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所团队成员正在对蜂农进行蜜源植物溯源系统培训。 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
李建科(手持活框者)为蜂农指导中蜂养殖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
别看蜜蜂小,却能挑大梁!
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巧合的是,这些地区几乎都是现有中蜂(中华蜜蜂,为我国独有品种)适宜养殖地。如何发挥当地优势,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探索出了许多新路径。
带动蜂农科学养殖
蜜蜂不再乱飞,蜂群产蜜量从5公斤提高到10公斤
“李教授好!俺们蜜蜂的春季疫病怎样防控?您能指导一下吗?”2月16日一大早,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简称蜜蜂所)研究员李建科就接到来自陕西省宁陕县一个养蜂合作社示范蜂场的电话。
疫情当下,尽管无法赶赴现场,李建科通过网络为宁陕县蜂农进行了6场远程培训,有近万名蜂农参加。
宁陕县是陕西南部的贫困县,森林覆盖率达90.2%,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这里拥有大量椴树、漆树、五倍子、板栗等优质蜜源植物,是中蜂的天然栖息地。据估算,载蜂量至少10万箱,年产蜂蜜至少1000吨,产值过1亿元。然而,在这个大山里,还有3000多户贫困户。
以前当地养蜂靠天,蜂农想提高技术却不知从何做起。2017年12月,时任蜜蜂所所长王加启带领专家团队深入宁陕县开展扶贫工作,确立了李建科作为对口宁陕帮扶联系人。从此以后,当地蜜蜂养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李建科团队发现,大多数蜂农不会科学养蜂。他举了好几个例子:取蜜方式粗放,产品存在质量隐患。当地普遍采用烟熏驱赶蜜蜂,再将蜂巢从蜂桶取出,将带有蜜蜂幼虫的蜂巢弄碎,制作土蜂蜜,产品卫生标准和质量难以保证。技术不过关。蜂农不了解蜜蜂在缺蜜季节还要饲喂,导致一些蜂群被饿死。有的人还在冬天不该饲喂时依然喂稀糖水,蜜蜂兴奋飞出,遭遇低温而冻死;对蜜蜂重要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控知识欠缺,尤其对中蜂的“中囊症”束手无策。蜂蜜产量低。蜂农习惯于传统的树洞、墙洞养蜂方式,对先进的活框养蜂技术难以接受,土法取蜜效益低,每箱蜂年产蜂蜜仅5公斤左右。
为此,李建科开展现场培训十余次,向蜂农传授了便于管理的活框取蜜养蜂方式,还教授了一系列养殖技巧。从此,蜂农的蜂不再乱飞了,蜂群也强大了,每箱蜂产蜜量从5公斤提高到10公斤,收入随之提高。李教授被蜂农亲切地称为“蜂汉子”。
在这个团队的指导下,当地一家养蜂专业合作社率先建立了标准化示范蜂场和蜂蜜加工厂,已发展社员263人,为70多户贫困户每户无偿提供5—8箱蜂群。合作社按照“园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通过土地入股、产品回收、园区务工、技术入股共建养蜂扶贫示范基地,以及资金入股分红等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
短短几年,当地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家,龙头企业2家,蜂蜜加工线3条,蜂蜜销售企业20余家。全县养蜂从2016年的1.4万箱增加到目前的3.4万箱,产业初具规模。全县有516户贫困户养蜂7854箱,年产蜂蜜39.3吨,户均增收4000元。宁陕县因此被授予“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县”称号。
激活扶贫良性循环
破解困扰当地几十年的有毒蜜源难题,建立精准扶贫模式
2015年和2016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和利川市发生食用蜂蜜中毒事件,恩施蜂蜜陷入全面滞销,产业面临崩溃危险。
关键时刻,蜜蜂所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岗位科学家李熠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深入山沟开展有毒蜜源植物的调查。
通过不懈攻关,李熠团队探明了有毒蜜源植物的种类和危害成分,研制出了蜂蜜中雷公藤检测系列产品。自2018年起,测试纸条在鹤峰县蜂蜜生产和收购环节中推广应用,只需要3—5分钟即可判断蜂蜜是否含毒,解决了困扰当地几十年的难题。
在李熠团队指导下,鹤峰县国鑫家庭农场的喻明国建立了中蜂1528精准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家庭,饲养5群中蜂,培植2亩淡季蜜源植物,当年收入不低于8000元。这个模式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和单纯发蜂箱不同,蜂农学会科学养殖以后,进行扩繁育,主动将科学养蜂方式传授给下一个蜂农,除了带动他人致富,还能得到卖蜂和取蜜双重收入。
中蜂1528精准扶贫模式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蜂农尝到了甜头,当地发展走向良性循环。夏秀珍是鹤峰县太平镇三岔口村的贫困户,在2018年成立合作社,带动本村10户贫困户按1528模式发展,当年自己的蜜蜂发展到了55群,10户贫困户当年收入达到8100元/户。
做好“甜蜜”事业
抓住电商扶贫机遇,用好科技专家智力支持
甘肃省陇南市自然条件丰富优越,但交通相对不便,当地农民只靠卖农产品原材料赚取微薄收入,扶贫任务艰巨。
国家优质蜂产品创新联盟理事长、蜜蜂所原副所长杨永坤到陇南市挂职副市长后敏锐地意识到,在陇原大地发展电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新动能”,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借着全市发展电商的东风,蜜蜂所专家指导当地蜂农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建立网店、微店,把特色、优质的土蜂蜜销售至省内外城市。目前,各县区养蜂农户和合作社的土蜂蜜注册网店、微店达300多家,在去年“双11”期间,“小崔蜂蜜”日销售额达3万元,两当狼牙蜜热销1万多罐,成为当天的“抢手货”。通过电商平台,这些“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优质蜂产品真正走出了大山。
与此同时,蜜蜂所与陇南市政府积极合作,多名专家被聘为陇南市中蜂养殖技术顾问,帮助提升中蜂养殖量和蜂蜜品质。在这些科技专家的精心指导下,2019年陇南市中蜂养殖规模达到近40万群,比2015年的8.7万群翻两番,产值达2.8亿元,占全市农民经济收入的15%以上。如今,陇南市中蜂养殖量已经占到甘肃省的62%。
在科技扶贫过程中,蜜蜂所的专家们也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忙碌在偏远的角落。一年四季做培训、帮产业,许多专家不辞劳苦。有的驱车6个小时到达偏远的乡镇,只为开展2个小时的现场培训,一路颠簸、晕车是家常便饭;有的专家是过敏体质,被蜂蜇后多次被送进医院……据统计,2015年以来,蜜蜂所共有60多名专家忙碌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累计开展技术培训班108次,现场指导300余次,培训蜂农人次超过1.6万,培训骨干技术人才450人,带动3300户农民实现脱贫。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说,蜂产业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投资小、见效快,不占耕地、不用粮食、环境友好,科技工作者将继续不遗余力,帮助更多农民发展“甜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