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县扶贫_致富经巴马香猪_致富经巴马

陈凤玲,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兴仁村打电屯人。丈夫因病不幸去世后,本来生活条件就相当艰苦,再加四个小孩读书的重担落在了陈凤玲一个人的肩上。面对生活压力的困境,在国家扶贫政策的鼓励和帮助下,陈凤玲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与命运抗争,以家里五亩地起步,种桑养蚕,她成为了脱贫榜样。

家庭变故,面对生活变坚强

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技术特长,陈凤玲很难找到适合自己赚钱的路子,一家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原先靠丈夫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2013年,丈夫不在世,家里的一切落在她一个39岁的中年妇女身上,收入与开支不成正比,很难支撑四个孩子上学的学费、生活费等,经济开支使得陈凤玲一家生活非常困难。

巴马县扶贫_致富经巴马香猪_致富经巴马

陈凤玲正顶着烈日采桑叶。

父亲去世当年,就读于巴马高中的儿子韦某亮刚到应征入伍的年龄,在母亲陈凤玲的支持和鼓舞下,韦某亮参加当年征兵报名,通过体检、政审等,最后光荣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并通过自身努力,两年义务兵后部队再把他留队三年,2018年退役。

一惯对孩子要求严格的陈凤玲,从不答应孩子因为家里困难而退学,反而要更加努力学习。而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她,从未停止寻求脱贫致富的步伐。

扶贫政策,尝到了脱贫甜头

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国家号召发动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等多次来到陈凤玲家中,了解其家庭情况后,向她讲解发展种桑养蚕来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一些国家政策支持……

致富经巴马_巴马县扶贫_致富经巴马香猪

陈凤玲正在喂蚕

她茅塞顿开,心想:“现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那么好的惠农项目,应该要试一试,跟着党和政府路线走,错不了。”

于是,她用家里原有的五亩地起步,开始她的种桑养蚕之路。

“要想脱贫,还得靠自己啊。”倔强、勤勉的陈凤玲从不认为吃低保的贫困户是啥光荣的事儿,一再地暗下决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尽快摘掉“贫困帽”。

每天天不亮,陈凤玲就去地里摘桑叶,回家喂蚕育蚕,一年养蚕收入能有4万多元。2016年,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陈凤玲申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光荣脱了贫。

“每次,我们看到陈凤玲,她都是很热情,从不喊苦,也不喊累,而且还第一个申请退出贫困户,成了村里的脱贫榜样。”驻村第一书记李翔说。

尝到甜头后,在扶贫政策的鼓励下,帮扶干部丘丽炜为她争取到扶贫3万元小额贷款,去年她又流转了邻居家的七亩地,扩大种桑养蚕规模。

勤劳苦干,过上富裕的日子

“前两天刚刚卖了几张蚕,得了几千元,现在还有四张正在吐丝。”陈凤玲说道:“今年到现在,我养了四批蚕,都还养得不错,养蚕比以前种玉米容易,收入也多得多。”

致富经巴马香猪_致富经巴马_巴马县扶贫

目前,她儿子退役后有工作了,大女儿毕业有工作了,二女儿今年上桂林理工大学博文学院读书,三女儿今年在甲篆镇初级中学上初三。“现在,小孩读书有了雨露计划及学生资助各项优惠政策,日子越来越好了。”陈凤玲说。

“要想过上富裕的好日子,还得靠勤劳,不能等靠要啊。”不善言辞的陈凤玲,正顶着烈日采着桑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现在蚕桑产业发展得好,自力更生一定能过上富裕的日子。”

据了解,巴马仁兴村成立了桑蚕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了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桑230亩,每年为贫困户增收34.5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甲篆镇全面调整种植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搭上了‘大健康’的发展‘动车’,种桑养蚕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之一。”甲篆镇党委书记吴昌勋说。(文/人民网 庞革平、韦明崧、李秀花 图/网络综合)

巴马县扶贫_致富经巴马_致富经巴马香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