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一、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 15-40cm。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种植为好。贝母家族按产地分为四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

二、种植区域

分布于我国的四川、浙江、河北、甘肃、山西、云南、陕西、安徽等地。

三、栽培技术要点

以平贝母为例,来阐述其栽培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

选背风向阳的地块、疏松湿润、较肥沃的腐殖质土或黑油砂土,前茬以豆类或玉米为佳,不适宜选洼地、黏土、碱性地、漏风地。早春土壤解冻后即进行翻耕晾晒。耙后施足底肥(以腐熟的鹿粪、马粪、猪粪佳,每亩2000~4000kg),作成宽1.2m、高15~18cm、长随意的畦,畦沟30~50cm。可先在畦沟点隔播玉米,以遮荫。平贝母喜肥,但因鳞茎小,须根少,吸肥能力较差、且生育期短,所以须充足水肥才能高产。

2、、选种要点:栽培鳞茎在6月上旬至中旬进行,先将鳞茎大、中、小分选,直径大于0.8厘米的为大鳞茎,0.4—0.8厘米为中鳞茎,小于0.4厘米的为小鳞茎。选好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栽种方法均匀撒播,株距2—3厘米,每667平方米要大鳞茎300公斤,中鳞茎200公斤,小鳞茎100公斤。播后覆土3厘米,搂平床面,中部略高,以防积水,实际生产中基本上都栽种鳞茎,很少有播种种子的。

3、种植遮阴作物:平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6月上旬贝母成熟后,天气进入高温期,为防止入夏阳光直射地面,地温增高,在新芽分化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播种后或老贝母成熟后及时种植遮阴作物。选择遮阴作物的原则是,遮阴作用强,根系少,对贝母生长发育影响小,不是贝母病害的寄生,又能增强土壤肥力。产区选择大豆和苏子作物为遮阴作物。

4、除草:地温2—4℃平贝母就能出苗,喷施新高脂膜,能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保护禾苗茁壮成长。出苗比杂草早,杂草后期生长快,避免拔大草伤贝母影响贝母生长,植株成熟死亡后,可浅铲1次,以不伤鳞茎为准,一般贝母生长期间拔2次草即可。为了养分能满足根部发育的生理需要,可以按每100公斤液体中加入药材根大灵胶囊1粒,搅拌溶解后叶面喷施,使地下营养运输导管变粗,加大养分输送量,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有效物质含量大大提高,达到增产丰收的愿望。

四、常见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1、锈病,叶背、叶柄、茎基部出现许多褐色孢子群,病重时贝母早期枯死。

2、灰霉病,叶绿叶尖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枯萎死亡。

3、黑腐病:病源于地壤、贝种、肥料中携带黑腐病菌。夏季载种后即开始地下发病,伴随整个平贝生长期。尤其是连作多年,排水不良,地势低洼湿涝之贝地。小根蒜是平贝母黑腐病的寄主。发病鳞茎产生黑斑,病斑下组织变灰色,与健康组织界限分明。翌年春,畦面出现无苗无草之"天窗"。染病株苗叶片边缘变紫呈黄,渐致整株成黄紫,卷曲下垂,萎枯死亡严重时,整畦、整片贝地无苗。地下鳞茎全部变黑,皱缩干腐,组织破坏。表皮下面形成大量小米粒大小的黑菌核,俗称"黑色绝癌"。

4、干腐病主要为害浙贝母鳞茎。症状:被害鳞茎的鳞片呈褐色皱褶状,鳞基部呈青褐色,有时鳞片腐烂成空洞。

5、根腐病:多发生在低洼水湿之地,弱苗小贝,茎叶枯黄,根须呈黄色腐烂。

6、蛴螬:于6月下旬为危害盛期,以3龄幼虫危害严重。

7、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危害,一般在早春气温低,土壤湿度大,蝼蛄活动早,危害较重。

五、治疗方案

六、亩产值和成本

投入种苗费用:3000元化肥费用:40元,有机肥费用:500元,农药费用:20元,投入共计:3560元。产出管理得当,浙贝母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按平均800公斤计算。目前浙贝母田头收购价为每公斤10元,则亩可产出:10元×800公斤=8000元,收益8000元-3560元=4440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