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日前,金华启动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万”结对行动,聚力共建共富共享,打造美好幸福家园。“走读乡村共富金华”百名记者行活动同时启动。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有多少喜怒哀乐?有什么可借鉴推广的经验?又有多少温馨美好的故事?
记者下沉一线,入村蹲点,用我们的脚力眼力笔力,深入挖掘八婺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记录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边走边感受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温情。“我们村”的共富经,我们倾听、记录、见证、助力。
绿植林立的花圃,精致素雅的街道,一幢幢花园洋房鳞次栉比,一处处村角街景恬静美好。待花季时分,门前屋后目之所及皆是茶花,风姿绰约,美得不可方物。
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曾经是个贫困村,村民以种粮为生,村集体还欠着外债。村里没有大花园和小洋楼,村民住的是小平房,走的是泥土路。
1996年,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钱瑞华带领村干部和村民把握时机,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业作为发展方向,走上“特色强村”之路。20多年间,一批批村民先后因茶花致富,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去年起,借着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的契机,下张家开启幸福生活一屏掌控、全村治理一键智达、村民健康一图感知的未来图景,远近闻名的茶花村正朝着环境秀美、产业壮美、数智增美的共富生活迈进。
数智茶花向未来
“这个季节的光照和温湿度适合扦插,茶花成活率高。”夏日清晨,下张家村的国际山茶物种园里,花农宗剑波正在抢抓时机嫁接新品种茶花。
“现在种花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对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宗剑波说,为改善茶花育种难困境,去年物种园引进智能培育系统,配套打造“未来产业”场景,为特殊品种茶花培育提供环境匹配、控制预警和专家求助远程指导。
宗剑波是下张家村村民,1999年退伍回乡后,他顺应村里大趋势,做起了茶花销售生意。“以前卖花,是靠双脚‘跑’、双手‘挑’出来的。”回忆起早年间的茶花苗木销售,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停下手中的活,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我们一人挑上十几盆茶花,和同村人结伴,连夜坐火车到杭州、上海卖。后来条件好起来,买辆小货车,开到周边县城的路边摆摊,十天半个月卖完了再回家。”
如今,凭借着拥有1000多个品种、占据华东山茶花98%品种总量的茶花“基因库”优势,花农们外出次数大大减少,甚至成天在花圃里蹲着,也能收到订单。宗剑波边说边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微信等平台的订单咨询和交易记录。
“现在村上年轻人都开始学着用互联网卖茶花了,货款通过网银支付,非常方便!”一旁的花农高群亮也加入了对话。
乘着未来乡村的东风,今年村里搭建起茶花共享直播间,供花农开展网络直播销售,门前庭院也摇身变成集种植、销售、配送为一体的产业平台。茶花销售与网络直播相结合,让下张家村的茶花和苗木更广为人知,带动销售额达6亿元。
借助电商、直播短视频,高群亮把茶花摆上了网,还和国外客户建立联系。靠茶花等花卉苗木生意,年收入约80万元,其中网上销售占七成。
村民携手谋共富
茶花富民,一人两人不算富。下张家全村336户,其中有300多户“宗剑波”和“高群亮”。这些年,村民们通过种植茶花,富了口袋,鼓了腰包,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万元,是全省均值的4.26倍。
发家致富不忘本。去年,村里以党员捐赠、村民自筹、乡贤筹集等形式建立共同富裕基金。目前已募集20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居家养老、困难群众帮扶等方面。下张家还围绕产业共谋、项目共建,联合地域相近、产业相融的方下店、联民两个村,组成茶花争艳党建联盟,加速资源整合、发展联动、共建共享,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奔向共同幸福富裕路。
2010年起,每年3月,下张家村都会举办一场茶花节,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去年,全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50万人次。
“我们正在和浙师大对接,以茶花新品种研发和栽培技术为依托,利用墓地搬迁空出的20亩土地发展研学旅游,10月就要动工,同时利用长湖堰坝建设水上乐园,预计每年可为村里增加40~50万元收入,也能为老花农转型提供就业岗位。”钱瑞华说,竹马乡还计划以下张家“茶花物种园”为游览核心,搭建一图游、VR游览、Vlog制作等游览功能场景,丰富乡村旅游形式,深度延伸农旅产业链,让茶花富农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