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经验做法的借鉴_优质事件上报经验做法_先进做法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城市治理

导读: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压力巨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普遍共识,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对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符合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距离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基本全覆盖的战略目标仅剩两年,对部分工作起步较晚的城市提出了考验,在有限时间内面临任务较重,亟需切实有效的方法推动相关工作。本文通过梳理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4年来,各地在垃圾分类领域工作的开展情况,聚焦源头分类,总结优秀经验做法,思考各地举措的共性与变化,为持续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分类习惯养成,助力分类效果提升。

关键词: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机制、基层治理、平台建设

优秀经验做法的借鉴_先进做法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_优质事件上报经验做法

作 者

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邢艳杰 李占晗

一、宣传引导

个人垃圾分类是身边的“小事”,也是事关全民利益的大事,是一场人人参与的“全民战斗”。长期的宣传引导将有效促进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并养成习惯,并逐步降低垃圾分类工作的行政与经济成本。

(一)坚持长期宣传,潜移默化中形成分类意识

一方面,对部分老百姓来说,垃圾分类仍是较为陌生的概念,虽有“法”而未知,既不了解分类标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分类的意义,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又是一种需要长期参与才能养成的生活习惯,若居民的参与意愿与热情无法保持稳定,就很容易懈怠甚至半途而废。因此,宣传与引导同样应为长期性的工程,以耐心和恒心持续推动全方位宣传,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今年5月,住建部等部门决定将每年五月第四周设立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并确立首届宣传周的主题为“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表明了将长期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决心,以及把垃圾分类融入生活方式的工作方向。

(二)不断丰富宣传场景,为各群体普及分类知识

“三进”活动不断扩大垃圾分类宣传场景。垃圾分类进校园。通过“小手拉动大手”促进家校社协作,增强所有家庭成员对垃圾分类的感知度。垃圾分类进社区。城管进社区活动持续推进,以开设社区公益课堂、居民值守桶站担任分拣“体验官”等形式,更直接有效的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拉近行政执法人员与民众的距离。垃圾分类进园区。对于日常活动范围不在居民区的“上班族”群体,则通过投放公益广告、组织志愿者进行宣讲等措施,将宣传范围扩大至商务楼宇、单位等场所,做到人人知晓。

以“志愿先行”引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近年来,深圳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带动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管理的志愿服务体系,并研发专业化培训课程,培育骨干志愿者力量,发挥“头雁”效应,领航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全面推动深圳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

(三)多举并行,创新宣传方式

蹲好节假日,让宣传寓教于乐。家人团聚的佳节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良好时机,东莞市将垃圾分类宣传与元宵节相结合,以猜灯谜等有奖趣味游戏与市民互动,提升了民众对宣传内容的接受度,拓展了宣传节点;北京、杭州两地,在过去一年先后以冬奥会和亚运会为契机,通过公益广告、志愿者行动等形式,激发市民的荣誉感,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抓好主题场馆,培养宣传力量。在沈阳、广州等地,纷纷建立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教场所,包括宣教中心、科普馆等,集科普、宣传、趣味体验等功能于一身,方便民众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更直观了解垃圾分类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的全流程体系;垃圾分类讲解师、志愿宣讲团等新兴公益岗位不断涌现,不仅丰富宣传维度,也有效填补了基层培训方面的需求缺口,宣传方式呈百花齐放的态势。

二、工作机制

以宣传引导增加民众的参与意识,结合切实有效的监管体系,是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期推进的重要方式。在工作中,各地发挥创新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机制与模式,颇具参考价值。

(一)发挥党建传统优势,引导群众自觉分类

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各地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断创新党建力量使用方式,激活基层自治能力。

培训赋能,党员带头。北京市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治理,在全市范围对社区书记、物业经理等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培训与赋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推动党员“双报到”机制,以及党员干部包片区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桶前值守、入户宣传等工作,形成“党员带头干,居民跟着做”的良好氛围,并积极开展社区间的交流活动,共享优秀经验,提升垃圾分类效果。

红色党建品牌,创新治理模式。淄博市创新工作机制,由市城管局积极承接物业管理职能,积极打造“红齐365红色物业”党建品牌,着力提升物业管理水平。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努力推动“红色物业”融入淄博市基层治理工作大局,形成多方联动、上下融合的物业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推开“局长进社区”暨“物业开放日”活动,探索居民、企业、属地、业务主管部门四方融合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提升基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成效。

(二)依托“大城管”,协同推进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的产生源头广,分类管理环节多,覆盖多个领域和场所的生产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建立“大城管”工作机制,经高位统筹协调各方,形成多部门协作的监管合力,充分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行政管理范围,提高施政效果,打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联席工作会议,统筹部门协作。厦门市通过建立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导教育局、文旅局、市场监管局等市级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加强各垃圾分类成员单位间的联动配合,总结讨论好的经验做法,研究落实下一步工作安排。市直机关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区政府争做表率,积极履行垃圾分类与减量化职责,并对下属单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考评,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领导牵头总抓,打造一体联动格局。烟台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直24部门及各区的主要负责人为组员。宣传部(市文明办)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类文明创建工作,健全各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联动机制;教育局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改委建立塑料污染治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工作机制;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加大净菜上市、洁净农副产品进城工作力度;商务局指导餐饮、住宿行业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消费用品……通过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全方位推动垃圾分类的工作合力。

(三)聚焦收运环节,倒逼前端分类

收运环节属于垃圾分类的中端,通常与居民不产生直接联系,但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能够间接展现分类效果,对监督前端起到辅助作用。

不分类不收运,监督分类质量。西安市坚持执行“不分类、不收运”工作机制,通过统一认定并编码生活垃圾交付点,规范了收运流程管理,加强了对拟交付垃圾分类质量检查的便利性。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的单位、居民区,给予运输单位拒绝收运的权力,并将不合格地区的信息上报,责令限期内整改,核查通过后方可恢复收运,以此压实管理责任人职责,监督前端分类投放与分拣质量。

建立“四联单”,实现精准监管。北京市通州区通过“四联单”机制,紧盯清运车辆,实现精准溯源。所有进出厨余垃圾处理厂车辆的装载量等信息,都在处理站系统详细记录,司机卸完垃圾出站前,要在自动生成的单据上核对数据并签字,这些单据再生成“四联单”,一份自留,一份交给清运方,一份上传区里,一份上报市里。一旦发现运来的厨余垃圾掺杂其他垃圾较多,便可通过联单第一时间找到来源,督促清运企业整改,进而实现倒逼前端做好分类工作,保障分类效果。

三、平台建设

为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少城市积极研发新平台或整合现有系统,深化数字技术在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中的应用场景。结合智能硬件设施更新,增加对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的感知能力,软件硬件双管齐下,实现从前端投放到终端处理的全流程智能化监管。

(一)巧用数字平台,实现精细管理

居民分类投放,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流程的起点,也是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分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各环节的进程。智能平台的应用,将提升对前端分类行为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改善监管效果。

“平台+芯片”,为分类加“智慧”。烟台市莱山区自主研发“垃圾分类生态大数据监控平台”,其包含用户总量、三率(知晓率、参与率、投放准确率)、设备点位、垃圾投递次数等数据信息,对居民参与、设施管理、垃圾收运等数据信息实现实时监控,打造整链条、全景式、可视化线上管理模式;配合建立的“一户一桶一芯片”绿色智能账户,第一时间上传称重数据,实现数据采集、精准溯源、智能监管有机统一。

(二)推动两网融合,健全回收体系

传统的废旧物资回收行业面临着价格不透明、预约困难等问题,为满足人民需求,行业向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构建全链条业务信息平台与回收追溯系统。

智慧平台赋能,规范行业运作。深圳市盐田区以“两网融合”信息化平台,实现“o2o”运行模式,为辖区全部公共场所与机构提供线上预约、线下回收服务,简化中间环节,提升回收处置效率;线下工作中,安排专项车辆与人员进行流动式收集,并派专人下沉一线开展宣传工作,协调各方积极参与两网融合资源回收;制定精细化管理奖励机制,整合市场上分散的回收站点,吸纳流动的从业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夯实基础回收力量。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切实推动行业规范化运作,建立完善高效的全流程回收体系。

四、工作建议

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深耕城市治理领域工作,对各地相关动态长期保持高度敏感,通过上百期动态摘要制作,积累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优秀案例,经总结思考给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坚持高位统筹,主动探索创新。习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中提到,“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因此,作为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垃圾分类不应看作是城管部门的“一家之事”,各地政府应坚持高位统筹、协作共赢的大方针,充分协调各项资源高效利用,以“大城管”机制为基底或参考,创新部门协同联动新路径,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新格局。

二是完善考核标准,提高监管质量。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愈发精细化,从政策到工作方案的制定都更加因地制宜,城市中不同行政区及城乡之间,在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等方面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且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均衡,因此不乏“一区一策”这样精准施策的案例。通过制定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考核标准与巡查机制,增加考核维度,杜绝“一刀切”现象,避免唯分数论以及过度留痕导致的形式主义,以注重实效为原则对考核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以厨余垃圾分类考核为例,对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可考虑将厨余垃圾分出率与减量率作为参考值,而不是仅作为硬性考核项;通过定期举行碰头会议,听取各地反馈意见,对考核标准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调整,以平衡各地情况差异,建立更加公平的考核机制,保障地方工作积极性。

三是强化基层治理,实现长效精治。社区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社区层面的基层治理则是现代城市治理的支撑与基石、是党建引领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体现。应以党建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激活基层在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内生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打造政策亲民、百姓参政的基层工作格局;在压实物业垃圾分类主体责任的同时,以党建工作动员群众、党员先行带动群众,增强民众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人民智慧,实现零距离沟通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调整进化,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四是完善平台建设,加速数智赋能。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智能化的趋势下,平台建设与运用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要手段。通过对现有设施进行普查,升级老旧设备、科学布局设施建设,保障设备接入率,让数智平台物尽其用,扩大监管范围、提升工作产量,以科技手段赋能智慧分类,在桶前值守等环节弥补人工力量的不足,将有限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相关工作中;与现有运行管理平台或系统有机结合,建立贯通前端、中端、末端各环节的全流程一体化监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通过数据分享释放其蕴含的巨大信息价值,为统筹决策提供依据,更科学的宏观指导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结语

“垃圾分类,久久为功”。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在垃圾分类立法、居民区与单位等场所的垃圾分类检查、生活垃圾产生量调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未来,民生智库将继续关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领域工作,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为各地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案。

END

内容编辑 | 连雪红

文字校对 | 孙昊冉

编审 | 王东华

精选阅读

先进做法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_优质事件上报经验做法_优秀经验做法的借鉴

智库观点

先进做法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_优质事件上报经验做法_优秀经验做法的借鉴

先进做法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_优质事件上报经验做法_优秀经验做法的借鉴

智库报告

先进做法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_优质事件上报经验做法_优秀经验做法的借鉴

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以“专业、担当、奋斗、快乐” 为价值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度洞察民生民情民意,坚持开展独立、客观的专业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施政提供了专业的智力服务、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持。

民生智库深耕发展改革、民政老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市场监管、城市治理、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绩效评估等专业领域,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社情民意调研、第三方巡查评估等专业服务和各类数字政府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院九部”的业务发展模式,受到客户、媒体和业内同仁的广泛好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