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瑜
青山环绕,碧水绕田,在10月17日第7个国家扶贫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秦岭深处柞水县小岭镇的金米村。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走进由陕西省国资委第九合力团副团长单位——中国中铁一局投资建设的金米村智能连栋木耳大棚、木耳培训中心等项目,实地考察产业扶贫成果。其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柞水木耳是“小木耳,大产业”。
几乎一夜之间,金米村乃至柞水木耳在国内家喻户晓。
金米村是秦岭南麓典型的山村,山多地少,总面积17平方公里,仅有耕地948亩,再加上交通不便,一度成为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之前长期以个体种养殖业为主,挣不到钱,后来发展地栽木耳,但由于还是要“靠天吃饭”,木耳产业并没有做起来,村民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
这一切在2019年中国中铁一局援建成4栋连拱智能木耳大棚和木耳培训中心玻璃大棚后发生了变化。
智能木耳大棚使木耳种植产量大幅提升,而且智能化程度高,便于管理,木耳的品质也优于从前。
和智能木耳大棚紧挨着的木耳培训中心玻璃大棚,兼具种植技术培训、特色农产品展示、大数据管理、电商销售等多功能作用。
“没有中铁一局的援建,我们的木耳产业现在还做不起来!”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江百川告诉记者,村里下一步准备引进玉木耳栽植技术,价格会更高。
两个孩子上学,母亲患病,沉重的经济压力让村民肖青松家庭入不敷出,2015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10月,正在工地干活的肖青松接到了村干部电话,请他回村种植木耳。
接完电话,肖青松的心里打起了鼓。
以前种木耳靠天吃饭,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再说,种木耳的钱从哪里来?货往哪里卖?思来想去,肖青松总觉得心里没底,没有答应。
村干部很耐心,反复给他解释有“两借两还”政策,即借给村民菌袋和大棚,还回木耳就行。
不用投资,只要负责种好就行。打消了疑虑,肖青松决心回到村里发展产业。
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4万袋地栽木耳,结果一季就挣了3万多,“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赚这么多钱”。
截至今年9月,金米村电商平台网上销售额超2500万元,其中木耳占23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柞水县在与科技部结对帮扶8年间,获得了包括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木耳技术研发中心、木耳大数据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科技含金量十足。尤其是李玉团队针对柞水县土壤、气候等特点,研发了柞水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5个木耳原种,加上智能连栋温室大棚等一大批现代化木耳种植、生产技术,柞水木耳的口感、品质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收入增加了,肖青松装修了之前的毛坯房,买了摩托车、三轮车,“我最近准备报考一个驾校,以后还想买一辆小汽车”。
黑木耳火了,来的游客多了,手上有了余钱的肖青松在今年国庆黄金周前开了“农家乐”——木耳大厨房饭店,成为村里最大的农家乐。
2018年,肖青松被选为第二村民小组组长,现在还负责村里木耳种植的技术指导。
如今,金米村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回“真金白银”,使木耳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耳朵”。乡亲们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继续用勤劳的双手和奋斗的姿态奔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