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大巴山腹地、渝陕鄂交界处。巫溪是全市区位最偏远的县——距主城426公里,全域耕地面积仅占10%,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

同时,森林覆盖率达69%居全市第一,红池坝、阴条岭、兰英大峡谷等资源禀赋……巫溪,也是全市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区县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是困守深山,认输穷一辈子;还是转变思路,攻坚苦一阵子?54万巫溪人以认穷不认输,落后不落伍的决心毅力,书写了经济社会的宏大嬗变——截至2019年底,全县减贫1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5%。

农旅融合、产业壮大、人居改善……在全市上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深入巫溪多个乡镇,挖掘战贫斗苦的背后故事,更关注改变之下人的力量。

第二个故事,酸甜滋味尽在酒泉村的一颗青脆李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4日6时30分讯(记者 陈美西 冉长军 实习生 汤莉)为什么铆足力气一定要脱贫?为什么一年还要接着一年干?有人为了母亲,有人为了孩子;有人想争一口气,有人决心换一种生活。

“今年是个丰收年!”7月中旬,重庆市巫溪县城厢镇酒泉村村民周租检,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摘李、打包、发货……因为品质好,周租检的三亩青脆李能收入十来万元。

依托一片李树,周家摆脱了因学致贫的困境。

酒泉村并没有沃野,全村3500亩耕地却全部种满了致富林——靠着一口拼劲和干劲,村民硬生生在石漠化的贫瘠土地上,“抠”出15万个树窝窝。这15万株青脆李的扎根,也带领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迈上了致富小康路……

青脆李产销两旺

“一车拉5吨,一天跑20趟”

货车、面包车、三轮车、摩托车……进村拉青脆李的车往来不止,外出经商的人、县城务工的人纷纷回到村里,当起“农民”,采摘、打包、发货,不亦乐乎。

青脆李成熟的季节,酒泉村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庭前院后,种植大户摞好一箱箱鲜果,坐等收购商上门;快递服务点,等不及的村民就自己骑着摩托打包送货——这些李子,大多在还没成熟时就被预订一空。

“你看,这样的货车一车拉5吨,一天就要跑20来几趟。”村干部陶家银介绍,目前酒泉村已形成3500余亩,15万余株的种植基地:“能种的地,全种上了!”

今年产量好。连日来,种植大户陶家平的李园临时用工已经达到20人,每人半天支付150元的劳务费用。

“除去管理成本,一年还可以收入二三十万元。”陶家平说,今年受疫情影响,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今年青脆李产量高,收入依然可观。

脱贫户周祖检的3亩地种出的特大果因为品质好,预计可以收入近10万元。

“你尝尝,我们李子皮薄肉脆,口感特别好!”他随手摘下一颗李子邀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品尝。出村后不到两天,这些个大甘甜、还带着果霜的青脆李,就将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果蔬货架或者家庭餐桌上。

产业发展无中生有

“老天不赏饭,自己找饭吃”

酒泉村的甜蜜产业并不是老天赏饭。事实上,因为石漠化严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里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截至2010年,全村仅通公路11公里,年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

“想做事,不知道做啥”是周祖检前半生的常态。家中两个孩子,妻子身体不好,正值壮年的周祖检,艰难支撑起养家糊口地责任。他向往山外城里人的生活,把所有积蓄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当时就想争一口气,找点钱送孩子上学,走出山里!”

别的地方一锄下去是泥土,在酒泉村,草皮以下几厘米,就是灰褐色的石头。同村的周德美同样苦熬多年——周德美的母亲长年卧病,高昂的医药费压垮了一家人的肩膀。

2014年,周祖检和周德美被纳入建卡贫困户管理。同年,巫溪全县识别出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8.6万人。

“努力脱贫,让爸爸妈妈晚年享福。”“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送出大山!”有人为了母亲,有人为了孩子;有人想争一口气,有人决心换一种生活。脱贫攻坚的浩荡大幕拉开,如何在石头山上掘金?

2014年以来,经过多次论证考察,巫溪把青脆李作为中高山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脱贫增收重要产业大力推广。

“首先,酒泉村的自然条件,可以培育出优质青脆李;其次李树耐旱,对石漠化治理有很好效果。”巫溪县农委果蔬站副站长向芳解释。

村民认穷不认输

石头山上“抠”出树窝窝

说起种李,酒泉人并不陌生。

“以前山上有野生李树,家家门前也种了几根,但不成规模,没想到能做成产业。”周德美10年前就尝试过发展李子。

退耕还林后谋产业,周德美和丈夫、父亲,为了把地里的白杨树换种李树,花了整整一个冬天时间平地整田。

零零散散的李树投产后,她需要提前半天将李子摘好,第二天凌晨三点起床,背到场镇售卖,一背篓50斤李子,只能卖十几元。

缺乏技术管理不好,缺乏市场不敢大干。2014年以前,周德美并没有尝到李子的甜头。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酒泉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李子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植和管理技术,统一回收李子,统一销售。从根本上解决种植户无技术、无销路的难题。

村民不敢干,党员干部就带头;村民不会干,农科专家就手把手教。村支书周邦学发展100户村民当起了吃螃蟹的人。

土地不平,就把小石头拣出去垒成堡崁;土壤不肥,就把地皮杂草堆在树下发酵,村民们硬生生在石头地里“抠”出了树窝窝。

作为最发展经果林产业的人之一,陶家平很快成了致富带头人。“别地的李树是长在土地里,我们的李树是种在窝窝里。”规模化发展和优质品种选育,让酒泉村的李子品质节节攀升。很快,酒泉村的土地全部换上了青脆李。

叫响区域品牌

拓宽致富路

如今,不仅周德美和周祖检顺利脱贫。全村夹缝中求生存的307户村民,家家户户都尝到了种植青脆李的甜蜜。

今年,周德美的六姐妹如约回老家帮忙,此前她已经收到了来自南京的订单。母亲的医药费通过医保报销政策,下降至不到原来的一半。

周祖检高兴地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自己的李子通过政府帮忙对接,销到了湖北,广州,北京,最远还到了中国香港。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已经考入机关单位就业,一个正在上大学,一家人生活很有盼头,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要好。

“农民不仅要埋头种地,还要抬头看天。要选对项目,选准产业。”这是陶家平在数年前参加技术培训时,农科专家说的一句话。陶家平把这句话记心里,时时放在嘴上。

抬头看天的酒泉人,积极注册了“酒泉香脆李”的商标,叫响了品牌。去年,全村李子产量达800多吨,产值660万元,户均收入1.67万元。

除了酒泉村的高山陡坡淌金流银,城厢镇的15个村4000余户农户种植李子树,占地面积达到16000亩,预计今年青脆李产量约3800吨。巫溪全县26个乡镇,则已经发展李树11万亩。

“现在三米五宽的进村公路已经快不够用了,明年就可以拓宽达到六米五。”陶家平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通往云台观的旅游路,下一步也将经过村里,村里十几户老乡办起了采摘农家乐,致富路越走越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