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漳州是我国蘑菇重要的出口基地。最高峰时期,漳州蘑菇罐头的出口量,曾占到全国蘑菇罐头出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美国是漳州蘑菇的主要市场。然而2012年,美国提高了检测标准,漳州蘑菇因不能达标而被大批退货,此后漳州蘑菇基本退出了美国市场,这给当地的蘑菇产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眼下,时间到了2017年,当地的蘑菇现状如何呢?
【美国一纸通告,漳州连续三年失去了所有美国蘑菇订单】
5月中旬的一天,福建省海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坤山迎来了一位老朋友,日本客人满尾博美。作为企业代表,满尾博美做事十分严谨,尽管与洪坤山的企业已经合作了二十年,每次签订新合同前,依然要从试吃开始。
在满尾看来,之所以能够维持20年的合作关系,关键是海山食品这几年技术不断提升,蘑菇罐头的质量有保障。
满尾博美:比起日本,本国生产的蘑菇罐头品质来讲,海山品质更好。
目前海山公司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日本。然而2012年以前,蘑菇罐头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占到整个漳州出口总量的六、七成之多。然而在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一纸检验报告,让当时包括洪坤山在内的所有蘑菇罐头厂彻底傻了眼。
福建省漳州市某蘑菇罐头生产企业负责人 洪坤山:美国就突然间设置了一个叫技术壁垒,就是对多菌灵农药残留的话,限制到0.01个PPM(溶质浓度),那也就是说等于不允许存在。
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性农药,在我国、日本及欧盟等多个国家地区均允许使用。但因怀疑其有“健康”风险,2007年美国撤销该药在食用农产品上登记,不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许可使用药物名录内,因此只要仪器检测出任何一点多菌灵的含量,即被美国视为不合格产品。
洪坤山:我们自己去抽查的话有相当的一部分产品,是没有办法达到这个要求的。
合同已经签好,要发的货物都在港口准备发往美国,突然不能出货,让漳州市的蘑菇罐头企业损失惨重。
洪坤山:从12年过后的这些产品,我们大概损失在500万元左右。
根据漳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数据, 2011年漳州出口美国的蘑菇罐头达3776吨,但2013年出货部分,则全部被退回,实际出货量为零。从此,漳州市连续三年多没有向美国出口过一罐蘑菇罐头。
福建省漳州市某蘑菇罐头生产企业负责人 王翠娟:我们同发对此说句实话也比较沮丧。
作为福建同发食品集团限公司总经理,王翠娟深知,与美方交涉多菌灵的问题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时间,企业是等不起的,而蘑菇罐头生产还要继续。因此实现工厂化种植,控制农残量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王翠娟:就是改变种植模式,就是我们在全过程,我们不放农药。
王翠娟说,公司原来主要靠收购当地菇农种植的蘑菇,进行加工出口。而收来的蘑菇是否全部合格,很难一一检测。因此为了让农残达到美国标准,再次进入美国市场,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种植模式。通过工业化生产,从蘑菇培养料开始统一购买原料,统一发酵,统一监控,则可以避免农药残留。于是公司于2013年申请建造工厂化菇房,2015年破土动工,2016年5月份工厂正式落成。
王翠娟:现在我们做出来产品的检测,可以达到美国的标准。
工厂化生产的检测达标了,然而由于土地和技术限制,标准化工厂仅有的19间菇房,每天只能生产5吨左右的双孢菇,与原来每天五六十吨的需求量相去甚远。这样的产量根本没法同美国客户再次谈判。
王翠娟:漳州从六十年代末就开始种双孢菇,现在已经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这边家家户户都会种蘑菇,都是常温式的种植。我们想改变他们的模式,把大家组织一起,一起来做工厂化的双孢蘑菇,要把千家万户的模式改变过来。
然而情况并非如王翠娟想象的那样简单。提到工厂化种植,由于要先期投入50万元 ,很多菇农怕担风险,立刻拒绝了。负责蘑菇标准化种植推广工作的陈光祥这天来到角美镇玉江村溪墘社郭献宗、郭献纯两兄弟家,力劝他们到蘑菇工厂实地考察一下。
一进到菇房,郭家兄弟二人就被房内的景象惊呆了。问题像连珠炮一样,一个接一个。
郭家兄弟:这密度太密了,像这种土是哪里的?我们这边哪有这个土啊。
蘑菇工厂技术员:这个土是从东北那边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进口,进口的跟东北土放在一起。
郭家兄弟:这个太可怕了,这个蘑菇长这么多,我们怎么种也种不出这么多的蘑菇,这个太均匀了,像我们都是有的有,有的没有。又没有蚊子真的是,这个空气也很好,差别太大了。那帮我们农民改造,是不是改造像这种,应该是跟这个一样的。
技术员:一样模式的
郭家兄弟:也是按照这种标准?
技术员:是啊,包括控制都是全自动化,要不然一改的话没什么效果了。
兄弟二人,从进了菇房就兴奋得不得了,从建造,到培养料,再到成本,产量,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
郭家兄弟:那这个是产量是多少?
技术员:基本上应该在28公斤到30公斤左右,应该是这样的。
郭家兄弟:我们那边一季差不多是30斤,不是公斤我们是30斤。
技术员:我们这个28到30公斤左右。
郭家兄弟:产量多我们一半,像这种成本,我们要问一下成本,一平方差不多多少?
技术员:按照我们目前这种原料,一平方现在差不多成本在50多块。
郭家兄弟:跟我们传统做法也是差不多。
为了做最后的决定,郭家兄弟对于每个种植过程,都要和传统种植进行比较。参观后不禁感叹,自己种了一辈子蘑菇,却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这样的种植水平。他们下定决心,成为角美镇第一批改造菇房十户中的一户。
不过,据统计,角美镇蘑菇种植户约有一万户,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十户决定改建标准化蘑菇房,仅占全镇的千分之一。因此陈光祥还要继续说服更多的菇农大多数菇农在犹豫,但是有一些种植大户已经开始行动。涂改临就是其中之一。种了44年蘑菇的涂改临,既了解农户的想法,又了解蘑菇生产技术。为了让更多的菇农了解标准化种植模式,跟他一起干,16年他就建起了标准化菇房,给周围的农户做示范。
种植大户涂改临:那以后我们创造这个模式,他就不需要去打工了,他就在自己的菇房里打工就是了。自己的菇房做,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一年有20万的收入,比去大城市的打工更好。所以我们现在是要推广。
在涂改临看来,为了重新进入美国市场,生产出完全符合标准的蘑菇,仅仅改建标准化蘑菇房还不够,更需要从源头掌控。涂改临说,出口美国的蘑菇即使不使用农药多菌灵,仍然可能检测出微弱含量,原因就在于这种菇所用的培养料的原材料:秸秆身上。农户从商贩手中买来秸秆制作培养料,但秸秆中是否含有多菌灵,不得而知。因此提供农户们更稳定的蘑菇培养料就需要三次发酵技术来支撑。而这也是涂改临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涂改临:我们目标是要建这个三次发酵料厂,三次发酵以后都长满培养料,那就非常稳了就没有什么风险,也没有病害没有虫害,给菇农去种就零风险。
经过多年不断学习、摸索培养料三次发酵技术,涂改临力求从源头有效控制农残。眼下,他和王翠娟一样,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种种努力重新打开美国市场。
【10亿元建蘑菇工厂 重新叩开美国市场漳州再出发】
与王翠娟依靠菇农共同生产的方式不同,一些蘑菇生产企业更希望通过建造一流的标准化蘑菇工厂,由工厂统一生产出有保障的蘑菇最终打开美国市场。那么他们目前的情况怎么样了呢?
其实早在2010年,与蘑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董事长洪海山就有计划建立标准化蘑菇生产工厂。2012年多菌灵事件发生,更是坚定了他要建厂的信念。
福建省漳州市蘑菇罐头生产企业负责人 洪海山:当初建这个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国际市场现在对中国的农产品,农残的要求是越来越严格;第二个就是国内的这个市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就是自己做罐头要有原料。
经过半年多的选址筹备,最终公司把厂址定在江苏灌南。由于没有经验,从2012年动工建设,到2014年年底试投产,仅仅建厂,就花了两年的时间。资金投入更是从最初的六个亿追加到现在的10个亿,这对农业项目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董事长助理王自生介绍,当时由于国内没有建设蘑菇工厂的相关经验,在建厂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
江苏省某蘑菇生产企业负责人 王自生:我们第一次做发酵墙一堵墙,按照混凝土的标号做得不够,或者说做得达不到国外设计的标准,最后整栋墙都倒了、炸掉了。
眼下,工厂的设计,设备,生产工艺等全部使用荷兰及美国的种植技术。从建厂到投入生产,公司每年花费几百万欧元给荷兰的专业顾问团队。全程由荷兰顾问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并定期来工厂进行技术培训。今天正好就是蘑菇种植专家约翰·彼得培训的日子。
荷兰蘑菇工厂顾问 John Peeters:我不仅是咨询顾问同时还是老师,通常我都会在蘑菇房及发酵厂监督指导,确保整个生产流程正常运转。
在约翰看来,江苏的这间蘑菇工厂,不仅是高标准的蘑菇工厂,更拥有一条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链。
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但是建厂初期却鲜少有人会用。仅仅靠荷兰顾问每月两次的定期授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成了公司的首要任务。
他叫王蒙,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是公司发酵厂副厂长。刚来公司的时候,是个光杆儿司令。不仅所有技术都要一点点学起来,所有工作也都由他完成。最累的一次甚至32小时没有合过眼睛。
江苏某蘑菇生产企业发酵厂副厂长 王蒙:都是一步步过来的,第一个开这个摇头机就是我。填料填一米八,每一周做16间菇房,慢慢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两个人到四个人,四个人到十个人。
蘑菇长得好不好,产量高不高,关键在于发酵厂生产的培养料。因此,负责管理发酵厂的王蒙,成为第一批被送去荷兰蘑菇学校学习的员工。在荷兰的学习过程中,王蒙学到的不仅仅是更专业的蘑菇种植技术,更重要的是意识的转变。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荷兰人对标准化种植中,每一个微小细节的精准要求。
王蒙:在欧洲看了他们的工厂,我认为他们这种对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这块特别强,甚至包括一些原材料。像秸秆他们有固定的尺寸,比如长多少宽多少高多少,都是一个具体的尺寸。不仅如此,他们连储存方式都很有讲究。而这些小细节正是国内生产所忽视的地方。
在现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样子,种蘑菇也需要有强大的数据作为支持。为了摸索种植规律,每条发酵隧道的理化指标,发酵好的培养料放入哪间菇房,产量如何,每一步都有数据记录在案。
王蒙:比方说你是2017年第12批料用的谁家的草,张三家的草多少多少吨,李四家的鸡粪多少多少吨,所有的都有这个信息量,相当于最后到每一粒蘑菇上面,用的谁的草谁的鸡粪,我们都是有数的可以追溯的。到市场上面,吃到老百姓的嘴里面的蘑菇,我们知道是用谁家的鸡粪和谁家的草做出来的。
从光杆司令到领导发酵隧道、覆土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菇房进料五个部门的70多人,王蒙用了6年。三次发酵生产出的培养料还从原料控制,做到产出来的蘑菇完全零农残。
经过四年的努力,蘑菇工厂已投产的96间菇房,一天可稳定生产出100吨像这样又白有大的双孢菇。不仅品相好,质量更是没得说。作为蘑菇罐头的原材料,完全符合输美标准。通过每天20多封的邮件往来,在销售人员一年多的努力下,这条通往美国市场的蘑菇罐头生产线终于再次启动。
洪坤山:我们明天5月15日要出一批货,要出一批美国的蘑菇罐头。4月27日我们就已经把这批货,送到我们检验检疫局去检测,审核通过的话他就把这一批放行。
经历四年的不断努力,这批输往美国的蘑菇罐头,最终成功运出国门,通向美国大陆。
半小时观察:技术壁垒倒逼产业升级
在漳州,有越来越多的菇农正在从传统种植方式转变为工厂化生产。农产品生产看似门槛很低,实则不然,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标准非常苛刻,它是农业产业技术水平的试金石和磨刀石,通过它的检验、磨砺,我们可以找出不足,倒逼我们加速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进而增强我们农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