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红薯开挖,初步估算,亩产可以达到五六千斤。”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安丰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剑科拿着刚刚出土的红薯,兴奋地说道,经过脱毒育苗、科学种植,安丰村种植的“西瓜红”红薯喜获丰收,较村民自发种植的红薯亩产增加2000斤。

王江锐(左)与黄剑科(右)讨论本轮红薯收成。

王江锐(左)与黄剑科(右)讨论本轮红薯收成。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副教授、农业科技特派员王江锐说,经过前期调研,选择在龙塘镇安丰村进行不同品种红薯试验种植,通过选出产量高、口感好、品质好的红薯品种进行扩大种植,提高村民收入和集体收入,“按照目前的计算,西瓜红品种的红薯预计亩产可以达到五六千斤,湛紫薯3号品种的紫薯亩产可以达到4000多斤。”

2023年以来,清城区龙塘镇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坚持以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依托自身地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撂荒地的问题,整合辖区内的土地资源,奠定大力发展红薯种植产业的土地基础。同时,坚持校地融合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通过结对共建乡村振兴“村校”合作示范点,打造红薯特色产业,深挖安丰村“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下乡

特色红薯亩产可超5000斤

2022年开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农技专家团队在清城区龙塘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邀请下,一起深入龙塘田间地头调研。“安丰村农用地土壤质量较好,安丰红薯尤为出名,但存在品种迭代退化的趋势。”王江锐回忆说,当时专家团队提出安丰村可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一村一品”的建议。

在调研之后,龙塘镇和广东科贸的合作进入快车道,最终确定农作物新品种种植试验及技术推广项目。

龙塘镇通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对接高校团队,结对共建乡村振兴“村校”合作示范点,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签署“红薯新品种种植试验与技术推广合作协议”,采取技术指导、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营销等措施,并开展红薯新品种引进和筛选、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和推广、符合本镇特色的绿色红薯生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

丰收的西瓜红红薯。

丰收的西瓜红红薯。

本轮试验种植的红薯苗包括紫罗兰、湛紫薯3号、湛薯22号、湛薯23号、KM(品种代码)、MSL(品种代码)、烟薯、西瓜红和一点红等9个品种。“经过试验,西瓜红和湛紫薯3号、湛薯23号、KM(品种代码)等品种产量和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其中西瓜红红薯亩产可以达到五六千斤,湛紫薯预计亩产可以达到4000多斤。”

优化品种

助力村民致富增收

“安丰以水稻种植为主,种红薯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各个品种都有。”黄剑科说,经济合作社从农户收购红薯的价格每斤2元,到市场销售可以卖到四五元,销量还很好。

“安丰村的红薯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品质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售价也一直较为理想。”安丰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傅大武表示,安丰村位于龙塘镇东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肥力高、质地疏松与红薯种植条件相契合。安丰村红薯也具有种植历史悠久、硒含量高、甜度适中、入口绵柔等优势。但红薯种植规模不大、品质单一、育苗技术落后、病虫害绿色防治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红薯产业在安丰村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随着试验种植的结束,有效收集整理了红薯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大大增加了产量。”黄剑科说,通过产量的提升能明显增加村民的收入,按照估计每亩红薯产量5000斤,市场销售价格将从每斤约2元提高到约4元,从而带动周边5个村小组及农户的收入,每年为村委会集体增加收入约30万元。

村民将收获的红薯装袋。

村民将收获的红薯装袋。

此外,王江锐还正在进行红薯越冬种植试验。“红薯苗处在低于10℃的温度,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就不行了。”他说,在前一轮寒潮来临的时候,我们通过追施液态有机肥等方式进行养护,“目前已经基本存活下来了,我们计划选出可以在本地越冬的红薯品种,将现在的红薯种植一年一造提高到一年两造,即村民在8月种下红薯12月收获之后,再进行下一轮种植,到次年4月可以收获,大大提高农作物的经济价值,也提高村民的收入。”

现场:

高校新农人

到村里开荒种红薯

1月3日上午,6名来自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学院的“薯光”服务团队的队员们在龙塘镇安丰村下沙村小组的试验地里,跟着村民一起收获紫薯。

“薯光”服务团队的队员们在试验地里,跟着村民一起收获紫薯。

“薯光”服务团队的队员们在试验地里,跟着村民一起收获紫薯。

“我们在收的是湛紫薯3号紫薯。”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学院“薯光”服务团队的同学张奇帆说,从最开始种下到现在收获经历了3个多月,平均每周会来地里两到三次,根据植株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养护。

村民收获红薯。

村民收获红薯。

“我们种植的时间较周边村民晚,尤其还经历了寒潮,当遇到不同情况,我们经过研究讨论,要给出不同的方案并实施。”“薯光”服务团队队员梁芷茵说,在寒潮到来的时候,会施用有机肥以及芸苔素内酯类调节剂,提高红薯的抗寒能力,降低寒潮影响,保障作物产量。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红薯试验种植全程采用环境友好型农资种植。“经过对比,我们试验地里的红薯品质比周边许多村民的食用品质更好,但受寒潮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减产。”梁芷茵说。

“新农人,要脚踏实地,敢想敢做。”张奇帆介绍他的社交账号个性签名说,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也是园艺专业,“作为农村孩子对农业有情怀在,希望学习技术之后,能回到家乡,为家乡农业作贡献。”梁芷茵也说,经过实践,学到了从种植到养护到收成的一系列技术,锻炼了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采写】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邵雅莉 龚雅静

【摄影】南方+记者 曾亮超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红薯种植增收致富_红薯苗致富_种红薯致富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