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芦笋品种 二、芦笋生物学特性 三、芦笋栽培技术 四、芦笋出口标准简介 第一节 芦 笋 一、芦笋品种 二、芦笋生物学特性 三、芦笋栽培技术 四、芦笋出口标准简介 芦 笋 芦笋(Asparagus),别名石刁柏、龙须菜等,属于百合科(Liliaceae)天门冬属(Asparagus)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一带。 栽培最多的有台湾、美国、西班牙、日本、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 我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大量种植并加工出口,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分布在浙江、山东、安徽、江苏、广东、福建、辽宁、河北等地。 中国和西班牙为主要出口国。中国的芦笋主要销往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和中国香港。 一、芦笋品种 1.简介2.常用品种 石刁柏,以嫩茎为食用器官。幼茎出土前采收的产品为白芦笋,用于制罐;幼茎出土后见光呈绿色的产品称为绿芦笋,主要供鲜食。 芦笋中含有丰富的天门冬酰胺、芦笋苷和结晶体及多种甾体皂苷物质、组蛋白、叶酸等成分,对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疲劳症等均有一定疗效。因此石刁柏具有很高的食疗保健价值。 一、芦笋品种 1.简介2.常用品种 优良的石刁柏品种应具有良好的栽培特性、丰产性和加工特性。

主要包括: 植株生长旺盛,抗病性强; 幼茎抽生较早,数量多,肥大呈圆柱形,粗细均匀,适于机械剥皮; 幼茎顶端鳞片包裹紧密,不易松散; 质地细嫩,纤维少,味美,苦味小; 采收后呈洁白色或深绿色等特点。 一、芦笋品种 1.简介2.常用品种 目前我国栽培的品种多引自国外,主要有: 玛丽华盛顿 植株生长旺盛,早熟高产。幼茎粗大,大小一致,形状好,高温时头部不松散。抗锈病力强。多适于采收白笋。 玛丽华盛顿500 又叫加利福尼亚500。其幼茎数量多,大小整齐一致,头部紧凑,幼茎头部几乎没有紫色,丰产。缺点是幼茎稍细,抗锈病力稍弱。 加州711 丰产性强。幼茎粗度中等,上下粗细均匀,形状端正。品质优良,抗锈病。 . 一、芦笋品种 1.简介2.常用品种 目前我国栽培的品种多引自国外,主要有: 。 鲁芦笋2号:植株生长健壮,笋条直,粗细均匀,质地细嫩,色泽白,包头紧实,商品率高。产量比对照增加20%以上。 此外,还有荷兰的531465和53137、德国全雄、加州72、富兰克林、爱达丽、鲁芦笋1号等优良品种。适于绿笋采收的品种有加州309、日本瑞洋等。 一、芦笋品种 1.简介2.常用品种 一、芦笋品种 二、芦笋生物学特性 三、芦笋栽培技术 四、芦笋出口标准简介 第一节 芦 笋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 (一)生长发育周期 二、芦笋生物学特性 1.生育周期石刁柏为雌雄异株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可连续生长10~20a。

这期间,根据其一生的生长过程可分为幼苗期、幼株期、成株期和衰老期。 幼苗期从种子发芽到定植,一般为几个月至一年。 幼株期从定植至开始采收,主要形成地下茎,约2~3a。 成株期开始采收后,产量逐年增加,5~6a后进入盛采期。 约在10~12a后,产量下降,进入衰老期。 2.3. (一)生长发育周期 (一)生长发育周期 1.. 2.生长动态 种子发芽后,先有胚根向下生长,并形成细小的次级侧根; 同时向上抽生第一条地上茎,根颈处有极短缩的地下茎。 该地下茎水平生长的同时,向上抽生地上茎,向下发生肉质根。肉质根上长出纤细的吸收根。 随着年龄的增加,地下茎不断发生分枝。 3. 。 (一)生长发育周期 1..2. 。 3.一年内的生育过程 成株期,在北方一年内要经过鳞茎萌动生长、嫩茎采收、采收后的地上部生长、开花结籽、养分累积和休眠越冬几个阶段。采收期约2.5~3个月。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1.温度2.光照3.水分4. 土壤营养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 石刁柏对温度适应性很强,即耐寒又耐热,但以夏季温暖、冬季冷凉的气候最适宜生长。 种子发芽的始温为5℃,适温为25~30℃。 春季地温回升到5℃以上时,鳞芽开始萌动;10℃以上时嫩茎开始伸长;15~17℃最适于嫩茎生长;25~30℃以上嫩茎伸长最快,但嫩茎基部及外皮容易纤维化、笋尖鳞片易松散,茎细味苦,品质低劣;35~37℃以上植株生长受抑制,进入夏眠。

.1.温度2.光照3.水分4. 土壤营养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 。 植株在15℃以下生长开始缓慢,嫩茎发生数量少;5~6℃为生长的最低温度;晚秋初冬遇霜地上部枯萎进入冬眠。休眠期的植株地下部可在-20~-37℃的冻土中越冬。1.温度2.光照3.水分4. 土壤营养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 石刁柏需要光照充足。 光饱和点为40KLx。1.温度2.光照3.水分4. 土壤营养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 石刁柏根系分布广而深,地上部叶片退化蒸腾弱,故表现耐旱能力强的特性。 但是采笋期间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过于干旱,必然导致嫩茎细弱,生长芽回缩,严重减产。地上部生长期间,也应供给充足的水分,使植株茂盛,为嫩茎丰产奠定基础。一般,适宜的土壤湿度为80%~90%。 石刁柏极不耐涝。经常积水,会导致地下部鳞芽和根部腐烂,植株死亡。1.温度2.光照3.水分4. 土壤营养 (二)对环境条件要求 石刁柏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但宜选用富含有机质、疏松通气、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 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6.7。石刁柏能耐轻度的盐碱,土壤含盐量不能超过0.2%。 石刁柏对矿质营养要求以氮钾为多,需磷较少,还需较多的钙。

1.温度2.光照3.水分4. 土壤营养 一、芦笋品种 二、芦笋生物学特性 三、芦笋栽培技术 四、芦笋出口标准简介 第一节 芦 笋 (一)育苗 (二)定植 (三)幼株期管理 三、芦笋栽培技术 (四)成株期管理 (五)采收 (一)育苗 1.播种期: 通常应在10cm地温达到10℃以上时播种,使秧苗在冬前有5~6个月的生长期,以利安全越冬。 山东、河南等地以4月中下旬为播种适期。 北方地区一般第1年露地育苗,第2年定植,必须到第3年始收。 然而,采用保护地育苗,可比露地播种期提早30~40d,即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阳畦或小拱棚播种,可以当年定植,第2年即可试采,缩短采前生长期。 (一)育苗 2.浸种催芽: 石刁柏种皮厚而坚硬,直播时发芽极慢,播种前应先行浸种催芽。 选用新种子,于28~30℃温水中浸泡3~5d,每天换水1~2次,使种子充分吸胀。 催芽温度25~30℃。催芽时间10~15d。 当种子有50%左右出芽时即可播种。 (一)育苗 3.播种: 露地育苗按行距40cm开沟,沟深2~3cm。沟内每隔7~10cm点播1粒种子。覆土后浇水,并经常保持畦面湿润。 保护地育苗,播种前浇足底水,按株行距10cm见方点籽,覆土厚度2~3cm,并覆盖地膜保湿增温,出苗时及时撤地膜。

露地育苗圃1000m2或保护地育苗300m2需用种子1500g左右,可供1.0~1.5hm2本田栽植。 (一)育苗 4.苗期管理: 苗期追施速效性肥料2~3次。 做好排灌工作。 勤中耕松土除草。 及时防治病虫害。 1. 定植时期 定植时期依当地气候和育苗方式而定。 露地育苗的秧苗宜在休眠期进行定植。一般分春栽和秋栽2种形式。 北方冬季寒冷地区宜春栽。若秋栽,越冬期容易受冻害。 春栽一般在5cm地温达10℃以上时进行。华北地区在4月份幼芽刚萌动时定植为适宜。 2. 3.4. (二)定植 1. 保护地育苗的秧苗进行夏栽。在苗高25~30cm,地上茎长出3~4条,地下茎15条左右,根长20~25cm,苗龄70d左右定植为宜。河南、山东等地,多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定植。天津等地多在7月中旬定植。 2.3. (二)定植 1. 。 2.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定植前的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和做好排灌渠道十分重要。因为石刁柏为多年生植物,种植一次可采收多年(10~20a)。 一般采用开沟定植。白色栽培的沟距1.8~2.0m,以便采笋期培土软化。绿色栽培的沟距1.2~1.5m。定植沟南北走向,沟深30cm, 沟宽40cm。

沟底施入腐熟有机肥40~60m3/hm2,三元复合肥400~750kg/ hm2。回填土至半沟,并将肥土混合均匀,其上再加一层熟土,于沟中心堆成断面为等腰三角形的土埂。 3. (二)定植 1. 2.. 3. 栽植 定植时随起苗随栽植,避免肉质根风干脱水降低成活率。 起苗时应尽量少伤根系,选苗分级栽植。 白色栽培的栽植密度以1.6~1.8万株/ hm2为宜,绿色栽培的以2.2~2.7万株/ hm2为宜。 每沟栽植1行,白笋栽培和绿笋栽培的株距均为30cm。 栽植深度以地下茎着生鳞芽处距地表15cm为宜。 地下茎顺沟排放,不要与沟向垂直,以利培土、采笋和田间作业方便。 栽植后覆土5~8cm,并稍镇压。定植沟两边的余土以后分次填入。栽植后立即浇水,以利缓苗。 (二)定植 1.定植后当年的管理 定植缓苗后,天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涝时要及时排涝;适时中耕除草,促进根系发育。 定植沟要根据苗情及时填土。雨季到来之前,应填平定植沟,防止沟内积水沤根。 填土的同时结合追肥2~4次,使植株茂盛。 封冻前浇足冻水,保证水分供应。2. (三)幼株期管理 1. 2.定植后第2年的管理 定植后第2年,植株抽生的地上茎增多,但一般不采收嫩茎,应培养根株,为以后丰产打基础。

只有当保护地育苗栽植且生长健壮时,第2年才可少量采收嫩茎。 第2年株丛发展较快,施肥量应增加。春季萌芽前在植株两侧30~40cm处沟施有机肥20~30m3/hm2, 过磷酸钙25kg/hm2, 氯化钾10 kg/hm2。夏秋季节追施2~3次速效性肥料。 (三)幼株期管理 1.施肥: 春季采笋采收结束前2周左右追施速效性肥料,如尿素80~120kg/hm2。 嫩茎采收结束后结合放垄,施入有机肥50~75 m3/hm2,并配合施入三元复合肥500~750 kg/hm2。 秋季旺盛生长期应追施速效性氮肥和钾肥。 2. 中耕除草、培垄与放垄、植株调整 (四)成株期管理 * * *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