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分为中国(本芹)类型和欧美(洋芹)类型两类。洋芹亦称西芹,为芹菜的一个变种,目前从国外引入许多品种在沿海大城市推广栽培。洋芹与本芹形态上差异很大,本芹叶柄细长多中空、纤维较多、香味浓,主要供炒食或调味用。洋芹(西芹)叶柄肥厚而富肉质,实秆,十分爽脆,香味淡,具甜味,口感不如本芹。主要供生食、也可炒食制汁或加工罐头。鲍家芹菜因其产地是山东省章丘市辛寨乡鲍家村而得名,当然属于本芹,其药用、食疗价值及烹调方法,不必赘述。
鲍家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海拔25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温平均12.8℃ ,四季分明,无霜期185-209天,常年降雨量570-63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土质属白沙混合粘土,富含锌、铜、鉄、锰、碘、钙、镁、钠等矿物质。鲍家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没有矿业、机械加工、化工等污染型企业,鲍家村的水质和空气没有遭到破坏。人为因素、气候、雨量、湿度、土质,都为鲍家芹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鲍家芹菜,历史悠久。据《章丘地名志》和刘、万二姓《族谱》记载:“元代,鲍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入山东夺大清河入海,小清河也遭淤塞,其支流泄洪更为困难;又因从鲍家万家口,经高家庄、漯河崖到柳塘口段地势较高,以上河段水大、土沃,适宜种植芹菜。由此可知,到了清代鲍家已大面积种植芹菜了。鲍家村先民在几百年的“育优汰劣”中,培育出了实心芹菜“大青秸”(现称鲍芹)。特别是近年以来,加大了科技投入,按照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全部撒施有机肥,喷洒牛奶作叶面肥,采用高频振频杀虫灯和粘虫板杀灭害虫,自然生长,为阳光下的绿色食品。产品为盒装,主要种类有菜、芯、芽三大类种,销往省城及全国各大城市,供不应求。“鲍家芹菜”已于2009年1月14日通过了农业部有机转换产品认证。鲍家芹菜植株高大,色泽翠绿,茎柄充实肥嫩,入口香脆微甘,嚼后无丝无渣,芹芯生食,芹香浓郁,爽口生津,回味无穷,是本芹中的稀有品种,适用多种烹饪。更有“鲍芹没有鲍鱼价贵,鲍鱼不如鲍芹味美”的美誉,是芹菜中的佼佼者。章丘大葱、明水贡米、鲍家芹菜被誉为章丘三宝。“章丘大葱名扬世界,鲍家芹菜香飘四海”是对鲍家芹菜的真实写照。
鲍家村蔬菜种植户有200多户,多年来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芹菜种植户均以“菜园地”的形式零星种植,效益不高。然而,村里一些蔬菜种植专业能手通过细心研究市场、精心栽培管理,品质、效益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蔬菜。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抓住时机,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鲍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针对鲍芹的双信鲍家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成鲍家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该基地2009年被列入济南市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CCTv—7致富经栏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鲍芹也做了一期节目,叫做《揭秘一斤芹菜90元的真相》,更是在全国一起争相购买鲍芹的狂潮。更让人欣喜的是,鲍芹在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上亮相了,还被列入了孔府宴菜谱!各级政府也对鲍芹这一名优农特产品大力扶持,让鲍芹将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优农特产品!
辛寨鲍家芹菜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是章丘的传统特产,久负盛名。芹菜自古有“上古佳蔬,华夏菜祖”之称。在章丘北部,自古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尤其在辛寨乡,漯河与小清河故道交汇之处——鲍家一带,自古为河流水系要冲,河泊纵横、泊沼接连、水陆相间,尤在雨季,山洪暴发,水势纵流,历史上多有决口漫溢。千百年来,正是这泛滥的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沃土淤积于此,大水后的土地饱含水份,覆盖着一层肥沃的土壤,滋润着这里的风物稼穑,稻田葱郁,芹蔬飘香,尽收灌溉之利。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产”,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辛寨鲍家一带成为物产丰饶之地,历史上被誉为“蔬菜之乡”。尤其是鲍家芹菜早已成为驰名品牌,也是中国芹菜系列产品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鲍家村也因芹菜而声名远播。
翟伯成
“鲍芹”历史溯源
芹菜,又名楚葵,属伞形科草本植物,芹菜的种植历史,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成名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小雅·采菽》即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觱沸槛泉,言采其芹”的记载。这是周文王在一次家庭宴会上所唱的歌。说的是在周文王还没有称王时,他领军征西,为商纣王立了军功,商纣王要封他为西伯(西方诸侯之长)。周文王为了掩盖自己的雄心,表达对商纣王的尊敬,便在奔涌的泉水旁,采了许多香芹,带着上朝去见商纣王。这是古人采芹之风雅的最早历史记载。封建社会,士人去文庙祭拜时,都要采摘美芹,插在帽沿上,故“采芹人”也是古代读书人的别称。《吕氏春秋·本味》中有“菜之美者……云梦之芹”的记载。而“芹藻”一词则是用来比喻贡士和饱学之士的。并有“献芹”“芹献”“芹意”之词表示对人亲近之情。据考证,芹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百姓普遍食用的蔬菜了,被称之为“上古佳蔬,华夏菜祖”。
鲍家芹菜,历史悠久。据《章丘地名志》和刘、万二姓《族谱》记载:“元代,鲍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鲍家芹菜的历史,年代可能更早。在春秋时代,齐国管仲辅佐齐王称霸,其封邑在绣江河源头的小峨嵋山。管仲的贫贱莫逆之交鲍叔牙所食之邑在鲍山(今属历城),其鲍氏一支在长白山西南麓,鲍氏族谱有“言采其芹”的记载。又据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鲍家,又名万丈口、万家口,为漯河著名险工段。漯(獭)河,在县东五里山头店东,俗名东爪漏河,为绣江河之支流。自吕家庄西南大洋沟经七郎院北流至东皋庄一带,民田多受灌溉之利,其上游山泉五十有余,不能注獭,皆藉行潦之水以达下游。”到了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洪水肆虐,下游群众深受其害。乾隆帝重臣纪晓岚曾上书乾隆说,小清河(当时现小清河从柳塘口附近通过)万丈口,南至山头店,北至柳塘口,百姓闹粮荒,举家往外走。乾隆拨款,疏浚鲍家万家口至柳塘口河道,刁镇附近民众捐款构筑灰岸(石灰、土二合一,夯实的大堤),稍免水患。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入山东夺大清河入海,小清河也遭淤塞,其支流泄洪更为困难;又因从鲍家万家口,经高家庄、漯河崖到柳塘口段地势较高,以上河段水大、土沃,适宜种植芹菜。由此可知,到了清代鲍家已大面积种植芹菜了。
鲍家村先民在多年的“育优汰劣”中,培育出了实心芹菜“大青秸”等优良品种。特别是近年以来,加大了科技投入,按照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全部撒施有机肥,喷洒牛奶作叶面肥,采用高频振频杀虫灯和黏虫板杀灭害虫,自然生长,为阳光下的绿色食品。产品为盒装,主要种类有菜、芯、芽三大类种,销往省城及全国各大城市,供不应求。“鲍家芹菜”已于2009年1月14日通过了农业部有机转换产品认证。
鲍家村独特的自然环境
鲍家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海拔25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温平均12.8℃,四季分明,无霜期185-209天,常年降雨量570-63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土质属白沙混合黏土,富含锌、铜、鉄、锰、碘、钙、镁、钠等矿物质。气候、雨量、湿度、土质,都为鲍家芹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鲍家村古称“万丈口”。古时,发源于章丘南部山区的漯河自南而来,小清河自西而至,在此交汇,形成聚水区,雨水旺季时,常造成水患。所以,官府在村中设立了官邸,常有官员进驻,指挥治水。清朝乾隆年间,刘庸来此巡视治河,发现民工染“肿乍腮”之疾,影响治河,便遍寻良医治疗,均不理想。正在犯愁之时,夜梦一老者,以芹汁抹腮。刘庸醒后大悟,急从庄内寻来芹菜,捣碎敷于患者腮上,疗效甚佳,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鲍家芹菜基地为古河道泥沙淤积而成,特殊的“地利”成因,又为鲍家芹菜提供了天然的良性生长土壤;章丘地势南高北低,梯次倾斜,水源也由南而北沿古河道渗透,百脉泉绣江河水的灌溉,更是为鲍家芹菜生长锦上添花。
鲍家芹菜品质特征
鲍家芹菜是远近闻名的特产,种植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朝。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鲍家先民多年品种改良,培育出品质上乘的新一代鲍家芹菜。高、实、脆、甜是鲍家芹菜的品质特点。高:鲍芹一般植株80-120CM,高大健壮;实:指秸秆实竹不空心,食之无丝、无渣;脆:指质地脆嫩,味美无比;甜:指茎叶皆能食用,芹菜可炒,可拌,可熬,可煲,还可做成饮品,甘芳可口。鲍芹可以生食,吃到口中嫩脆无筋,不塞牙齿,味美香嫩,烹饪适当,色香味俱全,是不可多得的菜中佳品。有“吃鲍鱼不如吃鲍芹”的美誉,特点非常鲜明。独特的种植技术和生态环境塑造出的芹菜,不仅绿色、鲜嫩、天然无公害,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C等多种人体必需元素。鲍家芹菜属于粗纤维蔬菜,且含有芹菜油,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可开胃促进食欲,具有清热、止咳、健胃、降压、排毒、养颜等多种保健功能。尤其是芹菜芯,以其翠绿、清香、实心、甜脆的品质闻名。鲍芹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P的含量较多,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的含量更是高于一般绿色蔬菜,据医学文献论述,《神农本草经》载“主女子赤沃。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令人肥健嗜食”。《医林纂要》载“补心,去瘀,续伤”。《随息居饮食谱》载“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头目”。对防止糖尿病、贫血、小儿佝偻症、血管硬化和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等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