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B 50 团 体 标 准 T/GDSF 001-2021 笋壳鱼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fficient ecological pond culture of Oxyeleotris spp 2021-11-30 发布 2021-12-1 实施 广东水产学会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前言 本标准依据 T/CAS 1.1—2017《团体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指南》的有关要求编写。本标准由广东水产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本旺,王广军,王健青,林强,李希国,王晓斌。考虑到本标准中的某些条款可能涉及专利,广东水产学会不负责对任何该类专利的鉴别。 本标准首次制定。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笋壳鱼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笋壳鱼 Oxyeleotris spp养殖的环境 与设施条件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鱼苗放养、 养成管理、病害防治、质量检测、养成收获以及运输等技术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 笋壳鱼池塘高效生态养殖 ,其他淡水鱼类池塘养殖 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T 18407.4 -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 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9101 -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3 环境与设施条件 3.1 养殖场场址的选择 养殖场产地环境应符合 GB/T 18407.4的要求,一般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水质良好、交通方便、通电、通水的地区建造。 3.2 池塘条件 要求排灌、管理方便,池底淤泥少,壤土底质,塘埂坚实不漏水。进水系统一般由砂滤井或蓄水池、水泵、进水渠道等组成,且进、排水渠 道分开,并按精养管理的要求配置必要的养殖设备或设施。

池塘面积及水深见表 1。 表1笋壳鱼适宜池塘面积及水深 池塘种类 池塘面积 /m2 水深 /m 苗种养殖池塘 667~2000 1~1.5 成鱼养成池塘 2000~6670 1.5~3.5 混养池塘 >2300 1.5~3.5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3.3 养殖用水 池塘养殖用水要经过砂滤、消毒等净化处理,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 3.4 增氧设备 增氧机可选用水车式增氧机、旋桨射流式增氧机及底部充气式增氧机,每 2m水深,每 667m2的池塘配置 0.75-1KW的增氧机。增氧机应正确安装使用,注意用电安全。在无电源地区应自备发电机组或选用柴油机带动的增氧设备。 3.5 检测分析 仪器 配置生物显微镜、水温计、溶氧仪或 溶解氧分析盒、 pH值分析盒、 氨氮和亚硝酸盐分析盒等分析仪器。4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4.1修整塘基 清塘前,应彻底检查塘基,堵塞蛇、鼠穴,加以修整。对进排水口栏栅进行彻底检修。 4.2消毒除害 鱼苗放养前 20~30d排干池水,充分曝晒池底,然后注水 6~8 cm,用生石灰 120~150g/ m2全池泼洒消毒;或者施漂白粉使其在水中的浓度为 50×10-6,杀灭有害生物。

4.3培养饵料生物 池塘消毒后 7d,再灌水 60~80 cm。施加有机肥 300g/ m2,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鱼苗提供饵料生物。施肥应在晴天上午进行, 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透明度保持在 30~40 cm,水色以绿豆青为好。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 3~4h,以利于池水的混合对流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5 苗种放养和驯食 5.1 苗种质量要求规格均匀,色泽正常,体型健壮,游动活泼,无病无伤,无畸形。 5.2 放养条件 待水温 22℃以上池塘轮虫、水蚤等浮游生物充足时,放入人工繁殖的笋壳鱼苗到池塘。鱼苗放养前预先提前 1~2d放小量鱼苗试水,经证明无毒性后可正式放鱼苗。 5.3 放苗方法及放养密度 放苗前可用 5%的盐水或用 10 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 10 min消毒防病 ,以杀灭寄生虫和病菌。放苗时苗种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差不应超过 2℃。应尽量选择晴天的上午或傍晚放鱼 苗,大风、暴雨天气不宜放。放苗位置应选择在鱼池较深的上风处进行。 笋壳鱼放养密度见表 2,具体视鱼苗大小而定。 表2 笋壳鱼养殖密度 养殖类型 规格 鱼种大小 养殖密度 精养池塘 鱼苗 2~3cm 9~15ind/m2 鱼种 3~4cm 7~12ind /m2 4~5cm 6~9ind/m2 >6 cm 4~6ind/m2 混养池塘 鱼种 5~10 cm 0.3~0.5ind/m2 注:笋壳鱼 可与四大家鱼、罗非鱼、胭脂鱼、 黄颡鱼、鲫鱼等成鱼进行混养。

不可混养乌鳢、鳗鲡等肉食性鱼类。混养初期,主养品种规格要大于笋壳鱼规格 3倍以上。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5.4驯食 5.4.1 食台诱食 在池塘设置的食台,投喂小规格其他鱼苗或小蚯蚓等活饵 ,吸引笋壳鱼集中取食。然后逐渐将鱼块或颗粒饲料掺在一起投喂。 5.4.2 驯食方法 刚驯食时,每隔 2-3h投喂 1次,以后每天喂 4次,最后减至 2次,每日上、下午各 1次。经 7d左右驯食,使笋壳鱼形成摄食小杂鱼、冰鲜鱼块或颗粒饲料的习惯。之后,采取抛投法投饲,以增加饲料在水中的运动时间和笋壳鱼捕食机会。 5.5分级饲养 当大部分鱼苗长到 3cm以后,按规格大小、养殖密度分级饲养,分养工作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天气炎热或寒冷时分养。6 成鱼养成管理 6.1 饲料管理 6.1.1饲料质量 待苗种长止至 10cm后,开始转入成鱼养殖阶段。笋壳鱼成鱼养殖用饲料分为冰鲜低值鱼肉和鱼糜加 30%鳗鱼配合饲料配置的人工混合饲料,饲料卫生要符合 GB 13078 规定,鳗鱼饲料要符合NY 5072 规定。 6.1.2饲料投喂量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 2~5%,以 1h内吃完为宜。

要视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和调整。 6.1.3投喂次数 分2次投喂,早上 5:00~6:00投喂量占全天的 1/3,下午 18:00~19:00投喂量占全天的 2/3。 6.2水环境管理及调控 6.2.1物理调节 a)进排水调节:放养初期,池塘水位可以浅一些,以便升温。 7、8月份,逐步把塘水加至适宜水位,扩大养殖空间,以利其生长。一般每 5~7d注水一次,每次注水 10 cm 左右。成鱼养殖期,水质容易变坏,一般每 7d换水 1次,每次换水 20~30cm。 每次换水后所排出的养殖尾水符合 SC/T9101 -2007 的规定。b)机械调节:经常开动增氧机,让水层上下交换。阴雨天气及气压低天气闷热时,应提早开机和适当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6.2.2化学调节 水体 pH值超过 9.0可用白云石粉,用量为 11~18g/m2;若 pH低于 7.0,可用熟石灰粉,用量为3.5~6g/m2;过碳酸钠和过氧化钙等可用于缺氧急救。 6.2.3生物调节 每667 m2放养150~200ind大规格鲢、鳙等滤 食性鱼类,用于水质生态调控。 每15~20d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 30cm左右。

6.3日常管理 6.3.1巡塘 上、下午各一次,观察池塘水色变化、笋壳鱼摄食、浮头、病害发生等情况,检查塘基是否渗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漏,并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进排水或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定期测定池水溶氧、 pH值和温度。 6.3.2增氧 池水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 4 mg/L以上,增氧机的开机数量和时间应根据池水溶解氧含量进行调整。闷热天气,提前换水增氧,防止缺氧浮头现象发生。 6.3.3分级饲养 30~50d应分养一次。分养应选择在早上水温较低时进行,前一天停止饲养,分选时开启增氧机,操作中避免损伤鱼体。7病害预防 7.1 防治原则 坚持“生态防病、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7.2 鱼苗消毒鱼苗放养、分养或换塘时,操作应防止损伤鱼体,同时用 3~5%的盐水浸 泡5~10min,或 20~30mg/kg 的高锰酸钾或 1%的聚维酮碘( PVP-I)浸泡10~15min。 7.3 水体消毒饲养期间,每隔 30d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每次用量 3.2~8g/m2;或每隔 1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