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农在加工蜂蜜
建峰村打造的中蜂养殖基地
蜂农打造的中蜂标准示范场
技术人员与蜂农交流养蜂技术
华溪村蜂蜜加工扶贫车间
记者 隆太良 龙泓 文/图
一只只勤劳的中蜂在中益乡山峦重叠的花海中飞舞,采集天地之精华,“酿造”出一个个脱贫致富故事。它们汇聚起巨大的力量,打造出一个前景光明的大产业,在精准扶贫战场上,扮演着“生力军”角色。中益乡的中蜂产业能有登“蜂”造极的今天,得益于广大干群冲“蜂”陷阵的昨天。
生态为基,产业发展“登蜂造极”
距沪渝高速沙子互通13公里,紧邻“大风堡”国家4A级景区的中益乡,风光迤逦、钟灵毓秀,幅员面积160.5平方公里,森林植被面积1328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88%,是我县唯一被重庆市林业局命名的“林业特色乡镇”。
然而,该乡因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无村集体经济,在2017年被列入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为了摘掉深度贫困乡的“帽子”,中益乡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扶下,通过4年的不断“补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美丽乡村越来越靓,产业发展越来越旺,中蜂产业便是其中的“科代表”。
更让中益人民难以忘怀的是,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这块创业的热土视察,同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村民代表等围坐在一起,拉家常、问冷暖,特别关心老百姓“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并指出“产业选准了,才能走对路、走长远”。总书记与大家共话脱贫攻坚,让全乡人民倍感温暖、倍受鼓舞。
两年多来,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草本木本蜜源植物丰富的实际,中益乡党委、政府选准对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华蜜蜂,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围绕“小蜜蜂、大产业、大生态”做文章,把中蜂产业定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在全域内如火如荼打造集康养、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中华蜜蜂第一镇”。
初夏以来,在中益乡纵横交错的公路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与蜂蜜颜色一致的姜黄色民居,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丛林里外,一只只中蜂在翩翩起舞,彰显“中华蜜蜂第一镇”的元素尽入眼帘。
时光荏苒,天道酬勤。近几年来,中益乡中蜂标准化、智能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势头向好,已成为该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拳头产业。到2020年底,该乡已培育中蜂产业龙头企业1家、蜂农472家,中蜂养殖总量突破8000群,年产值800万元以上。
产业为媒,吃下好政策“定心丸”
嫩枝舒展、雏燕展翅的五月,在中益乡坪坝村山沟组张平龙打造的中蜂养殖基地,一只只中蜂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忙碌着寻找蜜源采花授粉。
“县乡两级为我们带来了好政策,让我们吃下了发展中蜂产业的定心丸。”年过半百的张平龙是坪坝村的已脱贫户。当初,他发展中蜂产业,受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困扰,一度缺乏信心。随着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和专业合作社建立,他所担忧的问题迎刃而解,发展中蜂产业的劲头越来越足。
2017年以来,中益乡中蜂产业发展伊始,像张平龙这样受资金困扰,难以起步的建卡贫困户大有人在。
如何破解建卡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如何化解蜂农对产业前景的疑虑?中益乡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专门研究出台了政策,既要免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资金方面,中国农业银行石柱支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石柱支行、石柱邮政储蓄银行面向贫困养殖户推出了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补贴利息、最高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业务,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
在技术方面,市农委、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多次派出养蜂专家到乡上开展技术培训,县上派遣了专业技术人员常驻中益乡,上门为养殖户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针对季节性蜜源不足的问题,市、县林业部门为中益乡规划实施了科学的蜜源培植提升项目,通过两轮蜜源植物培植,共栽植五倍子、黄柏、乌桕等蜜源植物3万亩310万余株,打造了融入绿水青山的生态蜜源地,大幅提升了全乡蜜源质量,为中蜂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初,在中益乡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引导下,张平龙参加了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并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了100群中蜂进行养殖。
“蜂源问题,有乡政府帮忙联系;技术问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销售问题,有专业合作社保底收购……”2018年底,张平龙销售蜂蜜8万元,不仅还掉了扶贫小额信贷,还赚到了产业致富的“第一桶金”。
尝到养蜂带来的甜头,摘掉“贫困帽”的张平龙发展中蜂产业的热情高涨,到2020年底,将中蜂发展到了近200群,养蜂收入达到了13万元。
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中益乡的中蜂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到去年底,全乡养殖中蜂超过50群的农户有37户。大山深处勤劳善良的蜂农们,喊出了“先吃黄连苦、再享蜂蜜甜”“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