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2020年5月21日-28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顺利召开。全国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再次聚焦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大计。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处于真正的一个黄金机遇期;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来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关于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与提案备受大众的关注与重视。
热点
报告:怎么说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农业与乡村振兴的阐述,可以归纳为“一个方针,三大着力点”:
【一个方针】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大着力点】脱贫攻坚、农业生产、农民增收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深化农村改革。恢复生猪生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热点
地方:怎么干
【上海】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绿色农业
上海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将完成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1.27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完成涉及6万户的村庄改造和3.5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推动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深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地产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动粮食优产,创建17个绿色田园示范基地,建设10万亩水稻绿色生产基地,新建9个绿叶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河南】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发展高效种养业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耕地保护提质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660万亩,建设40个优质粮源基地示范县,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500万亩,打造一批粮食产业示范链。
加快发展高效种养业,建设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转型升级。
【青海】产业扶贫,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9年,青海省在52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实现集体经济破零。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2020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七项重点工作”,实施“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再确定扶持25个省级示范试点村场,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乡土特色产业经济实体。
【陕西】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加强生猪生产,做好非洲猪瘟防控,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深入实施“3+X”特色产业攻坚行动,突出抓好设施农业扩能、苹果产业提质及后整理、奶山羊奶牛引种扩群、肉牛肉羊和禽类扩大养殖规模,支持茶叶、红枣、核桃、食用菌、魔芋、中药材、花椒等产业发展。
以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塑造知名品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重庆】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上,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优化农业结构,做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分类分档实施“五沿带动、全域整治”行动,营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健全管理机制。
热点
代表:怎么想
人大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从自身行业、专业的角度,为农业和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看法。
张宏祥代表:
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建议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将扶持重点放在农业种植、养殖第一产业及三产融合发展的涉农企业上,特别是要将市场中有生命力的企业引导到三产融合发展中来,通过加大涉农企业信贷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用地法规、精简农业项目申报和资金补贴程序等,把产业振兴贯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汉元代表:
建议建立全国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造“智慧农业”。依托农业大数据提供服务与信息支持,建立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机制,解决农业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控农业生产,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政府重视、行业龙头的参与,能够让农业、农民、农村尽快享受到互联网+的的福利,让农业生产更具计划性。
杨国强代表:
建议打造规模化“无人农场”。以企业为主体,试点打造规模化无人农场,提高农业生产力。依托国内外重点农业企业智能化领域系统集成优势,在国内外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有重大影响力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无人农场,构建集粮食种植、收割、仓储、加工、运输于一体的无人化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流水线、农业工业化,从而达到综合投入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阳海玲代表:
建议壮大农村电商,强化电商人才培育。鼓励基层政府创新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推进机制,统筹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推进机构,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优势品牌。把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纳入本地职业教育,成立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电商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培训。
张近东代表:
建议发展C2M基地,搭建助农绿色通道。应进一步统筹资源,政府、电商、农户、院校多方联动,推动返乡年轻人成为创富主体,带动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行政村为具体单位、以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为特色、以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销售手段的乡村生产基地,助推农产品上行。
吴永利代表:
建议农业设施物权确认及抵押。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玻璃温室、连栋大棚、生产用房等设施由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将对地上农业设施实行统一登记、确认物权、审核发证。政府创新服务模式,引导银行参与,选择试点先行开展农业设施物权登记和抵押工作。待总结试点经验后,逐步推广。
马化腾代表:
建议利用数字技术升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他呼吁,应大力提升农村数字化生产力,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在乡村治理方面,建议扶持乡村互联网信息平台,扩大基层治理触达范围;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通过数字化升级,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在乡村公共服务方面,借助发展“新基建”机遇,突破地理条件限制,帮助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资源更深入地扩大到农村。
解学智代表:
建议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利用、厂房设施市场化经营、集体闲置资金资本化运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村集体牵头兴办农民合作社,或者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接受捐赠资金等入股经营稳健的农业企业、优质公共服务项目;聚焦发力集体经济薄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