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生意到创业的跨越路径在哪?一个好的项目需要满足的刚需、痛点(爽点)、高频到底怎么定义?相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一个好项目最后又要必须做到那些?

一、创业和小本生意的辩证法

现在讲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做啥事总喜欢说自己在创业。就像我和同学樱花节期间乘一下学校的东风,一起向来往的游客租借汉服,就买其名曰创业。

好不好意思自称创业就不说了,就问题本质说一下:

怎么样的商业活动应该被叫做创业?怎么样的商业活动只是小本生意?

还是说我们学校的樱花节期间产生的商业活动。路边买纪念品的大妈们,有人会认为是在创业吗?

应该没有。大多数人对这种商业行为的理解会有以下词汇——小生意谋生,但不会有人想到用创业去形容这种商业行为。

那我们把这个场景扩展下,大街上卖水果卖炒饭的大叔大妈是在做小生意糊口,还是在创业?

这个答案应该还是小本生意。

再扩展下,街道旁边的火锅店老板是不是在创业?

这个时候可能就有人觉得火锅店老板应该算是在创业。

那,那些开网店,做淘宝的大学生是不是在创业呢?

肯定有不少人拍大腿说,这肯定算创业啊。

我们换个角度,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工厂里的工人,再到办公室里的白领,我们现在普遍以为只是因为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工作形式的转变,并不是阶级本身的跃迁,那么从街头直接卖东西到淘宝上买东西做电商,是不是也是这种味道?

我们去做电商,不是因为我们比父母辈更有哪一方面的根本差距,二是现在买东西的方式有了变化。

我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有位小哥在校门口发传单,32k的纸上写满了字,一把心酸一把泪的诉说自己创业维艰,看得我心神波动,但是后面写着:XX肉夹馍(XX是我们那边肉夹馍的一个品牌,具体名字已忘记,以下XX都具体指代肉夹馍匹配名)

他是说自己在创业,但事实上,他只是在加盟,那是被人的创业,本质上自己还是在做小本生意。

说自己是创业的不一定是在创业,不说自己在创业的说不定就正在创业。

列举了一上:我们概括一下怎么样的商业活动叫做小本生意?

单体经营活动、没有规模、没有自己的品牌。

那对应的,一个创业项目可预期的未来至少要有以下一点:有规模或者有品牌

你真心想着把一个奶茶店开遍全中国,那就叫创业。要是你很厉害,总结出可复制开店的方法,那么你已经在进行一个超级优质的创业项目。

要是你想着开个小奶茶店自给自足,那就叫小本生意。

二、什么样的创业项目可以称之为好项目?

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语会具备不同的含义。因为本篇文章是针对创业项目讲的,所以这儿“好项目”一个更完整的描述语境应该是:“一个怎么样项目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业项目?”

所有的商业行为,最红都是为了盈利,而要盈利的基础就是你提供的这个产品或者服务有人需要,就是要有市场需求。

那一个好项目是不是单纯有了市场需求就是呢?

显然不是,小本生意显然很有市场需求,但是连创业项目都算不上。

有些项目一开始就是明明显显得创业项目,比如:互联网项目,要么成功,要么挂掉,很难有第二个选项。而有些创业项目,在一开始,很难辨别出是否是一个创业项目,比如我之前做的汉服租借,为什么呢?

如果我能找到可行的汉服租借规模化的路径,那么,这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创业项目,至少从理论上完全可行,并且大有预期。

能够实现从小本生意到创业项目的转化,就在于能否找到那一条让项目规模化或者品牌化的路径。

三、一个好产品要满足的三个点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个传统的,已经被验证几十年上半年的产业,那你关注的是如何找到让你产品破局的出口,这段直接跳过。

这小节,主要讲如何判断一个创业团队提供的新的产品的可行性,甚至是直接判定这事要不要做的标准。

主要从刚需、痛点、爽点、高频这四个方面去分析:

有需求才会有产品,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遇见人们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所以乔布斯式的人物才难得一见,也不可复制。对于我们大多数创业项目而言,为解决用户需求而创造产品是最坦荡的正途。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产品所要解决的需求是真实需求,而不是一个不存在的的伪需求,去满足一个自己臆想出来的需求是注定徒劳的。

刚需:符合人性的,用户觉得自己很需要的就是刚需

360董事长周鸿祎在其著作《极致产品》里说:“符合人性的需求才是刚需”。

这话没错,但总感觉不足够合适,后来有人提到:“刚需就是用户以为自己很需要的需求”。

我们去工作的时候会经常受到不少的名片,但是很多都是拿回来压在某处,然后等到某一天想起来要用的时候折腾半天找出来。所以,很多人觉得名片信息录入是个刚需。

但是实际上呢?

我们根本没有可能去花费大精力去把名片上的信息一个个去录入,因为需要用到这些名片的可能性太低了,相比录入信息的代价我们更愿意在需要的时候找。所以名片信息录入这件事情有需求,但不符合人性,不能称得上一个刚需。

一个刚需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素:符合人性和用户自以为很需要。

痛点:刚需满足过程中被卡主的路径叫做痛点

痛点是无数创业者在寻求的,也是在谈论的高频词,但是事实上,很多都不是痛点,不是刚需,甚至直接是伪需求。

一个需要要是一个痛点,他的先求条件是这是一个刚需。当人们在满足这个刚需的路径中遇到了很大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的巨大阻挠时,这些阻挠就是痛点,也是你的商业产品的立足点。

就像四六级红宝书,为什么卖的那么火?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过四六级需要背好单词,但是不知道背那些?怎么能够更正确、更快速的背考四六级的单词?

认为需要,符合人性(遵从规则,追求利益),是个刚需。

刚需满足路径对于用户困难,有巨大痛点。所以红宝书是个好产品,在没有同类竞品出现的情况下,必然会大受欢迎。

爽点:更符合人性的满足人的需求

一个爽点支持起来的产品一定是建立在足够高频基础上的。

(1)用户价值=频数×单此收益。

用户价值要高于成本。

(2)用户的使用路径要有认知:平时需要的时候会大概想到有这种解决方案。

首先,和痛点一样,爽点是建立在刚需基础上的。与传统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是,有爽点的产品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痛点会让用户痛,所以用户会自发的主动追求解决方案,并且在痛点存在的时间段内对你的产品不离不弃。

但是爽点只是给了用户更好的解决方案,用户很可能因为路径依赖、情感、新的解决方案爽点不高等因素而继续使用原解决方案。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卖:外卖在绝大数情况下提供的服务是有爽点,而不是解决痛点。相比我们自己去餐馆买饭,免去了去餐馆的时间,不用离开自己的被窝或者工位,体验上得到了提升。

外卖的爽点符合人类懒的天性。因为是爽点,所以需要在最开始大额补贴,养成用户习惯。现在外卖平台给新用户的补贴还是大致基于同样的道理。

一日三餐,是一个相对而言很高频的行为,如果是十日一餐,那你觉得外卖平台发展能有现在这么好吗?会有这么多人使用吗?

是否高频也是爽点能否支撑起产品的重要因素。

高频:衡量一个产品的商业价值和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我们继续上面的外卖话题,如果十日一餐,饿了吗美团的估值能够有这么高吗?

答案可能是不会。

一个以交易为主的平台,衡量用户价值的最直观的指标就是成交额,十日一餐的人均交易额会比现在低30倍多。

没有用户价值也就没有商业估值。

四、一个好项目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以下三点,至少要达到一点,要是没有一点达到,那直接放弃这个项目吧。

解决问题:能够产生这个效果的项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发现了新的痛点直接切入,一种是新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前面未解决之问题。

降低价格:价格基本上永远都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结果。有人会喜欢买高价的,但永远永远低价是更多人的选择。

免费大行其道就是明证。如果你能降低足够的价格,那么就是颠覆。

提升体验:前文提到的外卖就是提升用户的体验。

用户的转移永远是有成本的,你要给用户提供的体验一定要满足:你产品的用户体验>用户转移成本+原解决方案用户体验。

怎么验证?

去做用户调查,看看用户是不是自发的转移了过来就知道了。

某种意义上价格也是体验成本的一部分,当用户觉得他多付的钱值得你提供给他的服务时这事才有成的可能。

五、一个好项目还需要什么?

技术可实现:你的团队或者说你能通过自己的资源和手段实现,要是实现不了,一切白搭。

盈利有预期:简单核算一下,项目要有能够盈利的可能。

六、小咖轻询和青羽洗鞋简评

青羽洗鞋和小咖轻询都是由对标竞品(提供相同服务的产品)的,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免去需求验证的工作,专心进行商业尝试。

青羽洗鞋,对标竞品“e袋洗”

青羽洗鞋是一个专门做上门取送洗鞋服务的项目。

青羽洗鞋目前的收费价格如下:

经验优秀_如何鉴定优质项目经验_鉴定优质经验项目的意义

有一个另外的公司叫做e袋洗,也在做洗鞋业务,他们的洗鞋价格如下:

鉴定优质经验项目的意义_如何鉴定优质项目经验_经验优秀

青羽洗鞋做的是有爽点的服务,上面我们已经谈到过,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建立在足够的高频之上。

e袋洗是通过洗衣这个相对高频的需求,来带洗鞋这个相对低频的需求。

洗鞋这个事情有多高频?单次交易的收益有多少?用户价值能够超过成本吗?

可以看到,e袋洗作为一家比较成熟的企业提供的成熟服务,收费计算比青羽洗鞋高很多。e袋洗走的是轻模式,加盟线下洗衣店,提供撮合服务,赚取的是佣金。

青羽洗鞋现在能够做到价格比e袋洗低,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现在人力、场地成本都是自出的,但是青羽洗鞋有方法能够压缩清洗的成本吗?能够压缩成本了,这一套压缩成本的方法能否具备可复制性?

青羽洗鞋这事情能不能成功,洗鞋的频次和成本是决定生死的事情。

要不然,就是下一个印迹(印迹,提供线上打印文件服务,现已停止服务)。

小咖轻询,对标竞品“在行”

小咖轻询是一款提供知识技能一对一教授的产品(产品形态为小程序)。入驻的小咖出示自己可以提供的知识服务,然后由用户下单进行单对单咨询辅导,是一款大学生版的在行。

小咖轻询我还是相对而言比较看好的一个产品,虽然运营有较大投入,但是目前交易流水不高。

小咖轻询和在行有一个在逻辑结构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在行的行家本身是有自媒体话语影响力的,并且将在行作为一种影响力变现的途径。但是我们很难去苛求一个大学生有自己的影响力。

绝大多数用户使用行家的路径是:关注了一个某行业的专家——>看专家的知识输出,认可对方的能力——>发现专家说可以在在行上面约他交流——>用户有需求时通过在行约见专家。

某种意义上,行家本身的自媒体就是在行APP的最好运营。

行家本身的影响力给用户的整个付费路径提供了完美的铺垫,但是对于小咖轻询而言,当用户突然来到这样一个平台,所看到的只有写在明面上的信息和过往咨询者的评价,决策成本相对很高。我认为这是小咖轻询现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要破局的关键点,就在于运营。

运营的关键就在于铺垫,铺垫铺到用户有需求时小咖轻询上的小咖是可信赖的选择。

下面简单的四个想法:

一些共性需求相对爆发的集中(比如美赛考前咨询),可以做针对性的运营;用户粘性本身不足,要有留存用户的方案,各种push还是需要有的;咨询破冰,我们学校的同学还是比较耿直,或者说“善良”,没有伪造咨询记录。(行业内内容盗版搬运是常规操作,大家感受一下,最近的百度头条互告求赔偿9000万大家了解下)不过,免费咨询或者朋友打call这个貌似可以有;小咖自宣传,想都当小咖了,最起码一个分享会是做过的,不过接受度目前是个大问题。

最后,祝愿上面两个项目能够成功呀,虽然成功了我也拿不到一毛钱。有特殊见解的朋友评论区讨论交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