绍。

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好,选好“带头人”至关重要。睢宁不断提升村(社区)“两委”成员履职能力,通过专职培训的形式,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村“两委”干部队伍。此外,把选好用好“第一书记”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睢宁先后选派53名“第一书记”到乡村振兴一线,充实基层力量。

找准特色优势产业

11月25日举行的徐州·淮海经济区品牌农产品展销会暨园林园艺展上,睢宁御甜油、桑叶茶、鹿茸菇等111种类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大受欢迎。特色产业是集体经济的支柱,近年来,睢宁各村镇盯准优势产业发力,挣出好“钱景”。

在高作镇官杨社区,生态仿古树农业观光园初具规模。观光园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苗圃1000亩、民宿700多平方米以及周边其他配套设施。苗圃内种植柳树、紫微、槐树、栾树、白蜡等几十个品种,通过树木幼苗组合生长培育,可以培育出百年、千年外观的仿古树。“项目建成后,将培育仿古树数千株,年产值约5300万元,可带动80余人就业。”官杨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坚持把“三项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庆安镇政府积极帮助农业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不久前,庆安镇惠客晨雨禽类深加工项目进入试运营阶段,项目正式投产后,年精深加工禽类肉制品将达到1.5万吨,年产值3亿元,税收1000万元。

鼓起百姓“钱袋子”

集体经济强,百姓生活有底气。“60岁以上老人来村综合服务中心领澡票了!”10月12日,邱集镇仝海村党总支书记朱贤君在村广播中吆喝。这是仝海村连续十年为老人免费发放澡票。

今年8月,仝海村有10名大学本科新生分别领到村里发放的2000元至3000元奖学金。仝海村“孩子上大学村里发奖励”这个优良传统已经延续9年,并且写入村规民约。

仝海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舞蹈房,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花厅合作社运营步入正轨之后,社区党总支着手对缺少劳动力的家庭进行帮扶。经过协商,2018年,10户低收入农户以承包的耕地入股社区集体合作社成为“特殊股东”:每年拿耕地租金,一年两次分红;在合作社干活还能拿工资。

“今年我们利用老村部废地建起了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利用公共空间治理在周前组建起8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种植业收入加上厂房租金,今年社区集体收入不会低于50万元。”周桐表示,“合作社收益增加了,‘特殊股东’的分红也会上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琦 通讯员 邱辉 李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