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山水好,长寿老人多。有诗有乡愁,有景有远方。”这首打油诗生动展现了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山青、水秀、物美、民淳和人寿的和谐美好景象。

位于桂西北的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片净土”。这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彩的民族风情、灿烂的红色文化、神秘的长寿密码。近年来,巴马在文旅融合、康养结合上探索实践,加快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通过“旅游+大健康”,当地旅游企业涵盖高端酒店、自然奇观、实景演出、特色美食、文博游览、民俗体验、乡村野趣、非遗工艺、养生民宿等经营方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贫困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深秋的清晨,在巴马县城附近的百魔洞前,热闹的人群唤醒了幽幽山谷,65岁的方秀红阿姨正在与同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空气负氧离子高,食材天然,游山玩水心情愉悦,每天都很开心。”方秀红与丈夫2016年第一次来到巴马,至今已有7年,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让他们成为“候鸟人”大军中的一员。

像方秀红一样,每年来到这里探索长寿秘密的“候鸟人”超过10万人。为持续擦亮“长寿之乡”品牌,巴马不断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打造了集长寿文化、长寿美食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仁寿源景区;培育了赐福湖君澜度假酒店、世纪养生园、百魔洞养生度假区等一批精品酒店和度假场所;以巴马独特的壮、瑶文化为基础,推出《梦·巴马》大型山水实景剧、非遗传承项目“补粮”仪式等旅游业态。同时,以“福寿巴马”为精神内核对巴马非遗进行挖掘、传承、创新、发扬,融合产、学、研、体验、销售、旅游等功能,打造了巴马非遗手工作坊等。

“以规划设计为先导,完善旅游软硬设施;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培育康养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为助推器,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以‘旅游+’为孵化器,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以旅游发展为载体,提升传统文化内涵。”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巴马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的原则,以康养理念规划新巴马,编制《巴马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绘制巴马县域空间信息与旅游资源“一张蓝图”,推动单一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为加快巴马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近5年,全县累计投入3.42亿元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特色乡村旅游、景区互联互通、旅游标识系统等232个项目,投入19.29亿元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巴马扶贫信息网_广西巴马扶贫项目_致富经巴马

巴马仁寿源景区里的长桌宴。 宾阳 摄

位于那桃乡敢烟屯的仁寿源景区,是晚清寿星、享年126岁的邓诚才的居住地。1898年,清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学院赠送“惟仁者寿”寿匾给邓诚才,这里因此成为巴马长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10年,邓诚才的后人深挖“惟仁者寿”长寿文化资源,恢复重建了邓诚才老人的故居,供游客参观。同时,在景区建设特色食品作坊、游乐场、养生餐馆、民俗歌舞表演等休闲娱乐设施和特色演出,把景区精心打造成集巴马长寿文化、养生文化、孝道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如今,景区已成为巴马热门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

景区旅游的红火带动了相关业态的发展。“景区里从讲解员、厨师、售票员到卖零食的阿姨,都是周边的村民。通过出租土地,40户农户成为我们的‘房东’,我们每年按照1200元/亩的金额给他们支付租金。”巴马仁寿源景区董事长邓勇康介绍,通过不同的渠道,景区带动了周边群众300多人就业创业。从2016年起,敢烟屯先后有50户农户建起了“仁寿乡舍”,开办农家旅馆,平均每户每年增收近3万元,邓勇康也因此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的称号。在巴马全县,景区、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发展,为周边村庄的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22年年底,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近6000人,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超过4万人。

“我们以‘绿色生态’为本底,以‘康、养、寿’为特色,以休闲康养度假、文化民俗体验、乡村农业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富民强村和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巴马坚持做好“旅游+”文章,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今,在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的建设征程中,巴马正在建设以寿源田园综合体、赐福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盘阳河、赐福湖为发展轴的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及以命河、长寿村、红色西山、瑶韵东山为发展带的乡村文旅示范带,通过以农促文旅、以文旅兴农、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不断提升“长寿巴马”的影响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