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除过多淤泥

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藏场所,而且在淤泥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溶氧,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在缺氧情况下,淤泥可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有害气体等),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发病或死亡。因此成鱼池应年年清淤消毒,或排于池水后对池底淤泥进行翻晒。

二、改善排水系统

设计或改造排水、注水系统,应使每个池塘有独立的排、注水口,即各个池塘都有独立的进水渠道排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到排水沟里去,而不能从相邻的池塘进水或将水排人相邻的池塘。这样可以防止鱼病的交差感染,避免“老水”回复,并能应付突发事故。

三、调整养殖结构

即利用杂食性鱼清除残饵的功能和肥水鱼净化水质的功能,调整吃食鱼、杂食鱼、肥水鱼的品种和比重。例如:草鱼、团头鲂等吃食鱼因摄食量大,其残饵和粪便能肥水,为鲢、鳙等肥水鱼提供大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反过来,肥水鱼的滤食活动,又使水质致过肥,为吃食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鲤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作为中底层鱼类,它们的活动又清除了残饵,改善了池塘的卫生条件。

四、改革养殖制度

即调整养殖周期,采用各种方法使草、青鱼快速生长,增强抗病力以避开发病高峰期。如针对草鱼在200-750克阶段,尤其是在5、6月份鱼病流行季节容易得病的特点,广东、浙江等地改3、4月份放种为上年10月份放种;改放春片为放秋片;改放小规格为放大规格鱼种。江苏采取稀放快养法(轮捕轮放法),将当年夏花鱼种当年育成斤两鱼种。

五、科学调节水质

科学调节水质可用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包括定期加注新水及换水,从而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以及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中的溶氧,并改变水中溶氧的分布状况,排除有害气体。化学方法则是指利用生石灰清塘和定期消毒,利用过氧化钙或其它新型水改良剂。

六、改进投饲技术

在常规“四定”投饲的同时,应根据鱼类生态要求、营养要求和摄食规律,积极推广牧草养鱼和配合饲料养鱼,做到粗精结合。在投饲方式上实行“两头精、中间青”,在“大麦黄”、“白露心”两个发病高峰期,应以精为主,辅以青料,并节制投喂,以防肠炎病的发生和蔓延。

七、改进施肥技术

在常规“四看”、“适时、少施、勤施”的同时,应根据水温、水质的变化规律和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在以有机肥作基肥的基础上,春秋两季追施有机肥和无机肥,夏季则全部采用无机肥。无机肥应以氮、磷、钾相结合。

八、稻田养鱼

可利用稻田或水生植物田中的杂草作为草鱼或鲫鱼的饲料,而鱼类排出的粪便又可作为水稻的肥料。在这种环境中,由于水稻吸收了水体中有机物,水体水质清新,溶解氧较稳定,形成了有利于鱼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加上放养密度大大小于池塘养殖,因此,鱼类病害很少发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