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作 花繁叶茂
文/黔西南日报记者 查必芳
宁波日报记者 张 燕
图/黔西南日报记者 魏浩然
“白叶一号”落地乌龙山,黔西南植下茶叶“梧桐树”引来茶企“金凤凰”,实现更多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村里为长毛兔建设的“小区”,背后是一条种兔养殖、饲料加工、兔毛分拣、兔绒制衣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项目建设,为黔西南承接东部产业梯次转移搭建平台;
……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根本。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黔西南,对产业的需求尤为迫切。
持续深化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宁波市、黔西南州因地制宜,精准找项目、精准施策略,在植入一批“造血”项目的同时着眼长远,致力于将项目做成产业,将产业串“珠”成“链”,走出一条靶向植入、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精准”之路。
青青茶山下是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生活的茶源小镇
靶向植入引擎驱动,依托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的产业,栽好“梧桐”栖“凤凰”,不断延伸产业链——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党员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捐赠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愿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宁波、黔西南两地干部敏锐意识到,普安是“中国古茶树之乡”,种植根基深厚。以“普安红”为代表的茶产业已相对成熟,产业基础较好。引入安吉白茶推动红茶、白茶、绿茶多品类发展,一定能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获悉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带领考察组到各地选点,宁波市在黔西南的帮扶干部用“争”的作风,黔西南用“适”的土壤,促使普安县入选为4个受捐地之一,并拿到了占比最高、可种植2000亩的茶苗。盛阿伟说,普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是捐赠“白叶一号”最好的新家。
2018年10月22日,“白叶一号”扶贫茶苗全国首种仪式在普安县举行,盛阿伟与地瓜镇屯上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共同栽下第一株茶苗。从那天起,这批远道而来的“白叶一号”,很快在屯上村乌龙山上的感恩茶园中安稳扎了根。
茶苗植下,茶企入黔。宁波市同时帮助引进全球最大绿茶出口企业浙茶集团来到了普安,投资成立贵州天香茶业公司。今年3月5日,伴随着普安“白叶一号”首采,该公司全面启动茶叶深加工,申请注册寓意深远的“携茶”商标,致力打造高端白茶品牌。
在天香茶业公司发展规划中,一个预计可实现4亿元产值,带动上千人就业、上万人脱贫的茶产业园将很快建成。公司还立足普安茶产业现有基础,瞄准占据市场份额70%以上的大宗茶生产,带动更多人增收。
以“白叶一号”入黔为杠杆,厚植本地茶业优势,宁波、黔西南围绕产业持续发力,撬动形成了1.1万亩“白叶一号”种植规模。借力“白叶一号”资源效应,普安县推进“普安红”提质增效、快速发展。2019年,“普安红”作为贵茶的重要成员,获农业农村部农特产品地理标志,富有地域特色的黔地红茶品牌响亮市场。
兴旺的不止红茶。2019年,普安实现干茶产量7800吨,产值7.62亿元,综合产值12.63亿元。育苗种植、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叶加工、涉茶服务……全县10227户43271人吃上“茶叶饭”,在茶产业的各环节持续获得稳定收入。
2020年,普安新增规划种植茶叶5万亩,茶园面积向20万亩迈进,力争实现农村人口人均1亩茶目标,使茶业真正成为普安县的主导产业。同时,以茶为媒,嫁接生态旅游,促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新“三变”,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村民对“白叶一号”进行打顶采摘
茶有根基,兔则“无中生有”。普安原本鲜有人养兔,如今“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成为养殖户的生活实景——
普安县的长毛兔养殖项目,起始于2006年镇海区赠送的251只长毛兔。至今已实现存栏18.7万只,成为普安县“一红二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家庭2005户7452人。
在普安城西,一座由浙商投资的5万多平方米的长毛兔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这里将建成饲料加工厂、兔毛加工厂、精纺及粗纺加工车间等。
“长毛兔养殖的背后,其产业化正在通过以‘点’带‘链’的形式展开。”贵州新普科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麻剑雄介绍,公司自2012年入驻普安,一期已建成种兔繁殖中心、技术研发培训中心;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当地政府鼓励企业将产业链做长做全,目前,公司已开始长毛兔全产业链建设,其中二期的产业园预计今年底投用,三期还将完成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面料加工车间、针织梭织及服装生产加工车间等,预计投资3.65亿元。
原本顺应于国家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无中生有”的长毛兔产业,正逐渐发展为一个集种兔繁育、农户养殖、兔毛加工以及纺纱、针织、服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闭环。
项目变产业,产业形成稳定的“链”,群众的参与极为重要。产业协作过程中,宁波持续不断培养产业工人、改变贫困户理念、引进技术型人才,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产业园区附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社区,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成为独具黔西南特色的模式。目前普安县已建成长毛兔养殖小区199个,实现所有行政村(社区)至少有一个长毛兔养殖小区。“全产业链形成后,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新市民家庭可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至5万元。”麻剑雄介绍。
长毛兔成为养殖户脱贫的“小金兔”
始终把共建产业园作为扶贫协作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加快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2019年,宁波帮助黔西南新引进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33亿元、同比增长40.55%,带动贫困人口3万余人、同比增长262%。
值得一提的是,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落地黔西南。这是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首个产业园,是在甬成熟模式的移植,更是共建产业园的重大尝试。按照“产业聚集、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理念打造的众创城,一期项目预计今年9月建成,将成为承接东部产业梯次转移、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
除此之外,黔西南州与宁波市集中力量共建浙茶集团普安茶产业园等5个园区,引导入驻企业17个,带动贫困人口5776人。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品制造、物流服务业等行业深入进行对接,一批市场前景好、就业带动力强、适合产业链转移互补的企业加速落地。
从“白叶一号”激活茶产业大发展、全州茶叶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茶园投产面积增加到29.1万亩,到长毛兔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再到水蛭养殖、板栗种植、蔬菜种销一体化等一大批因地制宜的项目积极引入,宁波扶贫工作队近三年引进的100多个帮扶项目,正从“植入”到“扎根”,渐渐花繁叶茂。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专家点评
李裴:产业合作结硕果 决胜时刻显真章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自1996年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宁波市围绕黔西南之所需、竭尽自身之所能,紧盯产业发展这个关键,从小项目到大产业,从各个环节持续投入,近三年引进了100多个帮扶项目,逐步健全产业链,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为助推黔西南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力量。
黔西南州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部署,抢抓宁波市帮扶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上规模、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积极对接、不断深化产业合作,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既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打牢产业根基。如今的黔西南州,在一批批项目、产业带动下,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干部群众越干越会干。
通过两地共同努力,“白叶一号”感恩茶带动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普安红”作为贵茶的重要成员获农业农村部农特产品地理标志,长毛兔养殖正逐渐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等等。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两地在产业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效显得难能可贵。正是因为在产业合作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黔西南州稳住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就业,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稳住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黔西南州上下对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
在共同参与和见证贵州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的历史时刻,宁波日报与黔西南日报联合开展全媒体报道,意义十分重大。这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两地产业合作的新气象、新变化,让大家感受黔西南脱贫精彩篇章,让大家对中央脱贫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
(李裴:笔名裴戈,贵州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贵州省委副秘书长、贵州省委政研室主任、省社科联第六届委员会主席。长期在贵州省委、省政府从事决策服务工作,出版《小说结构与审美》《痕迹的颜色》《酒文化片羽》《美·有灵犀》和《调查研究十七谈》等个人专著,主持、参与完成重大课题200余项,并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和省政府文艺奖。)
盛钢:立足特色农业发展书写产业扶贫“甬黔模式”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甬黔”扶贫协作立足特色农业发展,抓住“精准”关键,书写产业扶贫“甬黔模式”。一是扶贫项目选择精准。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因地制宜植入适应“水土”“乡土”,前景广阔的“白叶一号”、长毛兔、杨梅等系列特色产业项目,破解扶贫项目“水土不服”、帮不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困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群众栽下“摇钱树”。二是支持方式精准。聚焦特色产业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投放,“串珠成链”式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再造,拉长、拓宽、做厚产业链,实施“志智双扶”,为群众持续增收打好基础。三是经营方式精准。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生产经营活力、内生动力,带动贫困群众精准受益,确保精准扶贫初衷的实现。
(盛钢: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院长、宁波万里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院长、宁波市风险评估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社会工作研究。主持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毛泽东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旁边是长毛兔产业园,方便贫困户就业
●我在扶贫一线
宁波扶贫干部、普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健:
2018年10月,“白叶一号”正式在普安落地生根,如今“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生动画卷正在普安县徐徐展开。
我每周都会去好几趟茶园,尤其是落户普安的2000亩“白叶一号”基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植入式“扶贫”项目,它所带来的“扶志”“扶智”效应,远远超过茶苗本身价值。扶贫又扶志,先富帮后富的精神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感恩之心;扶贫又扶智,带来了技术意识理念等各方面提升。
新项目的引进对一个产业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白叶一号”引进过程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相关专家、企业的到来让普安学习到先进的种茶技术、管护技术、采摘技术和制茶技术,也带动了普安整体茶产业的升级提档,整个普安县的茶品质和种类更加优化,竞争力大大加强,普安县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
贫困群众在坚定脱贫致富信心的同时,看到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对党充满感恩之心,对党的政策更加拥护,对政府的举措更加配合,助推脱贫攻坚和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点赞宁波
普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潍:
无论是长毛兔全产业链建设,还是“白叶一号”的引入,无论是产业规划还是技术指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宁波是真帮真扶。
甬黔两地干部齐心协力,在普安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如推动普安规划建设“一园两区三带”、密集与浙茶集团等对接帮助引进大企业、为普安带来白茶绿茶种植新技术……他们远离家乡,毫无私心,为全面脱贫全力以赴,代表的是广大共产党员的形象。
地瓜镇屯上村村委会主任蒋成勇:
2018年我代表贫困户去北京签约,接受安吉白茶苗捐赠,我的心情别提多激动了。
这些茶苗落户我们村,离不开宁波扶贫干部的积极争取;作为接收捐赠地村干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现在,这些小茶苗已迎风成长,村民们对它们悉心呵护,也感恩党的关怀。现在,屯上村的荒山渐渐变成茶山,我们一定努力奋斗,种好、管好茶园,并种出成效,让茶山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龙溪石砚小镇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伍克丽:
我今年7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以前我的家在村里,那里的房子破破的,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我最开心的是现在我搬新家了,新房子又大又干净,还有电磁炉、卫生间。我的学校离新家也很近,妈妈就在新家楼下的扶贫车间上班,她每天都能接我放学。我喜欢我的新生活。
南湖街道长毛兔养殖户蒋加琴:
我以前自己养长毛兔,不仅每年要投入一些钱用来买种兔、买饲料等,还要担心兔子得病,操碎了心。后来县里统一建设长毛兔养殖小区,我作为社员加入了合作社,就稳定地在这里上班了。现在我不仅可以照顾好两个孩子,每个月平均还能有4000元的收入,比自己养兔好多了,真是既省心又能挣钱。
甬黔两地记者在薏仁米基地采访
甬黔两地记者在贵州新普科技公司采访
记者手记
东西部扶贫协作“甬”往直“黔”
宁波日报记者 张 燕
这是第一次赴黔西南采访,眼前一片新意盎然。这里的城市,玫红的三角梅姹然怒放;这里的乡野,绿色的作物与青山浑然一体;这里的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和幸福,完全颠覆了我对黔地山路崎岖、满地泥泞、黑灯瞎火的“贫困”想象。
“政府基础打扎实”,这是对黔西南脱贫发展的第一印象。黔西南多山,硬朗的水泥路是这山地坚实的“脊梁”。路是脱贫基础,也是致富关键。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通往茶山、薏仁米基地、油茶山林等,为这些脱贫富民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畅通了“最后一公里”;而县县通高速则为技术、人才、资金的引进来“铺路搭桥”。看着青翠高山上绕满一圈一圈的公路,我看到我们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底气。
而东西部扶贫协作,更让我感受到甬黔两地家人般的团结与相亲相爱。在这里,宁波扶贫干部总会说几句当地话,而一些贫困户也听得懂“阿拉宁波”的意思。语言快速地突破地域界限,带来工作理念、扶贫方法及感情上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两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甬”往直“黔”,展开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愿黔西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大山深处有远亲
黔西南日报记者 査必芳
一个故事。为争取“白叶一号”落户普安,宁波扶贫干部方健诚恳地对安吉县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普安是中国古茶树之乡,白茶肯定种得活。你这是‘感恩苗’,哪怕送我一棵,对开展扶贫都很有意义!”言辞切切,最终项目落地。
一个细节。采访中偶然看到,宁波日报记者张燕把特意带来的宁波小吃,悄悄塞给谭化爱等茶园管护工。礼轻情意重,重在对黔西南的牵挂。采访中,我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宁波扶贫干部视黔西南为故乡的情谊。
一份感动。无论是在绿意满目的感恩茶园,还是在生机勃勃的长毛兔养殖基地,大山深处的群众最懂得知恩图报。他们说,有党和国家扶贫支持,有宁波和黔西南的干部操心,我们更要自身勤劳,改变贫困。
美好生活未来可期,美好的背后必有艰辛付出。这几年贫困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甬黔两地扶贫协作,离不开这一群群远亲的倾情帮扶。在黔西南干部群众眼里,宁波干部觉悟高、状态好、干劲足、办法多,两地干部翻山越岭披风沥雨,使“输血式”帮扶逐渐转变为“造血式”合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正是脱贫攻坚一线最生动的写照。
6月2日《黔西南日报》《宁波日报》同步刊登了相关报道
策划:金波 许新晓 何英杰 查必芳
统筹:朱宇 毛扬周 冯瑄
图文:张燕 魏浩然 周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