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松茸”,又叫榛松茸,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松茸,而是源自日本TAKAPBIOG公司的一个变异香菇菌种,是一种人工种植的食用菌。自2003年引入到中国后,因为外形、口感酷似野生松茸,因而在小范围进行种植,并通过菌棒出口等又返销到日本、辐射到韩国。随着野生松茸资源越来越稀少,这种“生态松茸”不但价格水涨船高,而且基于工厂化种植的优势,在种植面积上发展势头迅速。
“生态松茸”虽然是一种异性的香菇改良而来,但经过在国内近20年不断完善,逐渐达到营养成分含量高、基因性能稳定、产量大幅提升等优势,高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口感香味浓郁。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前,国内种植“生态松茸”的大小基地和公司不足5个。2022年,已经达到30余家,其中以山东、四川、河南、云南和西藏等地为主。在韩国市场,已逐渐由类似直销模式销售的高端食材,逐渐走向大众消费。
“生态松茸”热度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物以稀为贵。随着国家对珍稀食药用菌资源的保护性,市场中野生松茸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少,而人工种植松茸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那么,“生态松茸”以其高度近似野生松茸的品相、品质及口感,成为野生松茸的较好替代品。
二是大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荤一素一菇”的人类科学膳食结构,尤其是新冠疫情后,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健康饮食。
三是随着乡村振兴的升级推进。在政策东风带动下,传统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正经历产业重新洗牌和升级。香菇、木耳、杏鲍菇等传统菌种,利润逐渐降低,产业内品种的迭代和种植户种植意愿变更,使得新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空间产品成为农户尝试的首选。
崛起背后的风险
一个新品种的问世,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最终检验这个产品好坏的标准,只有市场。“生态松茸”一方面因为其“高仿”的特异性,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会让一部分从事菌种、种植和渠道销售的从业人员获得较高利润。
高利润一般会伴随高风险,通过近期对河南、新疆、山东等地种植户和销售市场的调研了解,“生态松茸”产业崛起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风险。
主要体现在:
一是菌种不纯。“生态松茸”本身是源自一个变异的香菇菌株,菌株基因的不稳定性,不可避免,因此需要持续的复壮和提纯,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改良。而一部分从业者为了跻身这个新品种生产,自作聪明的从菌菇子实体进行二次提取后加工菌包种植或直接销售给种植户种植,导致产量下降、畸形菇过多、返祖性菌柄老化等症状,给种植户造成损失。
二是种植技术不明晰。“生态松茸”因为其特异性,在种植管理上跟一般香菇管理要求不同,在种植环境和管理参数上具有很大差异性和特殊要求。这个品种作为一个新生菌种,产业链尚不完善,尤其是培训环节仍属空白。大部分种植户自认为从事食用菌种植时间较长,就可以大胆尝试。殊不知,从出菇管理的设施、条件上都不适宜,在后期管理上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徒劳。
三是大胆盲干。在不熟悉菌种属性、不具备菌种纯度、不了解管理技术、不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菌种生产商大胆仿冒、提取二代甚至三代、四代种,然后忽悠种植户高价购买菌包种植,出菇一塌糊涂。依次递推,种植户拿着畸形的“葫芦头”冒充松茸销售给消费者。这是一锤子买卖,砸完之后就不见踪影了。
四是误导消费者。“生态松茸”究其本源不是松茸,仅仅是处于从品相和商品的相似度上,冠之“生态松茸”或“榛松茸”。因此,在消费市场上以次充好,冒充野生松茸卖,这是极其不对的。
五是市场不明确。食用菌作为农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投资周期长、种植风险点多、销售预期不明朗等特点,因此在食用菌种植领域,各种小众产品和菌种,在没有过硬的种植技术、明确的市场需求情况下,盲目种植新品种、小众品种,无疑是飞蛾扑火。
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从根本上先解决思想认知问题。坚定这个新品种的“是”与“不是”。然后,根据这个品种的本性来决策如何经营新的品种。如果心怀侥幸,以次充好,妄图用这个变异的品种去冒充野生松茸,最终只能被市场反噬。
其次,要加强学习,遵从良种良法。从专业的机构或技术从业者身上学习规范的种植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种植设施要求、种植管理参数、种植采收标准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不能满足于“人种天养、广种薄收”。
再次,就是管控规模,防范市场风险。小众菌种,不可盲目冒进,想当然的扩大种植面积。能做到市场主导、以销定产是最佳状态,否则,没有风险抵抗能力的种植户,不建议种植。
最后,也是这个菌种在初期发展的根本出路。坚持“科技引领”“产业主导”,这个主要是针对大型的、具有科研能力、资金实力的食用菌企业,在科研保障菌种和种植技术过关的情况下,积极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生态松茸”营养成分提取等深加工产业,以“扩流”带动源头种植的“扩产”。只有产业链形成,“生态松茸”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作者:青岛本草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祖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