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的发源地。原始养蜂可追溯到人类最早采集野生蜂蜂蜜的时代。按文献记载,中国养蜂约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将野生中蜂逐步饲养为家养中蜂,经历了原始采集蜂蜜和人工饲养蜜蜂两个阶段。

古代养蜂图

古代养蜂图

今天呢,我要在豆瓣平台上将我国的养蜂历史记录下来。

炎帝之母女登养蜂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渭水南岸天台山有一个部落,部落里有个女娃,这个女娃翻山越岭、爬树登高、动作灵敏、犹如猿猴一样,部落人都叫她女登,这个女娃就是炎帝的母亲。女登部落的人善于采摘野果,驯养蜜蜂。

女登部落来到渭河北岸后,便在秦岭山脚下的槐原村居住了下来。因为这里水草丰美,槐树遍野,适宜于养蜂采蜜。

炎帝之母—女登

炎帝之母—女登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从野生动物掠食蜜蜡中受到启发,学会了从树洞、岩穴中寻取蜂巢。最初原始人的取蜜方式是捣毁蜂窝、火烧成蜂、掠食蜜蜡和蜂子。后来,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蜂群再生产能力,发展成用烟熏驱蜂,保留蜂窝,索取蜜蜡和蜂子(蜜蜂)。

可以说,原始人在发现蜂巢后仅仅将蜂巢中的蜜蜡和蜂子当做食用对象,还没有驯养蜜蜂的意识。

岩穴中的蜂巢

岩穴中的蜂巢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开始进入了蜜蜂的人工饲养阶段。东汉时期出现了文献上记载的第一位养蜂专家-姜岐。

东汉年间,(今秦岭西部甘肃天水)有个叫姜岐的隐士,才学很高。汉阳太守桥玄几次邀他出山做官,他都假装生病,始终不从。后来因为母亲病故,姜岐便独自跑进深山,以养蜂牧猪为生。当地人见他养蜂取蜜,便纷纷向姜岐求教,养蜂取蜜在当时便成为了一门农业技艺并开始流传。

姜岐画像

姜岐画像

东汉的养蜂先行者们已不满足于原洞养蜂,照看蜂群。为了更便于割蜜,他们开始移养蜜蜂。移养是蜜蜂由野蜂变成家蜂的过渡阶段。

移养蜜蜂操作原理:他们砍下附有野生蜂窝的树干(即原始天然蜂窝),挂在屋檐之下,蜂窝所放置的方向与原树干生长的自然姿势保持一致。东汉人开始观察蜜蜂和蜂房。对于蜜蜂主要生物学特性已有初步认识。

树上的野生蜂窝

树上的野生蜂窝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蜂者便将驯养后的半野生态的蜜蜂诱养到仿制的天然蜂窝或代用的木桶蜂窝中去,逐渐向蜜蜂家养过渡。

现在我们的中蜂养殖依旧在使用木桶养殖方法,但此木桶养殖技术仅在一些深山中得见,比如在秦岭深山住户们的房前屋后。这种在木桶蜂箱中所产出的蜂蜜我们也称之为“土蜂蜜”。

沿用至今的木桶养殖技术

沿用至今的木桶养殖技术

唐朝时期:

唐人将蜂窝与燕巢并列于柱梁或悬挂在庭院前檐,并为蜜蜂配备果树蜜源。韩鄂的《四时纂要》开始把“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这也反映了唐代开始重视养蜂副业的发展。

六月开刀割蜜

六月开刀割蜜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蜂人工饲养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养蜂较为普遍,出现了专业养蜂场。

宋人发现工蜂采水是酿蜜泌蜡的需要,因此制定了“春三月供水,不致渴损”的管理措施。宋代还记载了多种蜜源植物及各种蜂产品。

宋人养蜂图

宋人养蜂图

元代有多种人工蜂窝。如砖砌蜂窝和荆编蜂窝等。

元代末年,养蜂业已具备相当规模。不仅有分散的副业养蜂,而且发展成专业养蜂场。

木桶蜂箱和荆编蜂箱

木桶蜂箱和荆编蜂箱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养蜂者荟萃前人经验,总结了一套“分蜂-召收-留蜂-镇蜂-防护-割蜜-藏蜜-炼蜡”的技术。

自明至清,养蜂业日趋昌盛。一般农户养十余群蜂,专业养蜂户养数百窝蜂。但蜂蜜的来源大多数靠山野收蜂采蜜,仅有少数靠家庭养蜂。

旧式中蜂蜂箱

旧式中蜂蜂箱

1903年清政府将养蜂列为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教学内容,对科学养蜂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截至清末,全国饲养的中蜂约20万群左右。每群蜂年产蜜量平均5kg右。

中蜂规模养殖

中蜂规模养殖

清朝末期,国家动荡。在此期间,涌现出很多国外学者,其中不乏昆虫学家和蜜蜂专家。他们将中华蜜蜂做了记录分析,并将国外养蜂技术带到中国,使得我国中华蜜蜂在能提高蜂蜜年产的同时还免受病虫侵害。

活框养蜂技术

活框养蜂技术

从近代到现在,我们的养蜂技术愈加成熟,先辈们的不断实践为我们的养蜂采蜜之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此基础上突破自我,并从中获益。在此,向伟大的养蜂先辈们致敬,在养蜂事业中,我们将不忘初心,把最甜蜜的工作做到到极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