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脱贫发展事迹三篇
既方便又美观。”征求群众意见后,社区统一运土,以前门口的“三堆”地,如今都改建成了菜地。“种了菜,谁还会堆柴火呢?”张xx笑着说。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脱贫发展事迹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乡村振兴脱贫发展事迹一
午后阳光正暖,小院里弥漫着浓郁蒜香,台檐下摞着鼓鼓的编织袋,上面印着“乐都紫皮富硒香蒜”,眼前这70吨大蒜要出口国外。“直径必须在6厘米以上,蒜须全部切除,蒜蒂要保留1.5厘米。”王xx拿着大蒜分级筛选工具做随机查验。
黑红的脸庞,大高个,王xx是大蒜合作社的负责人。小村里的大蒜能出口国外?王xx拿出一纸合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这是他第六年将大蒜销往国外。
选出路
王xx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深沟村人,他的家乡是青海有名的“大蒜之乡”。虽是蒜乡人,可王xx开始却并没有想种蒜,17岁高考落榜,建筑工、搬运工、收废品啥都干过。
兜兜转转,当23岁回到村里,王xx打量着家里的5亩薄田,思考着致富门路。
家乡的土地富含硒,种出的大蒜皮紫、蒜素高、蒜瓣紧。上世纪80年代初,附近高店镇有人从新疆带回来几辫蒜,随手种在自家院里,没想到这蒜非常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新长出的大蒜蒜瓣大,产量高,渐渐地有了名气。
王xx一思量,不如也试试种蒜,先到新疆引蒜种。筹钱、打听顺风车、备干粮,就这样,王xx搭上了一辆货车的后车厢。
要说这新疆之行也不容易,翻山越河过戈壁,日晒夜寒不由人,一路愣是用了五天五夜。到了新疆,王xx将手里所有的钱换成了蒜种,满怀希望。
试种路
本想着从外地引来的蒜种,老家蒜农多少会从自己手上采购点,可谁想竟无人问津。无奈之下,王xx将自家5亩地当成试验田,点上新蒜种,其余的低价转卖了出去,亏了钱。
这一年,王xx天天望着自家这5亩地,想着能收点是点,来年收了蒜,能卖多少卖多少,然后再也不做这种蒜的营生。
结果第二年,新引来的大蒜亩产竟有4000多斤。王xx蒙了,没想到这蒜竟这么能长。当地蒜农听闻,争相找王xx采购,2万斤新品种大蒜被抢购一空。
王xx得到了认可。2004年,王xx担任深沟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们种上新品种大蒜后,遇到了新问题。产量虽然高,销路却一时打不开。王xx决定,领着乡亲们开拓市场。
开新路
王xx卖蒜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往省外卖,另一个则是往国外卖。
起初,王xx先是到109国道摆摊卖蒜,甘肃往返青海的商贩很多,王xx和他们逐渐熟络起来,时不时送给商贩一些大蒜,让他们带到甘肃市场试试水。有次甘肃一名商贩拉了一车大蒜回去,结果这车大蒜在甘肃销量出奇地好。王xx顺势跟这名甘肃商贩签了卖蒜的长期合同。
2008年,在王xx的张罗下,海东市乐都区深沟大蒜专业合作社成立,王xx当选理事长。同年,村民委员会改选,王xx当选村委会主任,从此支书、主任“一肩挑”。
大蒜专业合作社稳健起步,70户村民加入。不管市场如何,合作社成员种植的大蒜全部被合作社收购,王xx和其他几位理事负责销售。
省外的市场打开了,王xx雄心也大了起来:“我要把咱这小村庄的大蒜,卖到国外去。”
小村庄的大蒜卖到国外?别人乍一听还以为王xx在吹牛。
王xx也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想要开辟国际市场注定十分艰难,他打算借一借合作伙伴的东风。
成立合作社后,王xx和山东济南、青岛和济宁等地有供货合作,其中济宁有家贸易公司长期与国外有农贸合作。但是外商对大蒜品质要求近乎苛刻,贸易公司千挑万选的大蒜样品全部被打了回来。
王xx了解情况后,毛遂自荐,推荐他们的紫皮大蒜。一开始,济宁的贸易公司还有疑虑:相比其它大蒜种植地,青海乐都是高原地区,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种植规模也不是很大,能有什么优势?
禁不住王xx的软磨硬泡,贸易公司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外商寄去了乐都紫皮大蒜样品。结果对方很满意,高品质农产品在哪里都会受欢迎。就这样,王xx的大蒜卖到了国外,签了长期合作协议,对方每年早早地把定金打给王xx的合作社。
这些年来,王xx还将乐都紫皮大蒜卖到了泰国、日本、韩国等地,销路越来越好。
一路走来,虽然不易,“可村民们富了,咱也值了。”王xx说。
乡村振兴脱贫发展事迹二
房前屋后,种瓜点豆。现在的xx社区,美起来了!
以前,这里曾经粪堆、柴堆、草堆乱放,虽然影响环境卫生,但各家各户把“三堆”放在院门口已成了习惯。2020年年初,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xx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张xx被区纪委监委选聘为民情观察员,第一次入户收集民情,就听到了xx社区居民对“三堆”的抱怨。可习惯改变起来不容易,“三堆”问题怎么解决?“居民小事就是我的大事。”党员张xx心想,一定要找个好办法。
想办法
“三堆”整治,是沾益区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重点,各村(社区)要达到粪堆出村、柴堆和草堆规范堆放的要求。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解决的办法自然不同。
群众愿不愿意?具体怎么实施?如何防止反弹?最开始,面对这些难题,张xx犯了愁。
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主意,张xx决定到社区去听一听、看一看。路过居民陈吉宽家,他停下了脚步,这里1/3的路面被柴堆占据。因为相熟,张xx半开玩笑说:“老陈,过你家可得减速慢行啊!”
“起早贪黑干活,没时间收拾,堆门口也是没办法呀。”陈吉宽话里透着无奈。农忙时候,山上砍的柴火、地里收的秸秆,陈吉宽只能顺手堆在院门外。几十年如此,其他人也如此。
走访了几家,张xx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大伙儿不是不爱干净,堆在门口,就是图个省事。如果能给每家规划一块“三堆”放置点,大家会不会同意?
想到这里,张xx直奔社区南头,看到闲置的集体用地,他眼前一亮——“三堆”可以清理!
再见陈吉宽,张xx说了自己的想法,陈吉宽很爽快:“路程不远、地方够大,我没意见!”趁着兴奋劲儿,张xx又连续走访了几户,大家纷纷表示支持。
摸清了民意,张xx期待昔日荒草丛生的闲置地,能改造成xx社区的“三堆”放置点。
定方案
摸底结束,张xx立即草拟方案,向社区两委提出建议。集体用地荒着浪费,社区两委很快达成一致。社区党总支书记谢德坤又和社区党员商议细节:如何实现“三堆”放置点使用“全覆盖”?如何督促居民使用“三堆”放置点?
“建两个吧,南北两头各一个,这样距离各户居民都近一些。”“放置点最好能有个集中管理。”各位党员你一言我一语表达意见,张xx一一记录。
大家的事,需要集体商议。生活条件改善,环保意识增强,听说“三堆”要清理,大家大都很赞成。
可也有人担心:“柴火放远了就不方便,咋办?”张xx立马解释:“各家自己决定要不要堆放点。但有一点得说清楚,以后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得维护好,社区会给大家评分,评分对应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到时候既有了好环境,还能换东西,不吃亏!”
最终,居民代表一致同意了“三堆”整治的方案。社区出钱平整场地,划分小方格并逐一编号,一个小方格约20平方米,青砖垒砌,各户抽签决定自家堆放点。“三堆”整治进入实施阶段。
搬运“三堆”那几天,张xx和社区干部天天在社区里转,督促居民抓紧时间。遇到只有留守老人的家庭,就自己上手帮忙。
3天后,小方格满了,xx社区干净了!
建机制
虽然“三堆”搬了出去,张xx却没敢松口气。
“三堆”治理以前没少提,党员干部做过群众思想工作,也跟大家一起清理,可往往干净不到一个月,就又恢复了老样子。
果然,没过一周,张xx就发现又有居民把柴火扔在了院门前。
“总靠社区干部提醒可不行,关键还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张xx说,作为党员,得把居民小事当大事干,“建立长效机制就是社区里的大事。”
先跟居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定期组织大家开展清理“三堆”、环境整治行动。又公开考核,每个月对各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进行评比,做得好的还能到爱心超市兑换日用品。
“这下,你家院门口的卫生你要负责到底呀!”签完责任书,张xx拍了拍陈吉宽的肩膀,陈吉宽憨笑:“放心,年底保准换袋洗衣粉!”
年底考核,有3户居民不合格,社区干部上门通知后,第二天柴草就运到了堆放点。随着机制逐渐完善,现在放好“三堆”已经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
告别脏乱差,还要进一步美起来。一开始社区计划在门前种景观树,可大伙儿却不怎么积极。“还是种菜实在!汤里差个佐料,出门就能摘一把薄荷,既方便又美观。”征求群众意见后,社区统一运土,以前门口的“三堆”地,如今都改建成了菜地。“种了菜,谁还会堆柴火呢?”张xx笑着说。
在沾益区,还有80多名像张xx这样的民情观察员,每月深入一线,了解民情、遍访民意、收集民言,帮助一户又一户解难题。
乡村振兴脱贫发展事迹三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自觉做好村级班子的“领头羊”、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带领村民从修通水泥路、喝上安全水做起,延伸产业链,将“小蔬菜”做成脱贫“大产业”……多年来,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xx村49岁的党支部书记刘瑞红,用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劳模精神,让曾经贫困落后的空壳村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幸福村。
民心如何聚?筑强堡垒破难题
xx村虽然靠近城区,但前些年却是典型的“灯下黑”:进村就一条泥巴路,村民出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住在河边没水喝,还靠肩挑背扛;村里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是主选项,祖辈耕种的良田成了“荒园”……
2005年9月,在村里经营着小卖部、在外承包着工程、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刘瑞红,毅然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决心带领全村人一起走上致富路。
在xx村,哪里有困难有矛盾,哪里就有刘瑞红忙碌的身影,他带领村干部走访听心声、问需求、寻良策,从农网改造开始,解决村里用电难问题;从硬化出村公路开始,让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从告别人工背水,到各家用上自来水。就这样,一件件,一桩桩,一个个难题都得到解决。
基础条件好了,村党支部核心强了,村上人心就齐了。2009年,刘瑞红带领村党支部,紧抓安康中心城区快速扩张、蔬菜供不应求的机遇,成立xx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当年550亩蔬菜销售额就达105万元。2019年,全村260余户从事蔬菜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达19350元,是10年前的5倍。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作为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刘瑞红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村“带头人”模范作用,带领村党支部并联合合作社,建立了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大棚反租倒包、免费技术培训、签订生产订单、固定园区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把村民嵌入蔬菜产业链,带领全村人获得稳定致富收益。
队伍如何带?培养壮大先锋队
为破解村级班子后继乏人、致富带富能力不强、村里留不住人等问题,刘瑞红又开始动起了脑筋。他带领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到园区交叉任职、带头承包蔬菜大棚,一边向田间地头的“田xx”学蔬菜栽培、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一边为菜农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和群众的所需所盼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在切实享受党员的温情服务过程中,“田xx”不断向党组织靠拢,村党支部把他们发展为党员,让党的惠民政策在xx村落地生根。“xx村的村组干部除了每月获得政府给的补贴之外,在产业发展方面他们还能得到分红,平均每人每年都有5万元到6万元的年薪。”刘瑞红告诉记者,薪酬待遇有保障,少了后顾之忧,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更强,对年轻人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90后姑娘胡代芝就是“田xx”中的一员,作为村里“回流”的大学生,她不仅成了加工包装、产品推广的技术人才和行家里手,还成为做群众工作的一把好手。在经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后,胡代芝现已当选为xx村党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