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治日报《法人》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称。这里种植紫云英历史悠久。农民利用冬闲种植紫云英,鲜草用作绿肥,可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这里,有一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科学家。他是全国劳模、芜湖市青弋江种业董事长汪根火。
汪根火生长在农村,对农业一往情深。几十年来,他坚持选育绿肥新品种,推广种植紫云英;引进选育水稻新品种。他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创造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日前,《法人》记者来到南陵县,随汪根火一起来到紫云英基地。年近七旬的他容光焕发,低调从容,和记者说着话便很自然地走到田间,摘下一个细细尖尖的“豆荚”, “里面是紫云英的种子,过几天就成熟了,收获完种子,把根茎翻进土壤里。”说着,他拔起一株紫云英,用手拂去附在根上的泥土,指着上面的一个个小颗粒说,这就是根瘤,其中的根瘤菌中含有固氮酶,可以固氮,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随后,那些深深刻在他记忆中的创业细节,艰难或者喜悦,一一向记者娓娓道来……
汪根火(右)查看紫云英生长情况
扎根家乡耕耘沃土
1952年,汪根火出生在南陵县弋江镇柿坝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970年,19岁的他光荣地穿上了绿军装。10年的部队生活,锻炼了他的本领,也磨练了他顽强、不畏困难、诚实守信的品格。回乡后,他成为一名电影放影员。在当时,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他白天在家种田,晚上为村民放映电影。虽然辛苦,但很充实,日子也过得还算富足。
当时,农户生产的紫云英和紫云英种子大量积压。他走村串户放电影,常听到村民抱怨紫云英种子难卖,挑到这里卖不掉,担到那里也没人收,来回挑着却换不来钱,又急又累又愁。汪根火听后忧心如焚,便尝试着联系在全国各地的战友帮助推销。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渐渐打开了销路。“当时货车难找,公路多是砂石路,狭窄、坑洼不平,外出卖货一次往返需要三天三夜。”汪根火对那段时光仍然记忆犹新。解决了卖种难题,他成为了村民们的主心骨,这样年复一年,销售渠道解决了,但汪根火领悟到,要想卖出好价格,必须在质量和品牌上下功夫。
20世纪80年代末,他辞去了放映员的工作,注册成立弋江农贸经营部,把精力投入到紫云英品种繁育和品牌创建上。
他刻苦钻研,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和副研究员的职称,率先将南陵本土的紫云英种籽注册为“弋江籽”品牌,并通过提纯复壮,不断提升品质。将“弋江籽”与外地优势品种杂交选育了“弋江籽二号”“弋江大叶”等多个品种。
其间,汪根火也经历过艰难和痛苦的时刻。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村劳力大量流失,生产紫云英的农户越来越少,紫云英一度濒临绝迹。而没有紫云英绿肥,改用化肥,将对土壤和作物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于是,汪根火反复做村民工作,承诺高价订单收购,并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基地,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助村民赚。在他的努力带动下,村民逐渐恢复了种植紫云英的热情。
推广绿肥改良土壤
汪根火对种植、推广紫云英情有独钟。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免费开展技术指导,毫无保留地向农民传授紫云英种植技术。
紫云英作绿肥,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更能促进土质肥沃。汪根火认为,紫云英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它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紫云英作绿肥,能增加粮食产量5%左右,减少化肥用量30%以上。专家测算出每亩稻田生产紫云英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元以上,紫云英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价值每亩达600元。
为此,他创立紫云英新品种创新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紫云英研究所,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成功研发选育出6个紫云英新品种,并通过了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
为使紫云英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他主持编写了《紫云英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等3项标准,有两项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一项作为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其中“弋江籽”通过在湖南、福建等地推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并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目前,青弋江种业公司建立紫云英种子生产基地5万余亩,年生产紫云英种子2500余吨,生产经营量位列全国之首,畅销南方稻区十多个省、市,并出口日、韩等国家。而紫云英的推广种植面积也达到180万亩以上,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效益1.5亿元以上,为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综合服务价值超9亿元。
培育种子促进增收
汪根火深知,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抓住种子和土壤这两个关键要素。紫云英种子的培育有效解决了土壤改良问题,水稻种子成为汪根火努力攻关的目标。他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培育好种子可以让农民增收致富。
2000年,汪根火成立了芜湖青弋江种业公司,高薪聘请吴让祥等国内顶级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开展水稻新品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汪根火(左一)与国家旱稻研究室负责人王化琪教授(左二)研究水稻育种情况
“帮农民选育最好种子,为国人端牢手中饭碗。”汪根火始终坚持初心,倾心钻研农业科技。试验期间,他每天都在田间认真观察。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总是卷起裤脚就下田,记录试验品种生长全生育期的细微变化,对不同品种生长过程中抗性、长势、丰产性等进行比较,掌握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每年早稻大棚育秧时,遇低温或刮风下雨的夜晚,他都亲自去检查大棚密封保温情况,防止低温伤苗。
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选育出“早籼310”“D优5326”“弋粳149”“早籼402”“两优172”“弋粳10号”“晚粳117”等水稻新品种,并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汪根火工作日历中,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每个品种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凝结。
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汪根火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艰辛。他将心比心,诚信经营,做好企业的同时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他的公司作为县级居家就业扶贫基地,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贫困户,开发不同类别的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灵活就业。目前,已有23户贫困户在公司实现居家就业,工资待遇不少于每天100元,就业贫困户还可享受每月300元的岗位津贴。
通过发挥公司服务“三农”的独特优势,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增收。目前,已在弋江镇柿坝村、弋丰村、钟塘村、东河村流转1万余亩土地,其中流转38户贫困户158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紫云英等。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此外,公司还积极参与“千企帮千村”工程,与当地镇村共同建立帮扶机制,为当地村民提供优良水稻品种及紫云英种子和技术服务,产品实行订单收购,承诺收购价高于市场收购价,贫困户每亩可增收120元至200元。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汪根火严格执行防疫要求,公司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生产生活管理流程,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工作生产。同时,他积极向南陵县慈善协会捐款,并且捐助口罩、消毒液等紧缺防护物资,用于南陵县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及贫困户家庭。
2020年汛期,南陵县连降暴雨,受长江高水位顶托影响,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汪根火高度关注雨情水情等防汛抗洪工作,采购方便面、矿泉水、大米等防汛所需生活物资,组织人员及时送往弋江镇和村防汛点,慰问奋战在一线的防汛人员。
芜湖青弋江种业公司作为国家和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企业,积极向上级申请启用公司储备的救灾稻种,及时将救灾种子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受灾农户复耕抢种。
载誉归来再出发
“父亲一贯生活简朴,但对公益事业慷慨大方。”汪根火的女儿汪炜说。汪根火连续三年帮114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项目,每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多年来的默默奉献,他先后获得“敬业奉献南陵好人”“芜湖好人”、芜湖市“十佳农村经济人”、“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2020年11月24日,汪根火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面对种种成就和荣誉,汪根火却说:“我就是个种地的。”
汪根火在实验室做种子发芽试验
载誉归来,汪根火又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早稻种子的分类筛选工作中,带领检验人员,反复抽样筛选,进行出芽率和成芽率试验。“检验过程中,不能有一点杂质,要求我们100%确保质量。”在员工眼中,汪根火最大的特点是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女儿汪炜为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父亲由衷地感到骄傲,“现在父亲年事已高,打好种业翻身仗责任将义不容辞地将落在我的肩上,我将发扬父亲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传承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为振兴乡村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2021年4月,为推动紫云英产业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弋江镇举办南陵首届紫云英嘉年华。汪根火不辞辛劳地忙前忙后,出钱出力。看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在紫云英基地欣赏浪漫花海,感受春天的气息,汪根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看到了紫云英产业振兴的巨大机遇。
紫云英全身都是宝,食用、观赏、蜜源、减排二氧化碳、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药用、固氮、增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饲料、活化吸收磷钾等。目前,很多方面的价值还有待开发。
“四月初来,这里一片紫色,花期能够持续一个月。”汪根火在田间站起身,望着远处,说道。
微风吹过,放眼望去,一片绿地上,紫色的花瓣星星点点,神奇、灵动。汪根火还在讲述着他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语调和缓,言辞朴实,但眼中饱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