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刘旭 记者 李全民)春雨贵如油,耕种正当时。3月30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农华村种植户潘泰宏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的是满棚绿色,各类蔬菜苗长势旺盛,焕发着勃勃生机,到处充盈着沁人心脾的蔬菜香气。潘泰宏正忙着给蔬菜苗浇水,或查看生长情况。当地村民正在田地里除草、育苗、管护,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我们正在育辣椒苗和甘蓝苗,预计下个月就可以移栽了。”潘泰宏介绍,两河口镇平均海拔1580米,是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的重要承载地之一。现在,他流转了200亩土地,建立了13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甘蓝、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产品销往上海、武汉、重庆等城市,年收入50万元左右。
其实,返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一直是潘泰宏心中的梦想。2019年,他回到家乡农华村成立了广元市成黍稷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在外打工近10年时间,也挣了不少的钱,但没有归属感,很想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做点事,也想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潘泰宏说。
创业伊始,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冬,曾家山大雪纷飞,潘泰宏搭建的10多个大棚被大雪压垮,蔬菜全部被冻死。“那年投入的20多万元全部打了水漂,相当于买了个教训。”在接下来的创业中,潘泰宏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而且还花了血本,在基地附近建立了一个100立方米的冷库,延长蔬菜保鲜期。
干一行,爱一行。自从开始种植蔬菜,潘泰宏就专心经营蔬菜种植,每到蔬菜重要管护阶段,他整天都“泡”在大棚里。通过这些年的摸索,有了蔬菜种植的丰富经验,一年不断茬的蔬菜种植、不愁卖的蔬菜和不错的收益,让潘泰宏在家门口“种”出了幸福生活。
而且,在壮大特色产业的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现在,他的合作社从最初的6名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23名,带动1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2020年,他的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
村民饶学华是该合作社的一名工人,据他介绍,在基地干活,每小时有10元的收入,一天下来得有80元到120元的收入。像他这样的中老年人,很难在其它地方找到合适的工作,但自从村里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就近就业机会。现如今,他一年能在基地挣2万多元。
乡村振兴,依靠的是产业发展。近年来,农华村立足当地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以合作社为龙头、绿色农业为导向,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着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拓展农产品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农户增收、农民就近就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农华村蔬菜产业的发展仅仅是两河口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突出“稳”,抓好重点产业,培育和壮大以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广元市成黍稷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10余家,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辐射带动全镇种植甘蓝、辣椒等高山露地蔬菜1.2万亩,预计产量4.2万吨。
同时,配套发展花椒、草莓、冷水鱼等多种特色优势产业,力促形成“镇有产业链、村有产业园、户有致富路”的产业格局;引进企业业主在旅游环线地块规划种植夏季草莓31亩,预计产量12万余斤,产值达200余万元。
目前,两河口镇正掀起春耕生产蔬菜种植热潮,积极打造蔬菜种植养殖产业链,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