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
小西葫致富五个村 当年曾是“不务正业”
时间:9月18日 地点:五李社区 大众网记者:赵乾
今天,记者来到德州市陵县五李社区。走在进入南李村的路上,田间的大棚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几十米长的大棚甚是壮观,十分醒目,而且数量众多,颇具规模。而来到社区,一排排崭新的黄色小楼令人印象深刻。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一亩大棚西葫一年挣一万,五李社区的5个村80%的农户都在从事西葫芦大棚种植并发家致富,可在当年,种大棚的建议曾遭到村民极力反对。
一亩大棚西葫一年挣一万,当年曾经是“不务正业”
今天上午,记者在社区办公室见到了五李社区的书记李中天。李书记介绍说,“国家绿色食品西葫芦生产基地”是陵县的一张名片,西葫芦也是五李社区农户的经济支柱,不少农户依靠大棚种植西葫芦脱贫致富。种西葫芦好管理、产量高、价格高,而且在陵县形成了规模,打开了市场,这就使得大家都抢着建大棚种西葫芦。
村民李建峰告诉记者,他原先在外面的工地上打工,“后来看人家在家种西葫芦的,一个棚一年挣好几万,我也跟着弄,再后来弄一个不解渴,去年又整了个大的!”
“种地的话一亩地一年能收入一千五就不错了,一亩大棚的西葫芦一年能收一万多。”李书记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都抢着建大棚种西葫芦。“我们家早就想弄了,可是想弄都没有地,一直到前年才通过调配协商,弄了两个大棚”,村民李天松说,像他们家这样想建大棚却没地方的农户不在少数。
当记者询问起这样效益好、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的起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90年代刚开始要建大棚的时候,村民们却是极力反对的。“逼着他们干都不愿意干”,李书记介绍说,“种地的老农户不愿意改变观念,他们觉得这是不务正业”。
从“逼着干都不干”,到“抢着干都没地”,当初是怎样实现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 李天松告诉记者:“都是老支书李西栋带的!”
记者见到了曾在五李社区西李村当了22年村支书的李西栋。今年69岁的李西栋骑着电动车,一头白发但精神抖擞,侃侃而谈。
关于大棚种植西葫芦,老支书李西栋有说不完的话。问起陵县种植西葫芦的优势,李支书当即说出三点:一是陵县这里有种菜的基础,大家喜欢种菜;二是陵县的白沙土出菜漂亮,品质好;三是陵县的水质好,出井就能浇地。
种大棚遭村民极力反对,第一批大棚没种西葫芦
至于怎么带动“极力反对”的大家建起大棚,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1990年,党委政府的政策要求农村建大棚进行蔬菜种植,镇政府更是给村支部下了大棚数量的任务指标。当年西里村的村支书李西栋还跟随镇上的领导到蔬菜基地寿光参观学习。寿光的成功让李西栋很受触动,也坚定了他的决心,“看了看人家,觉得这个行,就要把这个(蔬菜大棚)引进过来”。
可村民们不理解,不愿意建大棚。“让他弄个棚就像要害他似的”。回到西李村,李西栋的第一步是说服村支部的另外两个人认同并参与这项工作。“村支部一共就我们三个人,那两个人要是不跟我一起干,那这个事就干不起来了”。李西栋发动支部后的第二步,就是发动四个小队。李西栋自己并不带队,村支部的另外两名成员各自带着一队和二队这两个小队,而最后也只是这两个小队在1991年建起了最初的19个大棚,三队和四队这两个小队一个都没有发动起来。
第一批建大棚的农户在第一年饱尝艰辛,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最初,大棚种的还不是西葫芦,主要是黄瓜和西红柿这些常见的蔬菜。但是保温的大棚充分发挥了季节优势,“那是1991年的时候,到了冬天哪还有鲜菜?那时候你从大棚里拔棵青苗都能卖钱!”但把大棚里的蔬菜及时运到市场上去是个难题。为了赶早集,建大棚的农户们要在前一天晚上的十一二点开始出发,用牛车把蔬菜拉到大路上,再用自行车推着,在冬夜里连夜赶夜路运到德州的市场,赶上早上两三点钟的集中配货。
“累啊!”李西栋谈起这段时期的艰辛依然很感慨,“但是确实见到钱了。一斤西红柿能卖到一块三四,当时一头小牛才卖两百块钱!一筐柿子都能买头小牛了!”
外地大客户开车收西葫,社区要建专门储备库
第一批大棚种植户的成功直接掀起了建大棚的风潮。“第一年收入不少,第二年就好弄多了,呼啦上去了!我就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你种麦子、种棒子一年几个钱,大棚一年能挣多少钱!其实这个账不用我给他们算,他们自己早就算好了!”1991年西李村建了19个大棚,1992年大棚数量猛涨到135个。
在第二年大家都一窝蜂的要建大棚的时候,李西栋却扎紧了口,不让随便建大棚。“你盖了就得好好干,盖上又拆那不行”。至于这样会不会减少了镇政府派给的任务量,“党委熊我也好,但是劳民伤财的事不能干!”
为了保证建大棚的农户都能好好经营,真正让大棚种植“热起来,不是虚热”,不“盖上又拆的劳民伤财”,李西栋有他自己的办法:他给每个要建大棚的农户收取了300元的押金。“拿着组织划给他的地去建大棚,他可以干好也可以不干好,但是交上押金,牵扯到他的自身利益,他就一定会好好干,不拉着肉不觉得疼”。
不光要建,还要建好,这是李西栋坚决执行的原则。大家不愿意建的时候,“逼”着大家建,大家都想建的时候,又挡着大家不让乱建,李西栋让记者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村支书的远见、智慧和魄力。“不办实事当这个村官干吗?要当这个村官就得先买好铺盖篓子,准备好挨骂!”
从1973年到1995年,李西栋在西李村当了22年的村支书。在这之前他当了10年的民办小学教师。如今西李村80%的农户都在从事西葫芦大棚种植。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之后,农户们再也不用冬夜里赶夜路、拉牛车往市场上运菜,“现在外地的大客户都到我们这里来收,以后社区还要建蔬菜的储备库”。
其实,李西栋早已远近闻名了。他家里的大打小小的奖杯摆了很多,除了是陵县的“西葫之父”外,他还因先后照顾过七位老人而获得过“全省齐鲁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