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通讯员 李梦茹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3月11日,走进位于武陟县小董乡磨庄村的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大棚里,一朵朵白灵菇如雨后春笋般从菌袋里冒出来,密密麻麻,长势喜人,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我种白灵菇十几年了,这儿有11个大棚,每座大棚育有一万一千个菌袋。现在正是白灵菇成熟采摘期,我们不仅一家齐上阵,还雇了15个村民一起采摘,每天从早上忙到半夜,可采摘1吨左右鲜菇。”大棚内,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社员刘利新正组织村民采摘白灵菇。

大棚种植白灵菇技术_白灵菇种植技术视频_白灵菇栽培

据了解,在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刘利新2008年在承包的8亩废弃地上建起了11座温室大棚,从事白灵菇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年产白灵菇30吨,利润24万元。

刘利新介绍,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春节前每天都有郑州、焦作等地菜商前来收购,春节过后市场需求有所放缓,他们就按照合同把白灵菇卖给合作社加工成罐头。

像刘利新从事白灵菇等食用菌种植的农户,在磨庄村还有40多户,全村共发展温室大棚90多座,生产规模达260万袋,年产白灵菇650吨。

“20世纪90年代,村里个别村民开始摸索种植白灵菇,后来村民们发现种植白灵菇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便纷纷学习种植技术,加入种植队伍中。”磨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卫国介绍说,随着白灵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还催生出拌料、装袋、采摘等专业队伍,分工越来越细,菌种也由外厂提供变为自己培育接种。

立足村内种植规模,磨庄村“两委”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引导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村种植白灵菇,形成了集“种、销、育”为一体的白灵菇产业链。

为把白灵菇产业做大做强,2005年,磨庄村村民刘海江依托当地白灵菇种植优势,成立了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食用菌罐头生产线,并注册“三江银”商标,从事白灵菇罐头深加工,现有社员56户。

白灵菇种植技术视频_大棚种植白灵菇技术_白灵菇栽培

走进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一朵朵白灵菇经过清洗、育煮、修剪、杀菌、灌装等工序,变成一瓶瓶罐头,贴上标签后“身价”倍增。

“白灵菇生产季节性强,采摘期集中在春节前后一个多月时间,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此每年白灵菇收获季,合作社把收购的白灵菇加工成罐头,到生产淡季再投入市场销售,这样既保护了菇农利益又平衡了市场供应。”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海江说。

据介绍,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年产白灵菇罐头200多吨,年产值210万元,产品畅销上海、温州、福建等地,并解决周边村民100多人就业。

近年来,武陟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白灵菇等食用菌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武陟县白灵菇生产规模达2400万袋,年产白灵菇6000吨。2023年8月份,“武陟白灵菇”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