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是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并重,既强化“均衡”,也突出强调“优质”。“均衡”重在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补齐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短板,切实兜住底线、抬高底部,不搞削峰填谷。“优质”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优质均衡与基本均衡的区别是什么?
答: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核心是实现“四个更”。一是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坚持有教无类,五育并举,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二是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加快提档升级,做到校校达标、项项达标。三是教师队伍更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教师交流轮岗,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四是人民群众更满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明显扩大,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从2000年“两基”战略目标初步实现,到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初步均衡推进阶段(2000年—2012年)。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推进阶段的目标是巩固“两基”成果,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发展的重心是通过促进区域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均衡和城乡均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推进阶段解决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属于起点公平的范畴。
(二)基本均衡推进阶段(2012年—2020年)。在基本均衡推进阶段,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是通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标准化基础上的义务教育。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推进阶段解决的主要是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重心从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过渡。2013年1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市、区)都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验收。
(三)优质均衡推进阶段(2017年—2035年)。在优质均衡推进阶段,目标是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与初步均衡、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是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发展的重心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更富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优质均衡追求的是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保障人人享有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2017年4月,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