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好水色的特性水色是指溶于水中物质,包括天然的金属离子,污泥基腐殖质的色素,微生物及浮游生物,悬浮的残饵、有机质、粘土或胶状物质等,再阳光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但组成水色的物质中以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良好的水色有以下特性:(1)可增加水中的溶氧。(2)可稳定水质、降低水中有毒物的含量。(3)可当饵料生物,给部分水产动物提供天然饵料。(4)可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丝藻及底藻的滋生,透明度降低有害于防御敌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5)可稳定水稳。(6)可抑制病菌的繁殖。二、水色的种类及其影响与如何“对症下*”水色主要是由水体中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的类别决定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褐色水:这种水色的水质较“肥、活”,施肥量适中,要含硅藻,如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小球藻等,这些藻类都是部分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此外还有圆筛藻、舟形藻等,是养虾的最佳水色。2、淡绿色、翠绿色水:这种水色的水质较肥,透明度再25—35厘米之间。是一种适中的水质,有绿藻,常见的绿藻有小球藻、海藻、衣藻等。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净化水质,再此环境中虾生长快。3、深绿色水:这种水色的水较浓,透明度一般再20—30厘米之间,再下风处,水表层往往有少量绿色悬浮细末,浮游植物优势组成仍较平衡,主要含蓝绿藻、此现象在老化池最易发生,变成“铜绿水”。
这种水体要开始进行水质调空,否则水体很快老化,大量藻类*亡漂浮于水面,在此环境中发病率提高。4、黑褐色与酱油色水:主要含鞭毛藻、*藻、褐藻等,这种水色是因为管理失常,如劣质饲料投喂过多,残饵增多,导致溶解性及悬浮有机物增加,褐藻大量繁殖等原因造成。此水色在投饵适当、底质恶化的老化池中易发生。由于有些鞭毛藻回分泌麻痹神经毒素,水产动物中毒*亡,且由于底质恶化,发病率极高。5、黄色水:主要含黄色鞭毛藻。池中积存太久的有机物细菌分解,使池中PH下降时易产生此水色,这种水色不适合水产动物养殖。6、白浊色水:土黄浊白色水:前者主要含纤毛虫、*虫、足类浮游生物及粘土微粒或有机屑,此中水色养殖动物极易得病,存活率大减。后者为雨水冲刷堤上细粘土入池所致。7澄清色水:这主要有两种情况造成,一是池底长青苔,青苔大量繁殖消耗掉池中的养料,使池水严重变*,池中的浮游生物繁殖不起来造成。三、夏天养鱼池水观察及调节要想达到“好水好鱼好收成”的效果,养鱼池塘的水质应达到“肥、活、嫩、*”的要求,高温阶段,由于投饲量大,鱼类的排泄物多,极易造成水质变坏产生有毒气体,造成池水缺氧,引起泛塘*鱼事故的发生。因此,有条件换水的,要根据水体颜色和透明度,适时排出适当的老水并注入新水;对于PH偏低的池塘,要用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改善水质。
施肥时应尽量使用无机肥或微生物制剂。少用或不用有机肥。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水措施,首先要比较准确地判别养鱼池水的水色。在养鱼的水体中,水色的形成和变化主要由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变化引起的,养鱼的水体应保持肥、活、嫩、*。“肥”即水色浓,鱼易于消化的浮游生物含量丰富;“活”即水色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早上清淡,中午和下午水色变浓;“嫩、*”即水色好,呈茶褐色、油绿色、黄褐色,水的透明度在30—35厘米。一般情况下,根据池塘水色、透明度就可辨别水质的好坏。如发现水质变坏活即将变坏时应立即调节。具体的辨别和调节方法如下:1、池水无色或白色,此种水浮游生物最少,光合作用弱,产氧气少,容易造成池鱼缺氧、浮头,此时可追施无机肥增加浮游生物量,施肥方法采取少量多次,一般每2~3天施一次,每次用量为2公斤/亩左右。2、水色浓而*滞,通明度小于20cm,该种水浮游生物量虽多,但浮游生物已经老化,应立即加注新水或施撒水质改良剂,可每7~10天施撒一次。3、水色浓,呈暗绿色或深茶褐色,池边经常出现大量红虫,此时应用*物控制浮游动物量,以保证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具体方法是每立方米用晶体*0.5克全池泼洒,然后再撒施水质改良剂和加注新水。
4、水质变红黑色,有臭腥味,通明度小将至20cm以下,证明浮游生物种*变异,不利于鱼类生长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质变坏,此时应立即换新水或采取施撒水质改良剂的方法改善浮游生物种*。5、要定期测定水质,改善水源环境。鱼类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水中生长。水中有机质含量大,水体呈*性,所以要定期测定水体PH值,溶氧量和铵态氮量,一般可每15天一次,如有异常情况则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