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安次区:扶贫助困解难题
安次区杨税务乡朱村村民朱文志(右)正在领取雏鹅。
从2014年开始,安次区残联针对辖区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精准帮扶,养鹅脱贫”工程,每年分批向农村贫困残疾人每户免费发放雏鹅100只,并为他们提供雏鹅繁育、防疫、养殖技术培训和成鹅收购“一条龙”服务,残疾人通过养鹅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
安次区大力开展产业帮扶,确定天睿残疾人培训基地、汇益养殖场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种兔养殖基地、万森插花工艺品基地、第什里风筝外加工基地、码头纸业加工基地为扶贫工作基地,让贫困群众自选就业、“套餐”就业。目前,该区残联等部门正在加快推进5个产业扶贫基地的建设工作,已有125个贫困户劳动力在这5个基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初步实现了勤劳增收。
廊坊永清:冷棚葡萄成农民增收新亮点
近日,游客在永清县龙虎庄乡绳高营村采摘葡萄。
近年来,廊坊市永清县龙虎庄乡绳高营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合作社+现代农业+采摘旅游”的模式,采用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大力发展冷棚葡萄种植。全村建成冷棚葡萄大棚50个,共占地150余亩,成功引种了夏黑、金田玫瑰、藤稔、维多利亚、金手指、夏至红等全新优良品种。目前,首批葡萄已经成熟上市,经济效益可观。
河北乐亭:“稻田认养”开启休闲农业新模式
在乐亭县原野水稻专业合作社认养稻田的一名游客跟随插秧机体验水稻插秧。
2018年以来,河北省乐亭县原野水稻专业合作社在开展水稻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推出了“稻田认养”休闲农业新模式。该合作社开发出300亩优质地块进行“认养”,消费者认养的稻田可亲自耕作管理,也可由合作社人员全程托管,消费者通过手机APP可全程监控自己地块的水稻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环节的生长状况。通过这项举措,合作社将传统乡村农业资源拓展为休闲旅游资源,同时也带动合作社社员实现增收。
河北柏乡:发展强筋麦带动三产融合
“今年强筋麦市场收购价比普通小麦每斤高出0.20元,按亩产1000斤算,每亩能增收200元。我们是订单式种植,麦收之前就被大企业预订了。”河北柏乡县西里村强筋麦种植大户孟国军说。
另外,五得利柏乡面粉加工企业采用世界先进的面粉加工设备,利用优质强筋麦的原粮资源优势生产加工专用粉,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年产值达50亿元至60亿元,每年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
柏乡县副县长王宏伟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想把传统种植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唯有如此,类似强筋麦的小作物,才能发展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河北武邑:“农光互补”助增收
这是武邑县赵桥镇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扶贫发电场(6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近年来,河北省武邑县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建设,上方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兼顾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现有农地实现“一地二用,农光互补”。农民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农业园区就业或土地返租耕种,获得多重收益。目前,武邑县已建成“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2座,占地1400余亩,总装机容量40兆瓦。
河北丰润:现代农业园区变荒山为“金山”
6月28日,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蜂蜜。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五凤头村是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一个小山村。2009年,当地村民成立百草坡农民合作社,承包了附近4000余亩荒山进行开垦,发展林果种植和畜禽养殖。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筹建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依托河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机构,引进培育特色农产品,建立起集种养殖、观光、采摘、休闲、科普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使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金山”,带动村民实现增收。
河北成安:特色农业助力精准扶贫
7月2日,在成安县漳河店镇乾翔农业园内,工作人员在采摘双孢菇。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近年来,河北省成安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秋葵、双孢菇等特色种植,开辟一条群众脱贫增收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