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行走在四川省什邡市马井镇万和村的乡间道路,一片片川芎整齐长满田间地头,一眼望去,煞是好看。万和村种植川芎历史悠久,但以往多以散种为主,与如今的规模化种植相比,无论是产量还是价格都相差甚远。
“规模化种植后,川芎一年产量基本上每亩能保证2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场价,一亩的产值大概6000多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三亩地计算,可以实现收入18000元,这样老百姓致富、贫困群众脱贫就很容易了。”谈到今年的川芎收益,万和村党支部书记唐璋禄算了一笔账。
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
万和村川芎规模化种植是专业合作社运营的成效。2011年4月,什邡市鑫和供销合作社成立,以川芎种植、加工、销售为主要业务。
“成立合作社前我们做了深入调查。四川是川芎的主产地,全国每年对川芎的需求是可观的,成立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应该不愁销路。”合作社副理事曹安说。
为什么会选择把川芎合作社落户到万和村?曹安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是川芎小贩,知道万和村的土质、水质很适合川芎的种植,而且川芎种植相对于传统农业收益更甚。“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这个合作社运营好,就能带领村里的老百姓持续增收,让村里的贫困户增收过上好日子,让他们不用外出就能就业、挣钱。”
川芎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运营,效益辐射万和村557户村民。农户可以自行种植,可以带资入股,针对贫困户,允许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到合作社中。
“自从川芎合作社成立,不仅可以免费获取种子和技术,就连农药、化肥也能在合作社一并购买,太方便了。”万和村10组村民刘启秀说,自家种植川芎多年,原来不仅价格不高,还要背到彭州去卖。
开发附属产品提升川芎经济价值
这样的运营模式,让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都能实现经济效益。2018年,在当时隐峰镇(现马井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川芎合作社申报市级扶贫产业园成功,获批扶贫专项资金40余万元。
“现今合作社川芎年销售量达到3000多吨,产值达到6000余万元,特别是近两年川芎的附属产品的销量十分可观,这一切少不了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镇纪委的帮助。”曹安说。
原来,马井镇在2015年通过“清风行动”走访时了解到,合作社的川芎经济价值不高,除根块制成药片出售到中药市场,叶茎等都只能丢弃。镇党委、政府反很快就联系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家,并在其指导下,让合作社先后开发出了川芎酒、川芎茶、川芎鸡等附属产品。
他们还积极协调德阳市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为合作社附属产品正式上市办理相关证件开辟了绿色通道。同时,在土地流转上,积极与老百姓沟通、协调,最终顺利流转出土地180余亩。
如今,川芎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长期务工的农户、贫困户有40余人。“由于川芎品质好、附属产品优质,今年合作社销售额一路上涨,老百姓的热情很高,好多人连夜采挖,卖下来都能挣不少钱。” 谈到如今的合作社,马井镇组织委员、统战委员(原隐峰镇纪委书记)邓德春喜笑颜开。
下一步,川芎合作社还将在附属产品的开发、研制上下功夫,争取将川芎的降级价值最大化。村民们对未来生活也都充满了期待。(通讯员 张世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