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前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很多地方实行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村集体来领办产业,收益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贫困群众,以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下面是某乡镇在发展辣椒产业时的几种方式,我们一一比较分析,看看哪种方式更好,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益,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一、村集体种植。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注入村集体经济,按照每亩2300元的标准进补助,所得收益按70%归农户,20%归管理者,10%作为村集体经济留存。
二、贫困户种植。根据贫困户的情况和愿望,动员贫困户参与种植,但有数量规定,每户贫困户种植面积限制在20亩以内,因为财政扶贫资金有限,而贫困群众多,要兼顾其他贫困群众,此种方式,按每亩770元的标准补助种植户。
三、非贫困户种植。为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将玉米等低产出的农作物淘汰出去,所以鼓励非贫困户大力种植辣椒,按每亩300的标准进行补助。
以上几种方式种植的辣椒,在市场没有销路的情况下,县乡按照保底价1.7元每斤进行收购。可以看出,该乡镇为了产业发展动了一番心想,下了一番功夫,没有实行村集体经济一刀切的方式,通过三种种植方式,实行了多赢的目的。
第一种方式,效益也许不一定好,收益也许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但其最大优势是最大可能地覆盖了所有贫困群众,因为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所有贫困群众的出列,而增加收入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哪怕知道有可能会不尽如意,也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因为贫困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是有收入的,比如,土地的翻耕,栽种、施肥、打药、采摘、凉晒、搬运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人去做,这样所有贫困群众都可以参与进来,获取劳务收入,最后产生效益了,还可以分红,是一举多得之事。
第二种方式,收益是很好的,从集体下放到了个人,贫困户的责任心和想增收的干劲必然比村集体经济要强得多,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实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全家老小齐上阵,寸土寸地精耕细作,产出和收益也必然比村集体经济要好。
第三种方式,会比第二种方式更好,因为非贫困户通常会更聪明和勤劳,也更能请动人来帮忙,现在农忙季节请人做工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多数棒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既发展了产业,更破解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因为要让老百姓改变千百年种植玉米的习惯是很难的,要改变就得有一个出路和通道,这种方式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通过调研发现,村集体经济的方式在很多地方是效益低下的,某村为了脱贫攻坚,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在村里养殖蛋鸡,产业的发展是成功的,市场也是不错的,想到是贫困村的产业,很多帮扶单位的干部和食堂都采购该村的鸡蛋,并且是按1.5元每枚,比超市的价格翻了一倍,之所以没有收益,关键在于是集体经济,管理粗放,人人不尽心,个个不用力。
正如:该村支书所言,做好了效益大家分,做不好了都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导致出现了鸡蛋没有人捡,一天晚上下大雨,第二天有人去基地查看,只见水沟里有几十枚鸡蛋,有一次有人在基地外面的草丛中发现了几百枚鸡蛋,有的群众发展了草丛中的鸡蛋后直接捡回家去了。管理的粗放是村集体经济的最大弊端,也是导致村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壮大的原因。
如何破局,还是第二种方式和第三种方式好,也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实行家庭承包制。
小时候,农村家庭基本上都会养殖蛋鸡,只要鸡生蛋打鸣了,马上就会去查看,鸡是不是在鸡窝里生的蛋(这个鸡窝通常是在比较高的地方),如果不是,则要马上去找到捡回来,晚了的话,就会被邻居家的小孩捡走了,蛋炒饭,盐巴钱又不见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乡土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