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亮,82岁的薛荣源老人就早早起床到兔舍去了。

1955年,16岁的薛荣源被分配到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土产公司,从此开始了和长毛兔的不解之缘。1957年,临沂地区指定蒙阴发展长毛兔养殖,并由国家引进长毛兔改良本地品种。但由于饲养管理粗放,20多年间并没有形成规模。1982年冬天,他们再次从国外引进了10只母兔4只公兔。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3年,兔毛价格就飙升到了120元每斤,持续高涨的市场行情让大家意识到,小兔子也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

“家养三只兔,不愁油盐醋;家养十只兔,不愁棉和布;家养百只兔,走上致富路。”现在,蒙阴农村家家养兔,农民从长毛兔养殖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薛荣源的女儿薛丽君就是其中一位,她女承父业,建起了可容纳3万只兔子的标准兔舍,并购进了自动化设备,把长毛兔做成了两代人的事业。

目前,蒙阴县家兔存栏达到600万只,其中长毛兔存栏量达到500万只,兔业收入突破10亿元,全县万兔村达到36个,千兔场180个,500只养兔户达到4520户。

在蒙阴街道安子沟村一个普普通通的院落里,村民王法奎和妻子早早就忙活起来,上料、喂兔、检查每一只兔子的健康状况……这是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像这样的院落,在蒙阴比比皆是。远远望去,“房在园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围墙”,在这样的“家庭农场循环农业模式”下,红薯蔓、花生秧、桃叶变废为宝,成为农户加工兔饲料的主要来源,兔粪则为果树和农作物提供肥力,“草—兔—果”模式有效保护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大好条件。

和别家不同的是,王法奎不仅通过出售兔毛获得收入,他的兔舍里都是自己家繁育的种兔,相比兔毛,出售种兔带来的收益更为可观。

王法奎说:“兔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附加值,主要是卖种兔,每年有800只到1000只的种兔繁殖量,一只种兔500元起步。”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蒙阴县就意识到育种的重要性,县里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历经8年时间育成了“沂蒙长毛兔”新品系,年产毛量和料毛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法奎说,新品种带来高效益。正是因为长毛兔品质提升了,全县的产毛量也逐年增加,长毛兔存栏量达到500万只,兔毛产量达到6000吨。如此高的产毛量,兔毛去了哪里?在山东维蕾克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在这里,一根根兔毛华丽变身,变成集结实、耐用、保暖、透气、防水等功能于一体的纯兔绒纱线。

山东维蕾克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霞说:“公司与广东建发集团进行合作,解决了兔毛产品掉毛、缩水、起球三大问题,生产出了高档纯兔绒服饰,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还增加了兔毛的附加值。”

维蕾克纺织服饰项目总投资12亿元,目前,该公司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兔绒分梳一体机、精梳半精梳纺纱设备等已安装完毕,正式投产运营,公司注册了“维蕾克”服饰品牌,兔绒产品涵盖内衣、毛衫、外套等几大系列,年产纯兔绒服饰400万件。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蒙阴县的长毛兔产业链得到充分发展,全县有毛纺加工厂5家,年加工兔毛近2000吨;种兔养殖场近50家;专业兔饲料加工厂5家,年加工能力超过30万吨;50多名兔产品购销大户,带动遍布全县农村的220名农民从事兔毛、活兔收购;饲料加工点300多家;种兔人工授精站近百家;专业剪毛手1000多人。

与此同时,兔业还成为了扶贫产业。蒙阴县制定出台了《蒙阴县兔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标准兔舍30间以上的,给予600元补助;对已建有标准兔舍的,提供1组(1公2母)优质种兔。同时,重点扶持兔毛纺织服装加工等兔毛深加工和养殖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帮扶体系,通过兔产业带动,目前已帮助2000户贫困户、4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稿件原载于2019年12月5日《经济日报》第13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