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约3700万。有24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3。
云南地形复杂,山区高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94%。云南的气候,水平分布复杂,垂直分布明显。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00~2300mm,下湿季明显,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11月至理年4月为旱季。
云南省植物种类繁多,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皆有。因此,作为植被组成部分的蜜粉源植物,其种类和分布也相应十分复杂。
一、古老的民族蜜蜂文化
(一)云南省蜂业简史
云南省蜂业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养蜂历史。在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战国铜臂甲上,发现刻有一只蜜蜂形象图,根据《怒族简史》的记载,早在2400多年前,云南的先民就开始用圆木凿制蜂桶饲养蜜蜂,利用蜂蜜和蜂蜡等蜜蜂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省蜂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0年全省蜂蜜收购量仅为4.5吨。1955年 在楚雄、昆明、昭通、红河等地(州)开始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1960年引进了大批西方蜜蜂。到60年代中期,全省蜂群发展到77万群,1966年全省收购蜂蜜达1823吨。1974年春季,由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爆发,仅剩下约15万群蜂。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生产者的积极防治及精心选育,剩下的蜂群增强了抗病力。1978年,蜂群恢复发展到56万群,蜂蜜收购量达到3698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初期,蜂群发展到80余万群,1990年达到87.6万群(其中西方蜜蜂约5万群)。 年产蜂蜜4769 吨,蜂花粉30~50吨,蜂王浆5~10吨。
(二)民族蜜蜂文化
云南各族人民在利用蜜蜂产品到饲养蜜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蜜蜂文化,并渗透到生活、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医药等各个领域。
1.蜂氏族的传统 云南怒江两岸,生活着古老的怒族,称谓“别阿起”,怒语“蜂氏族”的意思。“怒族简史”记载,怒族都起源于一个共同女始祖“茂充英”的民族。并称第一世祖就已经会用圆木凿制蜂巢,饲养中蜂。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族在母系民族社会就以蜜蜂作为图腾崇拜,一直保存至今。“蜂氏族”是以擅长于采集黑大蜜蜂的蜜、蜡和饲养中蜂及制蜂蜡而闻名。
2.早期蜜蜂形象图的发现 在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战国铜管甲”。据放射线碳素测定,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臂甲共5件,仅一件完整,正面有线刻蜜蜂、虎、豹、猪、鱼、虾等动物图象,属战国时代(公元前475 ~前221)古青铜器。说明当时滇池地区的先民对蜜蜂已有一定认识和了解。
3.蚀蜡铸造法与蜡染工艺历史悠久 在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墓葬中,发现有许多结构复杂的房屋模型和人物、动物活动场面的装饰品。此类器物表面光滑平整,如果不是用蚀蜡铸造法,就不可能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说明采用蚀蜡法铸造精美的青铜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蜡染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瑶斑布”、“五色斑布”、“点蜡幔”之称的蜡染品,在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公元23),曾作为贡品,供帝王朝饰之用。
4.蜂疗保健史话 在奕族医药书籍“聂苏诺期”,傣族的“档哈雅”,藏族的“迪庆藏族医药”等典籍中,对蜂蜜、蜂巢、蜂子的医药用途及毒蜜的中毒解救良方均有记载。
15世纪30年代蓝茂编著的《滇南本草》中详细记载了蜜蜂、蜂巢、蜂子的药性,功效和配方。此外,在民间流行的食物疗法中,有近60余个配方。
5.蜜蜂与民俗 壮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传统佳节,都要蒸制香软可口的“五彩饭”。先作祭品敬献神灵,然后加蜂蜜佐食,别有风味。食用蜂子(幼虫或蛹)或用油炸,或蒸成糕,加入调料,其味鲜美,在云南各族人民中视为珍看。
云南的25个民族,都有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情歌、寓言、音乐、舞蹈等,其中许多都穿插着与蜜蜂有关的情节,形象生动。
二、丰富的蜂业资源
(一)蜜源资源
云南蜜源植物达数千种。据《云南蜜源植物》及有关资料记录,主要蜜源植物和重要辅助蜜源植物达148种,其中能生产商品蜜的,约75种。
1.蜜源植物花期
以泌蜜量大、数量多、分布广的种类为代表,大致可分为12个花期。
(1)油菜、春萝卜等花期 全省种植油菜约9.37万公顷,以罗平、玉溪、通海、江川、澄江、建水、弥勒、腾冲、盈江、梁河等县较为集中。本地品种在滇南11月开花,胜利油菜在1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花泌蜜,一个越冬强群可取商品蜜15~25kg。花粉丰富,对早春蜂群繁殖具有重要作用。春萝卜花期与油菜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广南、文山、邱北、开远、弥勒、泸西一带,蜜、粉均丰富,有利于早春繁殖和蜂王浆生产。
草木樨集中分布在蒙自县,2~3月开花,既可繁蜂,也可生产优质商品蜜。
蚕豆是早春的主要粉源,比油菜先开花20天左有,滇南10月就开花,花期随纬度北移而推迟。
(2)白刺花、黑锁莓花期 白刺花主要分布在曲靖、泸西、开远、路南、安宁、禄丰、楚雄等地。花期为3月上旬至下旬,泌蜜量大,蜜质好,西方蜜蜂可以充分利用。同期开花的黑锁莓,分布广,数量多,中蜂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期还有大面积的火把果、金樱子,多种果树开花泌蜜,可生产蜂蜜、蜂王浆和蜂花粉。
(3)杜鹃花期 云南杜鹃花有300余种,泌蜜多的有10余种。花期集中在3~5月,滇西北可以推迟至6月。
(4)苕子花期 在曲靖、 陆良、泸西、路南、会泽、巧家、昭通、宁范、腾冲等地大面积种植。流蜜期为4~6月,强群可取蜜50~60kg。百花蜜约占全省优质蜜产量的1/3。
(5)橡胶树花期 西双版纳、德宏州、思茅、临沧及红河州南部,栽培面积达13万公顷。花期集中在4~5月,是尚待开发利用的蜜源之一。
(6)水锦树花期 主要集中在无量山区,哀牢山区,泌蜜量大, 花期为3—4月,可以生产大量商品蜜和蜂王浆。
(7)乌柏花期 滇东北金沙江及其支流河谷海拔1000m以下地区广泛栽培,滇南、滇西南有成片分布。花期6~7月,泌蜜量大,花粉多,是夏季主要蜜源。
(8)桉树花期 云南广泛栽培有小叶按、蓝桉、赤桉等树种。小叶桉主要分布在开远、蒙自、个旧、建水一带。6~7月开花泌蜜;蓝桉、赤桉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以昆明、玉溪、楚雄、祥云、武定等地最多。9~11月开花。花期长,泌蜜较多。
(9)乌泡花期 乌泡大面积分布于乌蒙山区。花期为7~8月,蜜粉丰富,对蜜蜂安全越夏,恢复群势,生产蜂王浆十分有利。
(10)荞麦、秋萝卜花期 荞麦主要分布在昭通等地。早播养麦7~8月开花,秋播荞麦9~10月开花,泌蜜量大,花粉丰富。秋萝卜几乎与荞麦同期开花,蜜粉丰富。
(11)野坝子、野霍香花期 野坝子花期是指以野坝子为主体的一组唇形科蜜源, 包括野霍香、毛蕚香茶菜、香薷、东紫苏等种类。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3000m之间,以海拔1600~2500m的山区数量最多。开花期为10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泌蜜涌,是冬季主要蜜源。
(12)柃木花期 柃属在云南已发现30多种。每一种开花10天左右,花期交错,从10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此外,滇东的凤仙花、滇南的鹅掌柴、宾川的棉花、滇中和滇东北的白车轴草,无量山的粗糠柴,以及西双版纳、临沧南部和德宏州的咖啡、香蕉、野樱桃、轮叶香茶菜等,均为能取到商品蜜的地方性蜜源植物。
2. 蜜源植物的泌蜜规律
云南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但干湿季很明显。 10月至翌年5月为干旱季节,雨量少,气候变化不大。因此,上半年的蜜源(油莱、白刺花、苕子等)泌蜜较稳定,常年可以获得高产。6~9月为雨季,天气变化无常,故乌桕、荞麦、乌泡、秋萝卜等蜜源的泌蜜受气候影响较大,极不稳定。秋冬季蜜源野坝子、野霍香等,则受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及降水量多少的影响,如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提前,降水量在800mm以上,则为丰收年。根据上述规律, 抓好上半年的几个蜜源,多取商品蜜,为全年丰收打下基础。雨季应以保蜂,生产蜂王浆和蜂花粉为主。
云南蜜源植物开花期总的规律是:春、夏蜜源随纬度北移,海拔增高而推迟;秋、冬蜜源则随纬度北移,海拔增高而提前。
(二)蜜蜂资源
云南省的蜜蜂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据调查有: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黑大蜜蜂、东方蜜蜂、西方蜜蜂。
除西方蜜蜂,其余5种均自然分布于云南,此外,还有6种无刺蜂和大量的授粉蜜蜂。
1.家养蜜蜂资源
云南主要以饲养中华蜜蜂为主,也引入了部分西方蜜蜂。
(1)中华蜜蜂 是云南的土著蜂种,广泛分布于全省海拔3000m以下地区。云南的中蜂水平分布,最高在海拔3600m左右(中甸县),最低分布在76.4m(河口县)。 高寒地带冬季气温平均在-10℃以下,中蜂也能安全越冬,滇南和低热河谷地带,夏季气温高达40℃以上,仍见中蜂外出采集。中蜂的区域性迁飞,主要受蜜源和气温的影响,也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形成野生中蜂由南向北,由河谷到山区,然后再由北向南,由山区到河谷,两次往返迁飞的规律。
云南的中蜂分两个生态型:山地型中蜂(又称栗色中蜂)和盆谷型中蜂(又称橙色中蜂)。山地型中蜂较盆谷型中蜂的喙长,后足长,翅钩较多,前翅长且宽,肘脉指数与绒毛指数大,以及腹节褐黑色较深;山地型中蜂较盆谷型中蜂年产蜜量高,如用活框饲养法,前者约平均群产蜜25kg,而后者为20kg。
(2)西方蜜蜂 20世纪30年代, 引入意大利蜂在云南饲养,但仅限于昆明附近地区。50年代和60年代,曾先后两批引入意大利蜂,总数达l力群。 以后又陆续引入卡尼鄂拉蜂、塞浦路斯蜂、喀尔巴阡蜂、安纳托利亚蜂。试养结果表明,意大利蜂繁殖力强,能充分利用大面积蜜源,适合于滇中、滇东南等地交通方便地区饲养。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强,也能利用零星蜜源,适宜滇东北、滇西山区饲养。推广卡意杂交种,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产蜜量和产浆量。
2.野生蜜蜂资源
(1)小蜜蜂 分布于云南省怒江、澜沧江、元江三大流域的广大地区。栖息于河谷两岸及坝子边缘的半山坡、溪涧旁、耕作区和村寨附近的次生灌木丛和杂草丛中,营巢于低矮的树枝或草茎上,为单一纵向的露天巢脾。每一群蜂,每年可取蜜1~3次,每次取蜜1~2kg。蜂蜜颜色,夏季为棕红,冬季为黄白。蜜甘甜味美,可入药治病。采访植物与中蜂相同。
(2)黑小蜜蜂 三型蜂体色全黑。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栖息于热带雨林砍伐后的次生稀树草坡和村塞附近的矮林内,营巢于小乔木和葛藤、飞机草上,每次取蜜0.5kg左右。采访植物与中蜂相同。
(3)大蜜蜂 多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营单一纵向露天巢脾,长0.5~2m,宽0.4~1.5m。喜群居,在西双版纳的大椿树上可集居数十群以上。大蜜蜂的个体大,吻比其它蜜蜂长,适应性、飞翔能力、防敌能力、采集能力等均强。每群年产蜜量35 60kg,经济价值很高。采访植物与中蜂相同。
(4)黑大蜜蜂 栖息于石岩的避风处,离地面数十米,喜群居,在西双版纳的大石岩下,可多达数十群集居在一处。其它均同于大蜜蜂。
3.无刺蜂资源
无刺蜂属体小灵活,可深入花管为农作物、果树、瓜豆、砂仁等授粉,是一类十分理想的授粉昆虫资源。分布于云南省的思茅、西双版纳、福贡等地。无刺蜂也能产蜂蜜、蜂蜡和蜂胶等产品。
蜜呈绿褐色,微带酸味,在蜂巢内会形成颗粒状结晶。无刺蜂的蜡质软,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蜂胶质硬而优,可以作为粘合剂。
4.授粉蜜蜂资源
蜜蜂类是多数栽培作物的授粉者,在14个地、州、市的93个县(区、市)考察,云南授粉蜜蜂常见种类有129种,以切叶蜂属、熊蜂属、芦蜂属、 无垫蜂属、彩带蜂属、蜜蜂属的种类较多。从数量上看:以社会性蜂类的蜜蜂属、无刺蜂属、熊蜂届居多,而饲养的中蜂和西方蜜蜂占各类授粉蜂量中的绝对优势,是主要授粉蜂。
三、养蜂生产特点和区划
(一)生产结构
云南养蜂业以专业户、兼业户为主,兼有少数国营蜂场或集体蜂场。
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集体蜂场已基本转为个体饲养。技术力量较强的养蜂者,则向专业方向发展,逐渐建立专业户养蜂场。目前全省约有1500个养蜂专业户和兼业户。云南省现有西方蜜蜂养蜂场约500多个,专业户养蜂规模为50~200群,兼业户一般在10至数十群以上。多数蜂场技术和经济力量薄弱,经受不了自然灾害的冲击。因此一部分蜂场采取自愿结合的原则,在骨干蜂场的牵头下,组建联合蜂场。管理方法是经济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场地统一安排,互助互补,保证联合蜂场稳定发展。
(二)生产特点
云南省养蜂生产的特点是:饲养中、西蜂并举,以中蜂为主;活框饲养与传统饲养共存,以推广中蜂活框饲养为主;定地饲养与短途转地饲养结合,以定地饲养为主。
(三)蜂业生产区划
依据蜜源、蜂种、气候、交通等综合因素以及目前云南省的蜂种分布及饲养方式,养蜂生产区划初步划为三个区:
1.滇西、滇南中蜂生产区 中蜂占95%以上,多沿用传统、分散的定地饲养方法。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低,尚待开发利用本区蜜源和蜜蜂资源。
2.滇东北中蜂、西方蜜蜂生产区 中蜂定地饲养约占70%,其中少数采用活框饲养技术。金沙江河谷地带及公路沿线饲养西方蜜蜂,可以大量生产商品蜜、蜂花粉和蜂王浆。
3.滇中、滇东西方蜜蜂、中蜂生产区 铁路及公路干线四通八达,有大面积的蜜源,适宜发展西方蜜蜂,边远山区定地饲养中蜂。
四、蜂业现状
(一)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的推广
50年代在全省范围内试点推广,60年代和70年代初,形成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高潮,80年代以来,在云南省畜牧局、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到1991年底,全省达到4万群,平均每群年产蜂蜜为15~20kg,最高达86.3kg,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蜂业基地建设
1.罗平蜜蜂春繁基地 罗平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交界区。全县有油菜0.80万公顷,以及大面积的苕子、野坝子等蜜源。油菜1~2月开花,泌蜜好,不喷施农药。罗平早春气候湿润,蜂群繁殖快,吸引着各省(区)的蜂场前来繁蜂和采蜜。据1991年春统计,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个蜂场,约4万多群蜂来罗平进行春繁。年产蜂蜜500~700吨,蜂花粉20吨,蜂王浆5吨。县内建立了生产、加工、销售,和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1988年被国家计委认定为蜜蜂春繁基地,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投资建设。
2.武定优质野坝子蜜生产基地 武定地处梁王山区,距昆明市100km。该县以饲养中蜂为主,全县约有中蜂2万群,其中活框饲养1万群,每年可生产优质野坝子蜜100~150吨。1991年由农业部建立全国优质野坝子蜜生产基地,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投资建设。
(三)蜂产品的流通
1978年以前,蜂产品主要由省供销部门经营。1983年以来,实行多渠道经营,但仍以商业(供销)部门为主要渠道。1987年成立云南省收工商蜂业公司,经营蜂产品;一些县级蜂业管理站和少数集体或个体经营单位,也参与蜂产品的流通。
(四)蜂产品加工业
云南省的蜂产品加工业是80年代兴起的一项事业,以加工蜂花粉、蜂王浆、蜂蜜为主,现已韧具规模,年产值约1亿元。其中楚雄州制药厂, 70年代开始生产口服蜂乳,是全省最早的蜂产品加工厂家之一,昆明保健药厂, 1981年开始第一代蜂花粉食品的研制和生产。共研制出9个产品。昆明兴中制药厂,1985年开始研制田七蜂王浆,1988年通过鉴定投产。昆明日用化工厂,1987年与云南农业大学蜜蜂研究室联合研制花粉美容霜、花粉香皂。文山州制药厂,1985年开始研制三七蜜精,并投入批量生产。昆明宏达制药厂,研制云南花粉田七口服液,1988年投产。
五、蜂业管理、科教、社团及其他
(一)蜂业管理
1960年省农业厅与省科委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省养蜂工作会议,讨论了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培训养蜂技术人员及引进西方蜜蜂等问题。并制定全省养蜂生产发展规划草案。1960~1965年,云南的蜂业由云南省农业厅畜牧处主管,负责组织领导养蜂生产。1966年以后,云南的蜂业管理以供销部门为主。1973年省革命委员会发文,决定在省多种经营办公室下设省养蜂办公室,由省供销社、畜牧处、外贸局抽人组成,负责组织养蜂生产和群众性科技工作,以及场地安排等,每年召开l~2 次全省的养蜂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在组织蜜源普查,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1987年成立云南省养兔养蜂工作站,归省畜牧局领导,主管全省养蜂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全省蜂业发展。省兔蜂站先后召开了4次养蜂工作会议,还先后举办了4次全省中蜂科学饲养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达250余人。从1988年开始, 农业部和省畜牧局每年投资10万元扶持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推广工作。为加强管理,自1988年起,先后在罗平等县成立了专门的养蜂机构。在会泽等地也增设了专职管理人员。1991年省站对水富等6个中蜂活框饲养重点县进行了检查验收。 全省万群以上的36个中蜂县中,绝大部分都开展了中蜂活框饲养试点工作。
1991年省畜牧局又与昆明铁路分局、开远铁路分局联合颁布了云南省铁路运输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接待外省蜂场30余万群蜂,保证了外省蜂场蜜蜂安全运输。
(二)蜂业科研
1.科研机构及其工作
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景东工作站,先后开展了云南省的蜜蜂和蜜源植物资源调查,还进行了大蜜蜂、小蜜蜂的人上驯化、蜜蜂虫害防治及中蜂蜂箱改造等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1976年以后,云南省的蜂业研究主要由省养蜂办公室管理。1978年“全国养蜂学科规划会议”之后,10月在下关召开了“全省养蜂科研会议”,制定了全省养蜂科研规划,并积极筹建省级科研机构。
(1)科研机构
1979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蜜蜂研究所,所址在蒙自县草坝镇。设有蜜蜂产品开发利用研究组、蜜源和授粉研究组、蜜蜂良种选育研究组、中蜂资源研究组和情报资料室。 蜜蜂研究所建立以来,与个旧市生物制药厂协作,利用云南丰富的花粉资源研制成对糖尿病等有疗效的RPH药品;与昆明南坝食品厂协作制成花粉晶、耐力饮料等9种花粉系列营养食品,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获云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与有关单位协作,共同在蜜蜂授粉、蜜蜂资源与良种选育、驯化野生蜂种反蜜蜂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汇编了《蜜蜂生物学》、《蜜源与授粉》等科研资料。
1989年,省农业科学院决定将蜜蜂研究所和蚕桑研究所统称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设有养蜂研究室,对外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设有东方蜜蜂资源、西方蜜蜂产品开发等研究组。
1986年3月经省教委批准建立云南农业大学蜜蜂研究室。该室先后开展了蜜蜂族和云南中蜂的研究,以及蜂产品开发、蜜蜂授粉、蜂产品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花粉生产技术等研究,并承担了科技星火项目的中蜂饲养技术改良研究。 该室现有专(兼)职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 人。
(2)科研成果
70年代末至80年代,云南省蜂业科研工作获得多项成果。
①由省养蜂办公室主编的《云南蜜源植物》,1980年获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二等奖,1981年获商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②大姚县供销社主编的《野坝子流蜜规律研究》,1980年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②省蜜蜂研究所、南坝食品厂、昆明医学院合作完成的“花粉食品的开发研究”,1984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④昆明动物研究所研制的蜂毒电刺激取毒器,1985年获云南省科技小发明三等奖。 此外,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兴中制药厂等单位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的科研项目,也获得成果奖。
(三)蜂业教育
1960年,由云南省农业厅主持,在玉溪举办了云南省第一期养蜂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120 余人。1961~1975年,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先后为思茅地区举办了养蜂技术培训班6 期,共计培训养蜂技术人员360余人。1975~1978年永善第一中学开办养蜂专业5期,共培训养蜂技术人员265人。
60~70年代,省土产公司、省供销社,每年都举办蜂产品质量检验技术培训班,并组织地、县供销部门主管养蜂的干部到广东等省学习先进经验。
1984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举办由县级领导干部参加的畜牧、果树技术培训班及农业技术干部进修班,开设了养蜂学、蜜蜂授粉学等课程; 1987年起,畜产品加工专业又开设了蜂产品加工学课程。1988年云南农业大学开办蜂学专业(大专),3 年内招收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学生74名。80年代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先后举办了蜂产品开发、全国中蜂科学饲养培训班。还为丽江、武定、双柏、新平、寻甸、罗平等地、县开办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培训班48期,培训3500余人次。新平、武定等县的职业中学也开设了养蜂课。
(四)养蜂社团组织
1.云南省养蜂学会
1980年成立。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为彭荣。1989年,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甘汝云任理事长,现有会员348人,团体会员25个。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召开学术年会5次,专题学术讨论会18次。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养蜂学会成立以来,会员发表论文15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400余篇,其中,《中蜂乔迁记》获得全国现实题材科学文艺征文奖, 《蜜蜂的社会》获云南优秀科普作品奖。同时,配合有关单位,大力开展养蜂科研,积极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以及蜂产品的开发等工作,为发展云南省蜂业起了推动作用。地县级养蜂协会相继成立。到1991年,曲靖地区、德宏州建立养蜂协会。 罗平、曲靖市、武定、大姚、禄丰、新平等县( 市)也建立了养蜂协会(研究会)。
2. 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秘书组
1975年由云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5省(区)发起组织的“南方中蜂生产区协作组”,1979年扩大为14个省、自治区组成的“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第一、二、三届云南省连任主任委员,秘书组设在云南。该组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
(五)出版物
1.《蜜蜂杂志》
1974年由云南省养蜂办公室负责编辑出版的《云南养蜂通讯》,在1978年改名为《云南养蜂》,1981年改名为《蜜蜂杂志》, 是云南省养蜂学会、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的会刊。由云南省养蜂 办公室、省土产公司、省畜牧局、省农业科学院主办。1986年移交,改由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第”一届编委 会主编匡邦郁,第四届编委会主编甘家铭。
《蜜蜂杂志》是一份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养蜂科技刊物,既有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报告,也有养蜂音的 经验交流。
2.养蜂书籍和资料
计有9种。《新法养蜂》(画册)、《云南蜜源植物》、《会飞的小朋友》、《云南畜牧业区划》、《中蜂活框饲养技术》、《蜂产品加工技术》、《养殖技术》、《山区开发新技术》,还有1981年云南省蜜蜂研究所编印的《蜜蜂科研资料汇编》的蜜蜂生物学、蜜源与授粉两个部分。
(六)国内外学术交流
云南省的养蜂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曾参加中国养蜂学会、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中国蜂产品协会、 中国昆虫学会等组织的全国性学术会议30余次,参加人数100 余人次,提供论文150余篇, 还先后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滇进行学术交流20余人次。促进了云南养蜂科研、生产的提高和发展。
云南省曾向第31、32届国际养蜂会提供论文22篇。80年代以来,云南农业大学蜜蜂研究室、云南省养蜂学会、云南省畜牧局先后接待了奥地利、日本、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缅甸等 8个国 家的养蜂专家来滇参观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与14个国家建立了业务联系。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