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一名抱着“铁饭碗”的小学教师,变身为走上省级领奖台的高级职业农民,怀着建设家乡、带着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满腔热情,致力于白泥井镇设施农业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创新实施“五保障”扶贫模式,先后带领28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也为定边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定边县沃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军。
金秋八月,白泥井镇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全国各地的蔬菜商汇聚于此,精心挑选着辣椒、西瓜等农产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定边沃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林军。李林军原本是海子梁小学的一名教师,微薄的工资和家乡的贫穷,使他深陷对人生道路的反思。2005年,一次寿光之行成为他投身设施农业、改变命运的人生转折点。
“当时我就想不是我们的土地不行, 是我们没有走对路子 ,我也要让我们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李林军说。
2006年,李林军四处借款,建起12个塑料大棚,也成为第一个在白泥井镇搞设施农业的人,当年,12个大棚收入了13万元。这个消息传遍乡野,周边村民纷纷前来“取经”。大家都表示,要和李林军一起搞设施农业。2008年,李林军辞掉了教师的“铁饭碗”,和大家一起专心当起了农民。
要当就当个像样的农民,李林军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认为:农民种地最大的问题在于缺技术,还有缺乏带头人的领路, 所以就成立了定边县助民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30亩土地,建起了大棚, 组建了全县第一支自己的育苗团队和服务团队, 2009年本村就建起了500多个大棚。
在带领乡亲致富的道路上,李林军始终把贫困户脱贫放在心上,今年54岁的尤海祥,一直靠种地维持生计,家中还有4个孩子需要抚养,只有他一个劳动力。2016年,他被当地政府识别为贫困户,正为生活发愁的时候,李林军主动找到他,为他提供种苗并且进行免费培训和技术指导,短短三年,尤海祥成功脱贫,今年上半年他已经有了15万多元的收入。
一提到这个白泥井镇海子梁村村民尤海祥高兴的说:“还能收益个十五、六万,也越来越有干劲了,就这样一直苗子拿上,好好种”。
“从2016年到2019年这之间我们采取贫困户买种苗给优惠25%,组织农民外出培训(贫困户都是全覆盖、 全免费)。 免费使用白泥井商标等措施帮助带动农民。(给贫困户)投入300多万元,2020年大概200多万元。这些钱我们都鼓励他们生产了,没有直接给他们钱。我觉得这个效果要比直接给他们效果好很多倍,好处是激发了他们的动力,让他们开始生产。主要我觉得把他们信心提起来了,这个效果要好很多,让他们找到了一条路。”李林军充满希望的说到。
李林军创新提出“五保障”的扶贫模式,不仅让贫困户能够种得上、卖得了,而且还要卖得高、收入好。目前当地种植蔬菜4万多亩,间接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4000—5000元,将白泥井镇的脱贫致富落到了实处。
石峰是土生土长的白泥井镇先进村人,大学毕业后他犹豫去城市发展还是回乡创业。当时,家乡的蔬菜种植业在李林军的带领下十分火热。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跟着李林军一起干,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去年,他又加入沃野蔬菜产业联合体。今年石峰的12个辣椒大棚和30亩地,可为他带来30万元的收入。
白泥井镇先进村村民石峰:“加入这个联合体,首先就是能把农产品的品质能提高,它的农残也少,还能享受点补贴,再一个卖价也高了,我们赚头越大了”。
2017年,李林军自掏腰包出资200万元,组建沃野蔬菜产业化联合体。在这个蔬菜产业联合体中,127户种植户购买农资每亩地可节约300多元;销售时按照公司要求先检测,再贴二维码和商标并标码,每箱每公斤可补助2元钱,种植户的每亩地又至少增收1000多元。
“这个联合体就是把我们管辖内的50多户贫困户,还有就是我们服务的非贫困户里精选了70多户,组建了一个联合体, 联合体里有蔬菜的客商、 种苗供应商、 农资供应商、还有加工企业 ,我们在每一件辣椒上都贴一个二维码 、一个商标 ,可以直接追溯到是谁生产的, 扫二维码把所有的生产过程全部能查询到, 这样到对方的市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李林军详细地介绍到。
在李林军的帮助下,白泥井镇有280户贫困户通过蔬菜种植已全部脱贫。而在李林军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今年,他延伸蔬菜种植的全产业链,新建了蔬菜速冻加工厂,将进一步把农产品做细做精,继续点亮乡亲们奔向富裕的路。
采访最后,李林军充满信心的告诉记者:“咱们当地的农产品现在基本都卖原材料,我们通过这个厂子,把它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的收益更高一点。作为一个党员,我要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兑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的庄严承诺”。(张旭 王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