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今,走在利辛县杜竹园村的青蛙养殖基地,可听不到阵阵的蛙叫声,取而代之的是基地工人乐呵呵的笑声,映入眼帘的是三三两两的村邻,坐在池塘边守着进入冬眠期的青蛙,说着丰收年里小小的青蛙带来的大收益。
蛙声阵阵,叫出生活新希望
12月22日,冬日的乡间寒风瑟瑟,刚到张村镇杜竹园村,利辛县白鹭湾青蛙养殖基地就映入眼帘了,方形养蛙田排列有序,望不到边。冬天里的蛙田不见明水,一块块回形池淤泥也变得干结,几名工人正拿着水管,向塘里浇水,湿润干结的土地。
“现在正是青蛙的冬眠期,你们可看不到蛙戏莲叶间的场景了,不过这个季节也正是青蛙最肥美的季节。”基地负责管理的养殖工人王显勇,一边给池塘洒水,一边讲着池塘里青蛙已经成了村里发家致富的宝贝。
王显勇介绍,基地养殖的青蛙每年三四月份繁殖,从蝌蚪到幼蛙再长到成蛙,只需4个月时间。八九月份青蛙上市销售。10月份天气转凉,青蛙停止进食,掘洞冬眠,冬眠期一直到次年三月惊蛰。
为了展示基地的青蛙品种,王显勇用锹轻轻下挖,掀开一片泥,泥块里就可剥出几只冬眠的青蛙。冬眠中的青蛙,十分乖巧,不叫不动,体型肥美。“虽然这个季节的青蛙味道最肥美,价格也比较高,但我们是不销售的,都是保留最好的青蛙品种,来年销售幼苗,这样利益更高,也不违背自然规律。”
小小青蛙,带来致富新路子
“我们村里养殖的都是黑斑蛙,是青蛙的新品种,推行的全部都是饲料养殖的新模式。”张村镇党委书记孙强介绍,青蛙视觉发达,但嗅觉不发达,其本能是捕食飞虫活物,对静态的饲料不感兴趣。过去人工养殖青蛙,要用蚯蚓、蝇蛆等活虫做饵料。但这些活饵成本高,难运输,难贮存,还特别容易传染病菌,导致青蛙生病死亡。
考虑到这些原因,白鹭湾青蛙养殖基地筹建时,基地负责人在选择青蛙幼苗时,选育的就是嗅觉发达、可摄食静态颗粒饲料的黑斑蛙新品种。
孙强介绍,黑斑蛙属于两栖动物,体长一般7-8厘米,体重为50-60克,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黑斑蛙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
“这种青蛙味道鲜美,价格好的时候,批发价就能达到25元一斤。”基地负责人表示,第一年购买青蛙幼苗需要花费一定成本,一亩地纯利润也能达到1万元左右。来年可以使用青蛙自产的幼苗育种,成本大大减少,利润也就更高了,一亩地能达到2-3万元的收益。
一亩方塘,迎来喜庆丰收年
“由于我们杜竹园村经济力量有些薄弱,国家现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我们村两委研究后,才决定引进黑斑蛙这个养殖项目。”孙强表示,位于杜竹园村的青蛙养殖基地占地70多亩,大都是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的。
引进这个养殖项目,最让村里人放心的还是环保问题,由于养殖黑斑蛙,只需要在田间围上一个框、打上一点岭,再在前期灌上一段时间的水就可以了,所以基本上没有污染。
从养殖基地落地建设以来,已经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经济收入。除了每年流转土地的固定费用,平日里蛙田需要工人时,村民可以到基地打工,也能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村里一些年老体病无法出门打工的贫困户,也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成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我们这里是生态农业养殖,青蛙可以在大豆、麦田、莲藕中养殖,变为循环经济。”白鹭湾青蛙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主要负责大量繁育种苗,出售青蛙幼苗,农户前来购买幼苗,都会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将青蛙在果蔬、农田中养殖,形成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充分利用了生物有机肥,节约了种植成本,还实现了果蔬、青蛙双收益。
(记者 李锦文实习生 茹艳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