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天气晴好,蓝蓝的天空像被过滤了一般,熠熠发光。此时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的许多鱼塘静悄悄的,泛着波光的水面下,鱼虾蟹正自由自在地游动着。
在其中最大的一处循环水养殖基地——江苏省现代农业(大宗鱼)产业技术体系宿迁推广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委将我们介绍给了李国祥。
李国祥是王委聘来的管理员。在他看来,王委的养殖基地最大的优势便是科技养殖,而这些“黑科技”大多是王委自己琢磨出来的,还获得了一些专利,像饲料抛洒器、自动投饲系统、分鱼装置、钢结构流水槽等4件获实用型新型专利。
“基地目前养殖的是鮰鱼,学名叫斑点叉尾鮰,在我们这儿也叫‘运动鱼’‘冲浪鱼’。你看,我们的基地有7面池塘,池塘总面积4100余亩,其中,最重要的钢结构流水槽所在的养殖区有100多亩,占整个池塘面积3%左右,其余97%都是属于水质净化区。”李国祥说,通过流水槽进行人工造流,形成一个水流,24小时不间断循环,流动的水可以提升鮰鱼生存环境质量,还能促使鮰鱼不停运动,做成美食后,口感更好。
“要想养出鲜嫩的鱼,中间的学问可不少。养殖鮰鱼的钢结构流水槽是由公司自行研发、新建的,流水槽底部全部是水泥,四周是钢结构,鱼跟泥土没有接触,加之水环境好,养出来的鱼没有一点土腥味。”李国祥说。而在一旁的水质净化区,则是“水面有花、水中有鱼、水底有螺”,形成立体生态网,鮰鱼粪便残饵无处遁形,统统被吸收降解。
除此之外,基地所有养殖塘口都实行了自动化投喂,工人只需启动按钮,鱼饲料便通过管道运送到自动投料机,再从自动投料机里喷洒出来,落入水中,鮰鱼便从池底游上来抢食,这个自动投饲系统也是该基地自主研发。在基地的养殖清单上,不仅有每个时间段的水温,还有根据水温进行的投饵量,每一个数据都非常精细。
“一条鮰鱼从卵孵化出膜到长成2斤重左右的成鱼,至少需要两年时间。”37岁的王委向记者介绍道,他虽是“渔二代”,但也是“新渔人”。
“2014年,我创建了这个基地,当时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养殖打造成‘好鱼’基地。”王委说,基地自主设计流水槽结构,建设工艺技术,研发流水槽鮰鱼养殖技术、水质净化区布局设计与氮磷消解技术,保证产品质量要求,实现“投喂饲料用量精准、产品源头可追溯、病虫害防治可控、生长情况随时察看、养殖尾水零排放”目标。
“我们只养一条‘鱼’,并积极打造这条鱼的全产业链,从孵化到销售‘一条龙’服务。”距离基地不远处,王委还建了一家加工厂,专门负责加工鮰鱼,刚出水的鱼或是直接销售到上海、天津、北京、重庆等水产品市场,或是做成鱼片、鱼柳等半成品再往外销售。
截至2021年上半年,王委的基地年产商品鮰鱼达5000吨,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鮰鱼基地”。
养鱼不换水还没有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菜也能正常生长。在宿迁市湖滨新区的江苏渔蔬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水产养殖与水培种植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竟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
11月15日,记者走进市湖滨新区晓店街道的江苏渔蔬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步入其中一间蔬菜大棚,看到的是浓浓绿意。水池里的香芹、苦菊等水培蔬菜长势茂盛、青翠欲滴。公司负责人李成树正仔细地察看蔬菜生长情况,只见他拨开水培蔬菜的浮床后,便能看见底下流动的水,水里有不少鱼在游动,鱼和蔬菜伴着潺潺流水和谐共处。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用养鱼的水直接种有机蔬菜,这就是鱼菜共生。”李成树介绍,水里的鱼会吃掉菜根上的一些微生物,减少蔬菜生长过程中的病害,同时鱼池中的水作为“营养液”能培育蔬菜,被蔬菜吸收过滤后的“清泉”又流回鱼池供鱼生长。
“‘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模式,既节约成本,又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李成树提到的“鱼菜共生”这种新颖的农业模式,是他在农业领域的一个尝试,自2019年项目建成以来,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棚另一侧为养殖区域,清澈的水池内,鱼儿游来游去,技术员刘海波投下一把鱼饲料,鱼儿们争抢跳了起来。“这里养殖的是淡水石斑鱼、加州鲈鱼等高经济价值鱼类,不同于普通的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这里的养殖密度更大、产量更高,一年能出产3万多斤鱼!”刘海波说,一个月前,15万尾加州鲈鱼苗刚刚“住进”这里。
“现在属于反季节养殖鱼类。”刘海波介绍,反季节养殖的诀窍就在这物联网里。该温室大棚运用了物联网技术,使用相关设备对水的pH值、氨氮量、含氧量等进行监测、调控,为鱼儿营造适宜生长的环境。
“该技术通过对水质的控制,能有效破解鱼类养殖的季节性困扰。”刘海波说,这些加州鲈鱼明年6月份可以上市,错峰销售将带来更多收益。与普通养殖相比,循环水养殖的加州鲈鱼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销往上海、南京等城市。
“在这里工作的有不少都是本地人,带动了附近20余名居民就业。”李成树告诉记者,鱼菜共生项目是晓店街道扶贫项目之一,为晓店街道很多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鼓起”更多人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