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花白鲢、鲤鱼、鲢鱼、淡水白鲳鱼……这些水产品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令人想不到的是,在端上餐桌前,它们曾在寿北盐碱地的池塘里优哉游哉,也因为它们的存在,曾经被称为“白色荒漠”的盐碱地,变成了“鱼米绿洲”。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推介2022年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的通知》,寿光市盐碱地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成功入选2022年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介。寿光“以渔降盐、以渔降碱”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在开发淡水养殖业的同时带动种植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益,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之路。
“链式”水产养殖体系养殖用水实现“零排放”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等,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寿光,盐碱地面积占到50%以上。近年来,为了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寿光市充分挖掘寿北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肩负起破解盐碱地开发利用难题的使命,通过生态化利用、养殖模式创新,构建了以“生态、绿色、高效、立体、循环”为主的区域性大循环水产养殖体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初春时节,行走在林海生态博览园内,鱼塘内波光粼粼,野鸭水鸟成群嬉戏,鱼儿不停越出水面,林间树梢不时有野禽飞鸟掠过,林海淡水养殖基地就建在林海生态博览园内。过去,这里是一片盐碱地,为提高淡水资源最大利用率,寿光林海淡水养殖基地探索“链式”水产养殖体系,利用育苗废水进行罗非、白鲳养殖,再用其废水经沉淀净化后养殖鲶鱼,养鲶鱼废水排入藕池,经莲藕吸收净化后套养淡水鱼,多次利用的水再来浇灌林地,达到六级利用、五次增值效果,养殖用水实现了“零排放”,一点也不浪费。
生态立体综合养殖盐碱地上打造出“蓝色粮仓”
“我们在盐碱地地区开创了‘上林下藕、藕鱼(虾、蟹)套养、鸭鹅混养’立体种养和水资源多层次循环综合利用模式,在盐碱地上打造出‘蓝色粮仓’。”寿光市林业生态发展集团机械林场联合党委书记,寿光林业生态发展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尹国良介绍,在盐碱地开挖鱼塘,堆土成条台田,下面鱼塘养鱼种藕,上面条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量降低,可以种树。荷塘里的水,大都是这样汇集而来。在大棚中养殖热带鱼,流动的废水排入荷塘,经过植物的净化、过滤,减少了水中的杂质,形成立体循环,池水变清澈后再用来浇地。春天,小荷初露,荷塘向游人开放;夏天可以赏花;秋天可以采藕、网鱼,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水在循环,其他的也在循环。林间长的草可以喂鱼,鱼的排泄物能为莲藕提供肥料,莲藕可以净化水质。”寿光林业生态发展集团养殖公司总经理侯庆海介绍,目前,林海拥有无公害养殖(证)面积4000多亩,年产各种商品鱼500多万斤,这套上林下渔、上粮下渔、鱼藕套养、多品种立体高效循环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已经在寿光市推广,共发展上粮下渔6000余亩,上林下渔3000余亩,鱼藕套养3000余亩,90%的海水池塘养殖中都使用了生态养殖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寿光市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获得了国家扶持资金……寿光以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渔业发展,完成了渔业环保生态绿色循环发展的改造升级和更新换代。下一步,寿光将进一步加大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调整鱼种养殖结构,形成完整的渔业文化,拉动旅游发展,既满足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也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