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预警!长文预警!长文预警!

本文行文万字,历时近一个月完成。

如果你希望全面了解高中各科学习方法,相信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些启发。建议点赞收藏,反复阅读。

曾经有家长向我这样描述孩子的学习经历:

小学时成绩非常好,到了初中就落到了班级中等水平,现在上高中了,学习非常吃力。

难道孩子越来越笨了?

当然,也有家长这样描述:

孩子上小学时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简单的口算题就要教好几遍,最后还不一定记得住。

但是到了初中,孩子好像突然就开窍了,自己学的非常好。

等上了高中,更是名列前茅。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非常普遍。

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孩子是否掌握了适合高中各科目的学习方法。

小学时期,以考查记忆性知识点为主,因而,记忆能力对学习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从初中开始,在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始增加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与逻辑分析能力的考查,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显然已经不够用了。

到了高中,知识点相较于初中阶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延伸,也就更加强调知识体系的搭建,因此,必须对初中时期的学习方法进行更新。

而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也更加接近我们未来进行终身学习时所使用的自学方法。

所以,在高中时期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今后更长远的发展添加成长利器。

针对全网铺天盖地的“高考各科学习方法是什么?”“高一好好学习还来得及吗?”、“高三开始好好学习还来得及吗?”、“高考200天还能逆袭吗?”这一类问题,本文将从各科学习特点、高一到高二学习方法、高三一年学习方法、高考前200天学习方法这几个方面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收藏,也可以分享给你的好朋友,和小伙伴一起进步。

一、高中各科目学习特点

这个部分主要指出各科目比较显著的特点与处理方法,各科目通用的学习方法将在第二章节具体展开。

1.语文、数学、英语

你知道吗,这三门“老三位”科目的底层逻辑都是完全相通的。

什么,这三门课怎么可能相同呢?

这是很多学生听到我这样评价语数外三门课时的反应。

没错,这三门课程看起来一个学中文、一个学外语、还有一个是让你爱恨交织的数学,但是想学好它们,都要做好两件事:

(1)提高记忆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字词解释、成语、古诗古文、

英语:单词与关联词汇词组、谚语、语法知识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以及推导过程、推导结论

看到了吗,这三大科目都需要你记忆基础知识,脑子里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你才能够“理直气壮”的去解题。

很多学生在这时会问我:

那么多知识点,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把它们都记下来吗?

其实,方法没什么玄妙的。

那就是,积累本+反复记忆。

ok,问题又来了:

首先,每个科目你都可以准备3个积累本,分别记录零碎知识点、做过的错题以及题型总结。

零碎知识点要随时记录,无意间读到的好词好句、学霸嘴里精妙的知识点分析等等都可以随手记下来。

错题一般可以在课上老师讲解作业或者考卷时进行,要将题干、错题原因分析以及错题来源都记录下来。

题型总结可以在做专项练习的时候进行,或者在记录错题时,把从来没见过的题型记录到题型本里。

其次,你要定期拿出积累本,反复复习里面的知识。

利用每天碎片时间,比如课间、午睡前、放学路上、吃饭时、晚上睡觉前等,看上一两页,或者把疑难知识点录下来反复回听,亦或者给同学或者父母讲解这些知识点,总之,有时间就跟这些知识死磕。

此外,每周周末、每两周周末以及每个月月末,你都要拿出1-2个小时,再次复习积累本中的知识点,彻底消灭知识盲区。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重新记忆这些知识点,你还可以合上积累本,在一张白纸上尝试画出知识点结构图,把每个科目中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化零为整。

一旦遇到怎么都想不出来的内容,那么恭喜你,你的知识遗漏点就被逮到了,回到积累本去重新巩固。

除了以上方法,对于语文和英语这两门语言类科目,我们还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加强记忆效果: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习惯原文表达方式的过程,久而久之,你的中英文行文方式就会越来越向你所选择的范文靠拢了。

(2)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语文:

在诗词古文的背诵中,你不能死记硬背,需要深入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写作风格以及他在写作时的心境。

了解了这一系列的底层逻辑后,你可以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背起来也就更轻松了。

此外,你还可以学习这些诗词古文的遣词造句与文章结构,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大作,都是经历了历史考验的上佳之作,可以把这些技法应用到作文写作当中去。

在阅读理解中,你要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行文结构,清晰掌握文章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的脉络。

在最后的作文中,你同样要确定文章主题,合理搭建文章结构。

你是采用常见的“总-分-总”结构,还是自己更青睐的结构;

论点之间使用平行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等等。

这些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能力来进行选择。

但是,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行文结构,各分论点要清晰有力且紧紧围绕中心主题展开,而各个论据与论证过程又要紧紧围绕各分论点推进。

英语:

阅读理解、语言知识运用以及写作都会涉及文章主题、结构以及行文过程的逻辑分析,只不过与语文不同的是,使用另外一门语言来进行考核,相较于母语,语言的考查难度也更低一些,仅此而已。

数学:

数学更是逻辑之王,所有的题型都在考查你使用基础公式与定理的逻辑分析与应用能力。

数学非常强调思路与知识点的连贯性,如果你存在盲区,就会导致答题受阻。

因此,在遇到难点的时候,你要自己思考是自己的思路问题,还是存在着知识盲点。

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你还要打磨自己这样的分析习惯:

关注题目所给条件与题目所求,之后,思考如何将条件与求导目标联通,你的解题思路也就呼之欲出了。

此外,除了一些基础题目,很多题看着都好像没见过,但是只要稍稍拨开华丽的外表,你就能发现,里面藏着的都是那些经典题型。

你看,这些考查的都是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那么要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呢?

我们可以借鉴思维导图的方式,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总结知识体系。

在学完每个章节后,把这个章节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总结到一个思维导图里,甚至你可以把与这个章节关联的旧知识一并总结进去。

如果学有余力,最好把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老师讲解过程中你自己的思考也总结进去,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这个过程就可以极大的锻炼你的分析、关联、关系判断等方面的逻辑能力。

(3)其他注意内容

首先,英语听力也是一个需要反复锻炼与回听的过程。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有效提升听力效果:

这个过程可能有点磨人,但是效果却是加倍的。

一个月后,你会惊喜的发现,不仅听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连你的口语发音也会和你选择的听力材料一模一样。

其次,对于语文来说,除了强记忆、重逻辑的特点,还有一个需要注意到地方——写好字。

字迹的工整,对于语文分数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阅卷老师,阅卷期间,要面对成千上万份作文,一份结构清晰、字迹工整的试卷对于你来说可以算是“苦中作乐”了,对于这份试卷的印象分也就不会太低了。

所以,别忘了练字。

2.物理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片头有这样一段独白:

如果你爱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这句话套用在学物理上,也很合理: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学物理吧,因为他可以获得深邃的逻辑思维。

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学物理吧,因为他可以奋力一搏后,发现还是学不明白。

其实,物理并没有那么可怕,你要做的就是摸清它的“脾气”,然后有针对地“驯服”它。

(1)物理有大量公式与定理

狠狠的把它们都记下来!

不仅要背公式和定理,还要把它们的推论以及限制条件都记下来。

很多同学会觉得,物理是理科,不需要过多记忆。

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够全面的。

物理的解题过程都是基于相关的定理和公式,要想把物理学好,就要把这些定理、公式、推导过程、背景知识以及推理结果全部记下来。

而这些推理结果又往往是你在考场先人一步的制胜法宝。

举个例子,假如试卷上要求你计算15*11,你当然可以用竖式算出结果。

但是,如果你早就记下了和11相乘的计算规律——首尾不变,中间相加,满十向前进一,那么你就可以快速得出165的结果,节省至少10秒的考试时间。

在分秒必争的高考考场,多出来的每一秒钟都意味着可能拿到更多的分数。

(2)打好数学基础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

就是这个意思了。

物理题中会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位数,计算的简洁性往往都决定这物理题目作答的正确性。

如果说,物理公式与定理是一座大楼的主体架构,那么数学计算就是填充其中的水泥,起着稳固架构的重要作用。

所以,打好数学基础对于物理成绩非常重要。

(3)多动手实践

物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对于庞杂的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非常有帮助。

首先,在有条件的时候,动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过程。

在理解与记忆知识点的同时,学会将一个复杂问题化解为多个小问题的处理方法,这个思路对于解答较为复杂的答题也非常有用。

其次,在做题的时候,尽量画图,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题意。

3.化学与生物

化学与生物的学科特点非常像,它们都是“理科中的文科”。

这两个科目都需要我们对课本知识做到“毫不留情”的全面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考查我们对各类题型的逻辑分析能力。

我们要做到不仅对课本中概念的定义与限定条件倒背如流,还要对实验过程、实验分析过程、图片、例题分析方法甚至课后题与边边角角上的小字,都要熟练掌握。

总之,不要放过课本中的任何一个字。

4.历史、地理、政治

对于文科科目,刻意练习式的重复记忆,是否可以保证获得高分?

很遗憾,肯定不行。

如果说,高考对于理科科目考查的核心能力是“模型思维”,那么对于史地政这几门文科科目考查的核心能力则是“关联思维”。

(1)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就是将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分别通过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不同视角,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与分析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去分析它因何而发生,去深刻理解它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与民族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大事年表与周年记录表,它是一条从古至今再到未来、川流不息的大河,从主流再到支流,不断联动生发。

(2)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就是从某个地理现象与周围事物、与其他组成要素以及与相关历史事件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

地理思维非常强调从地图与表格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定位区域位置、经纬度、地形与气候特点乃至区域历史事件等内容。

(3)政治思维

政治思维就是在处理一段材料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去分析,同时从材料中涉及的不同主体视角分别进行解析。

“关联思维”的内核就是从课本知识点出发,发散关联其他科目知识点、关联实际生活、关联时事热点的思维方式。

总体而言,史地政这三门科目更倾向于教会你编织一张大网,任何一件历史事件、地理现象或是政治现象,你都可以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分析与理解。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你不仅可以将分数提升到更高水平,更重要的是,你将学会更加全面、缜密地思考问题。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就点个赞吧。下面继续。

二、高一、高二各科学习方法

高一和高二时期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吃透各类概念、公式与定理,做好课前、课堂与课后这三个环节,为高三的整体复习打好基础。

1.课前预习

(1)预习安排在复习当天所学知识与完成作业后进行。

学习就像是一项建筑工程,基础打牢固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

因此,复习当天所学以及写作业都是在重新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考查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掌握。

在此基础之上的预习才能更加顺畅,不存在基础不牢、再看新知识如看天书的困境。

(2)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

预习时间不宜过长。

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也确实没必要。

因为既然是新知识,一定会超出你之前的认知范围,而预习时间过长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畏难情绪,得不偿失。

(3)预习主要看基础概念或公式以及用以解释它们的具体示例

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其实就是概念与公式,考试题目考查的主要就是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以及其变体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所以,预习时先看这些概念与公式,但是看不懂怎么办?

去看例题,基本上让你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有了一定认识,当然,为了转天的听课更加轻松,你可以翻阅一些延伸资料,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比如,转天就要学习牛顿第三定律了,那么你可以找找相关的科普故事,去看看牛顿当时是怎样发现这一定律的,后来这一定律又被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等等。

这么广泛的搜索资料有意义吗?

答案是十分肯定的,因为在大脑中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是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存在,这个网络编织得越大,我们对这一知识概念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记忆也就越牢固。

(4)尝试完成基础题

带着你刚刚学到的新知识,试着去完成一两道基础题,答出来可以夯实对知识的理解,答不出来更好,正好带着问题去上课,有重点的听讲。

(5)列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带着问题清单去上课

预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要求你把还没有上过课的知识全部自学掌握,而是在老师正式开讲之前,把对于你有难点的知识罗列出来,形成问题清单。

记得带着你的问题清单去上课。

2.课堂听讲

带着你的问题清单到课堂上有侧重的去听,明白一个问题,就把这个问题划掉。如果直到下课,你还有问题没有被处理掉,那就立刻去请教老师,保证把问题在当天消灭掉。

这个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听课效率。

其实,这正是很多学霸在课堂上不怎么听课,但学习成绩却依然很好的秘密。

当然课堂上还是存在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要努力记笔记,还是要更好的听讲呢?

我的答案是听讲优先,优化笔记。

上课的目的是为了听老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如果只是为了保证笔记的完整,而不顾老师的讲解,其实就得不偿失了。

而笔记正是帮助我们课后理解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重要学习资料。

我比较推荐你形成一套自己的简写符号,在课堂上使用符号以及连线来标注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理解。

我们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将笔记本带一页,一分为二,左边一列将转天要学习的新概念或者定理公式写下来,右边的一列用于在课堂上标注概念之间的联系。

3.课后总结与复习

复习可以说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没有之一。

如果说良好的预习与课堂听讲,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那么做好复习,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夯实学习效果。

记得牢不牢,学得好不好,都靠复习。

那么究竟要怎么复习呢?

首先,同一个知识点与题型要进行多频次复习。

一般来说,我们要在学习新知识后的当天结束前、一周后、两周后以及一个月后分别进行一次复习。

其次,每次复习后进行一次自主测试,检查自己复习的效果如何。同时,进一步的加深记忆与理解。

4.科学完成作业

完成作业不就是写完老师留的习题吗?

其实不然。

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与归纳总结的,但即便如此,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与能力都是不同的,统一布置的作业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自己的学习需求。

那么,教学能力相对不足的老师留的作业质量就更加差强人意了。

因而,我们在选择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闭眼都能答对的题型就可以忽略了,专攻概念理解不透彻或记忆模糊的知识点与题型。

5.组成学习小组,多给同学讲题

你可能会说,这多耽误我的时间啊!

其实,这样不仅不会耽误你的学习,反而会促进你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这就是对著名的“费曼学习法”的应用。

这个方法就是把你需要彻底搞明白并记忆下来的知识点讲给别人听,同学、朋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朋友都行。

最好是那种对你要讲的知识一无所知的人。

你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别人讲透一个也许有些晦涩的概念或者定理,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在讲的过程中,你卡壳了,或者讲着讲着给自己讲糊涂了,那么这个部分就是你没整明白的内容,赶紧回去看书,看明白了就回来继续讲,直到给别人讲明白为止。

所以,别再偷偷摸摸自己学了,如果有同学请教你问题,你一定要高高兴兴的给人家讲明白,这是人家送给你的学习机会啊!

三、高三一整年复习方法

高三的复习一般会划分为四个阶段: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

1.第一阶段——吃透教材与考纲

在这个阶段,老师都会带着我们重新梳理高中三年学过的知识。

但是,因为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老师的复习内容与进度不一定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计划。

首先,制定你自己这个阶段的复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一个自己要多努力一些就能实现的计划。

计划不要定的过于轻松,这样其实你得不到太多提升。

计划也不要定的过于繁重,这样你会因为经常无法完成计划而感到灰心丧气。

也就是说,假如你高三之前的复习量是一天复习1个章节的知识点。

那么,在高三第一阶段的复习中,你可以是一天复习一到两个章节的知识点。

贵在坚持与落地执行。

还有很多同学会问:

我到底要不要跟着老师的进度来复习呢?

我的答案是——以自己的复习需求为准。

就是说如果老师的复习节奏和你的复习节奏一致,就可以跟着老师走。

如果你觉得老师的节奏过快或者过慢,那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走。

其次,对着考纲和教材,地毯式消灭知识盲区。

高考,考查的就是将考纲中的知识点准确理解并正确答题的能力。

因此,你的知识盲区越少,正确答题的概率也就越高。

地毯式扫描盲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

(1)目录扫盲

对照教材目录,建立知识体系。

你可以直接背诵目录,先背诵章节标题,然后翻开书,把一个章节里的分支知识点背下来。

其实教材目录是最完备的知识体系,它按照章节把知识点依次罗列在几页纸上,非常适合我们储备基础知识。

如果能够做到提起一个知识点,你能快速定位到某本教材的某个章节,那么基本上这项工作就过关了。

(2)思维导图扫盲

背目录可以帮助我们弥补知识漏洞,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基础分数。

但是要获得更高的分数,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的关联与应用。

这时你需要绘制自己的学科思维导图。

你可以拿出一张白纸,在教材基础知识架构的基础上继续延伸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建立更加立体互联的结构。

在绘制的过程中,遇到卡壳的地方就回去翻书,或者翻阅其他课外补充资料,不断加深记忆。

最后,遇到知识难点,及时解决并定期复习。

自己复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这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查阅教辅材料

每本教辅材料的内容编排角度都不太一样,翻阅这些资料,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同一个知识点。

这就像你在各个不同的角度给一个人拍照,多视角的平面画面可以呈现出一个鲜活而立体的人物,让你印象深刻。

(2)观看网络资源

现在网上有很多高中科目的教学资源,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学习需求。

(3)请教老师或同学

如果前两种方法都不能帮助你理解一个知识点,那么你就应该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了。

当然,请教老师和同学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你不能遇到了难题,就直接去请教别人。

而是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这样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在梳理你的答题卡点。

你真正需要解决的就是这样的卡点,以及未来在遇到相似卡点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去处理。

另外,遇到难点的时候,处理的时机和复习频次也非常的重要。

当天遇到的难点要在当天处理掉。

在解决了难点的第二天、当周以及当月都要再进行复习。

确保自己彻底攻克这个难点。

2.第二阶段——分类题型练习

各门科目都应该专门准备一个题型积累本,把平常做题和考试时出现的错题进行分类。

确实因为疏忽而做错的题可以不用记录,但是要仔细分析做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后要多加关注。

而对于不会做、做错或者完全没见过的题目一定要记录到题型积累本里。

积累本里的每道题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题目类型标注

题型标注可以帮助你快速定位知识点与解题方法。

(2)题干与原始答题过程

原始答题过程可用于诊断知识漏洞与错误的解题思路。

(3)解题或者错题分析

分析过程可以帮助你掌握出题人的出题思路,让你从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题目。

(4)答题模板与注意事项

基于出题人的出题思路,答题模板可以让你快速搭建符合答题要求的答案结构。

这个题型积累本就像是一个宝典,你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翻翻,回顾题型与解题方法。

3.第三阶段——不同题型穿插练习

光是完成题型分类总结与记忆还是不够的,因为真正的考试不会耐心的给你分好题型考你,而是什么题型都有。

所以,为了更快的适应不同题型的转换,我们需要在每周安排一天进行题型穿插练习。

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训练你在面对不同题目的题型定位与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你的答题速度与正确率。

4.第四阶段——磨炼真题,揣摩出题套路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可以选择历年真题集或者高质量的模拟题册,进行模拟训练。

首先,进行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场景,给自己计时,同时适当给自己设置一些噪音,增强时间把控与抗扰能力。

其次,把错题与参考答案进行对比分析。

仔细分析参考答案的逻辑结构与答题点,对比自己的答案,找出自己的答题错漏,根据参考答案进一步优化答题模板。

此外,仔细思考,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出题人的考查点是什么,出题陷阱如何设置等等。

让自己从“被动考核”转变为“主动考核”。

最后,再次答题,直到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一样为止。

四、高考前200天复习方法

如果你在之前的复习过程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基础,那么在考前200天,你可以每周计时做一套高考真题,并在接下来的一周做深入剖析。

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其一,研究出题人思路与答题模板。

其二,训练自己的时间把控能力。

其三,查找知识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漏提升。

当然,如果你在考前200天才开始奋起直追,那么,考前200天的复习策略只能做到抓大放小,尽量获得基础分数。

如果你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考出高分,那么请从高一开始,按照上面讲过的方法,好好学习。

毕竟,虽然亡羊补牢,但毕竟会有被你放走的羊。

1.复习方法

如果在高考前200天,你才开始奋起直追,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慢慢积累,那么你就要采取“以终为始”的策略。

缺什么,补什么。

先来思考几个问题:

那么,好了,在仅有的200天时间里,你要“左手真题,右手教材”,指哪打哪。

高考真题一道一道的过,不会的就看答案,还看不会的就去请教老师和同学。

请教的内容不仅是这道题的讲解,还要请教考查的知识点在哪本教材里,方便回到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这就像你正站在陌生城市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时,你除了向当地人问路,还要搞清楚附近地形与交通网络。

通过做题,尽可能多的拼凑出知识体系。

这种方法虽然精准,但是因为时间限制,内容很可能不够全面。

这个时期你要保持的心态就是“学一点,多拿一分”,不急不躁,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

2.时间管理

因为时间有限,你必须对时间做到精准把控,不浪费一分一秒。

推荐使用非常火的“番茄工作法”。

例如,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循环执行。

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学习和休息时间。

你最好在网上买一个计时器,操作方便。

因为如果使用手机计时器,很可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时间就会轻易划走了。

此外,在时间分配方面,你要给劣势科目更多的补漏时间。

除了大块的学习时间,洗漱、吃饭、等待、睡前甚至是上厕所这些碎片时间你也要牢牢把握住。

听英语听力、古诗古文或者其他你需要牢牢记住内容的录音。

不要小看这些只有几分钟的时间,积累起来,可以帮助你强化更多内容的记忆效果,提升你的英语听力水平。

总之,200天的时间确实不足以求全,却可以帮助你大幅度提高成绩。

五、写在最后

读到这里,还有一个道理希望你能明白:

无论你在何时发力,你都不可能做到“完美”。

很多人在考场里心态崩溃、大脑一片空白,大多是过于强调完美的结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