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枝繁叶茂,产量高,适口性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市各类家畜的上等饲料。紫花苜蓿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产量高,在含盐量为0.1~0.8%的范围内生长良好。紫花苜蓿不仅为东北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适应我国中西部地区,而且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后茬作物产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地区种植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适宜种植的地区
紫花苜蓿适宜北纬35~45°、年平均温度5~12℃、积温2700~5000%的地区栽培。在华北大部、东北大部、西北的东部和南部,年降水量500~80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高于北纬45,越冬不稳定;低于北纬35°,夏季高温、高湿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二、整地
紫花苜蓿适宜在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地下水位1.5米以下、中等地力的沙土中生长。在含盐量为0.1~0.8%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含盐量超过0.8%时,可采取换土法和压水法改趣土壤。苜蓿种子小、出土能力差,播前必须精细整地,清除杂草,以保证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提高出苗率。耕地时要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肥,深耕25~30厘米。土地要求平整,无明显坷垃,上松下实。
三、播种
1,播种时间。春季和秋季均可播种。早春解冻后,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5~C时即可抢墒播种。秋季播种最好在雨季之后,此时土壤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病虫杂草危害较少,适宜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是苜蓿播种的最佳时期。要注意保证幼苗在停止生长前有40天生长时间,即0℃低温出现前1个月进行播种。
2,播种量。每亩地播种1―1.2公斤,要保证每平方米至少有425株幼苗。
3,播种方法。一般采用条播,行距15~30厘米。播种深度0.5~1厘米。在沙质土壤中播种深度可增加到25厘米。
4,浇水出苗。播种3天内如无有效降雨(10毫米以上),应立即灌水,1周内连续2次,确保出苗。灌水量为每亩50―80m2;喷灌最佳,每亩用水20m2。
四、田间管理
1,除草。紫花苜蓿播种当年,首要措施是清除杂草,可用氟乐灵除去阔叶杂草。种植1年的苜蓿地,可用拿草特或普施特除草剂防除杂草。
2,施肥。播种前应施磷、钾复合肥或有机肥作基肥,少施氮肥。磷肥不易移动,可一次性施入,每亩75公斤;钾肥最好定期施用。3月开春时和6月第2茬收割后,要进行追肥,以磷肥为主,一般每亩追施磷酸二铵10公斤。根外追肥一般在分枝期或现蕾期进行,溶液浓度为0.2尿素+0.3%磷酸二氢钾,每亩50公斤。
3,虫害防治。
(1)刺吸式害虫。主要有蚜虫、蓟马等,这些害虫个体较小,发生量较大,常造成叶片卷曲、发白失绿,是苜蓿营养不良,降低品质。可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每亩30~50毫升。
(2)食叶性害虫。主要有棉铃虫、菜青虫,防治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喷药时机。一般在产卵产蜂期以及卵刚孵化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目前可用的药剂有5%夜蛾必杀、20%灭多威以及安达、除尽等进口药,用量参照使用说明。
(3)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等,能把苜蓿咬断,造成缺苗断条。防治药剂有辛硫磷等,用量参照农药说明。
五、刈割
苜蓿一般以5℃作为生长的临界起始温度,当日平均温度低于5'E时苜蓿停止生长。根据多年种植实践和权威部门的观测,苜蓿一般年收割4次,分别在5月10日~19日、6月20日~25日、8月10日~15日和9月20日~25日,即从返青到刈割第1茬所需≥5℃的活动积温为900~1000℃,刈割第2茬所需≥5℃的活动积温分别是2800~2900~C和4000~4100℃。为了安全越冬,在霜降来临前需有30―40天的生长期。其≥5℃的活动积温为500~600℃,以便为越冬植株留有必要的生长时间积累营养物质和进行抗寒锻炼。
六、收获
苜蓿在收割前应了解近期的天气预报,一般在割后5天无降雨情况下收割,同时应了解土壤含水量(不能大于30%),割晒前10~15天不能浇水,避免在苜蓿含露水时收割。如果做饲料用草,一般在苜蓿期花期、即开花率10%为最佳收割时期。
如果是机械收割,一般要求割茬高度控制为3~5厘米,最后一茬控制在8~10厘米;尽可能选择带压扁状性,保证牧草品质优良。如果是人工割晒,要求割茬一致,不低于3厘米;同时避免连根拔起(尤其是当年种植的苜蓿)。无论机械还是人工收割,在成铺时都要厚度均匀(20~40厘米)、宽度整齐(100~120厘米)。
作为我国盐碱地产业化运营的代表,胜伟集团扎根盐碱地,整合国内外专家资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盐碱地六大技术综合改良体系,掌握了2600余项盐碱地领域相关专利,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掌握盐碱地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相关专利在潍坊滨海、内蒙、陕西、黑龙江、浙江、江苏等多地均得到了很好的项目实践验证,上百平方公里长期闲置的盐碱地在胜伟现代科技的复育和保护性开发下得以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