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农事忙。
9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在农村有句谚语:“处暑萝卜白露菜”,这是因为白露前后早晚凉爽,适合蔬菜瓜果的种植生长。
白露节气当天,记者驱车来到三山经开区保定街道联群村,这里濒临长江,土地肥沃,素有“蔬菜之乡”之称,生产的蔬菜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大部分产品畅销江浙沪地区。
“今年我们的冬瓜、西瓜全面丰收,现在很多农户都在大棚里,趁着这个时节种下有机花菜、辣椒、瓠子等特色蔬菜,以供应秋冬市场。”一到联群村村委会,村党委书记谷学喜就热情地招呼记者。
来到联群村的蔬菜种植基地,54岁的汪国平正骑着三轮车往回走,一看到谷书记,汪国平停了下来,“书记,带人来看蔬菜啊,走,到我地里去看看。”汪国平说。
汪国平是联群村本地人,自从上世纪80年代联群开始发展蔬菜种植以来,家里一直做蔬菜瓜果种植,所种的蔬菜品种丰富。汪国平说,“只要你在市场上能够看到的蔬菜,我们这里都种过。”
紫色的茄子、鲜嫩的包菜、圆滚滚的西红柿以及青绿的瓠子长势喜人,大棚里处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
除了自己是蔬菜种植户外,汪国平还有一个身份——“蔬菜经济人”。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对于农户来说,有了这样一个“中间人”,就像在经销商和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桥梁”,避免因为销售渠道不畅,出现“昨天下雨,今天打伞”的情况。这样,即使在当下的丰收季进入盛果期,也能将农民地里的蔬菜及时销售出去。
2010年开始,因为自家销售渠道的打通,汪国平想着怎么把村里其他农户的优质蔬果推销出去,而本地产蔬果的质量是他做这件事的底气。
“我们联群村地处长江边,是长江冲击形成的沙洲地,土地肥沃,‘地力’好,因此种出的蔬菜瓜果不仅产量高,质量也特别好,经销商对我们这里的蔬菜瓜果质量特别满意,大部分都销售到长三角城市的大超市里。”提起自己蔬菜经济人的身份,汪国平很自豪。
和汪国平一样,56岁的周行根也是联群村的蔬菜种植户,同时他也是联群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正值收获季,清早,一筐筐刚从他家的大棚里采摘的包菜、黄瓜、西红柿整齐地堆放在地头路边,工人娴熟地往车厢里传递着蔬菜,周行根说:“现在在大棚里种植蔬菜,最大的好处就是温度可控,产量提高了,质量好,我很满意。”
送走了早上的货后,周行根马不停蹄地赶回自家蔬菜大棚,开始了新一季蔬菜的种植,“这是有机花菜,是我们这两年引进的新品种,比普通花菜更受欢迎”。
毛豆、辣椒、黄瓜、瓠子、冬瓜、莴笋、花菜,这些平常人家餐桌上随处可见的蔬菜,是联群村发展“一村一品”,以蔬果种植为支柱产业的基础。2021年,在上级的带动下,包括联群村在内,三山经开区多个以蔬果种植为支柱产业的行政村开办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因地制宜,依托小洲蔬菜基地,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
“现在是丰收季,我们每一天从这里‘走出去’的蔬果大约有十几万斤,农民增收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的初衷也达到了。”谷学喜介绍道。
除了帮助进社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在现有生产蔬菜基础上,根据节气变化,重点规划调整生产更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蔬菜品种,进行品牌化销售。向精加工、净加工方向发展,进一步稳定销售渠道,实现蔬菜稳定进超市、进机关食堂。
蔬果种植,也要抢抓科技力量,借助“科技特派员”,三山经开区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科学院联系,开展示范田建设,让产学研精准对接,让村民接受市场行情好的新品种实验,进一步提升蔬菜种植效益。有了优质产品,下一步就是打造品牌,以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要求,开发注册品牌商品,整合地方传统工艺,开发蔬菜加工产品销售。
“合作社就好比土壤,农民就是种子,创立品牌,是为了把我们这个‘蔬菜之乡’的品牌擦得更亮,这还得要靠我们的持续努力。”面对未来,谷学喜充满希望。
□ 记者 花磊/文 通讯员 程依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