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十二团二十八连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靠勤劳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他们就是熊书华、王秋丽夫妇。 熊书华两口子2000年进疆,就在连队承包了土地。不甘平庸的熊书华选择了发展自营经济。当时养羊的行情很不好,二十八连职工几乎没有愿意再养羊,而熊书华看准了养羊市场的前景,以1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批小羊,人们都说他头脑“打铁”,是在拿钱打水漂。而连队鼓励他的做法,无偿划拨了10亩饲草地,解决了他饲草难的问题,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懂养殖技术,羊仔繁育率低,冬季寒冷,羊羔成活率不高,育肥周期长,养殖成本高,羊群没有地方放牧,一年下来,一头羊利润不到200元钱。
带着这些问题,熊书华经常骑车到附近羊圈取经,请教塔农大专家教授,并买来有关养羊书籍潜心自学,将一些治疗羊病的偏方、良方抄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2003年,正当熊书华在养殖上刚入门,效益逐年递增,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时,由于圈舍消毒、防疫工作没跟上,仅三、四天一场羊瘟传染病,导致60头育肥羊死亡,这一年的辛劳,不但没赚钱,反而赔进去4万多元。
经历挫折后,熊书华寻思了很久,他再次分析养羊到底有没有市场,到底有没有钱赚,根据掌握的资料和信息他开始调整思路,先是投入2万元钱,对公羊和母羊进行更新换代,购买了1头种公羊,10头母羊。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没过两年,他挣了个盆满钵圆。
熊书华天生爱动脑子,爱思考,敢冒险。他不仅牛羊养得好,棉花种得更好。平日里,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棉花地里,有人问:每年单总产都比别人高有什么窍门,他们说,也没啥窍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只要细心管理,每个环节都抓住了,就有收获。每到农忙季节,夫妻俩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忙碌在田间地头,别人一年可以打3遍药,他们要打6遍,在冬春灌水上,在棉花化调化控以及防虫治虫上,他们都抓得细致,每年雇的拾花劳力都是老客户,拾花工说:“熊书华老板有诚信,不吭我们。”所以,每年他的拾花工最多,棉花最早拾完,品级和总产都最高。连续两年,仅种植棉花纯收入就达40余万元。
在大家眼里,熊书华夫妇既是生活的伴侣,又是工作的相互支持者,对两个儿子严格管教。遇到困惑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生活相濡以沫,相知相伴。夫妻俩广开思路,利用多元产业勤劳致富,家里不仅买了10万余元的小车,还买了楼房,2011年被评为一师“和谐小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