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天麻之乡”的大方县,因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成为中药材的“天然药库”,享有“中药材之乡”美誉。随着生态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大方县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中药产业在全县掀起种植高潮。
鼎新乡丹参种植基地
种植中药材,走上致富路
历来,羊场镇土地石漠化严重,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差,地表土主要以黄壤、石灰土、紫色土为主,适宜于前胡、天麻、半夏、白芨、桔梗、金银花等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大方县济民林木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以羊场村坝子组为核心,在桶井、帽合、大湾、小坡等周边6个组种植3000余亩的中药材,产值最少在2400万元以上。如今,合作社负责人蒋正梅通过种植中药材富裕起来了,为了让贫困村民增收致富,蒋正梅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和种子给贫困户,以合作社带动农户自种、合作社以市场价包销的方式来培养一批学习型、创新型农民,摒弃大家等、靠、要的思想,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寻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致富路,真正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家住大方县六龙镇青林村的宋胜发,前几年就开始种植中药材,由于在试种阶段,所以没有大面积种植,只种植了10多亩的毛前胡,当时因为销售的时间晚了点,差一点亏本。去年宋胜发成立了大方县母鸡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在重庆考察学习以后,去年改种了86亩百花前胡,“百花前胡的效益比毛前胡好,长势也很喜人,今年的收入应该还行。”宋胜发说,百花前胡每亩能够产1800公斤左右,烘干后在700公斤左右,按照当前市场价格35元每公斤干药材计算,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资,能够获利80多万元。
百花前胡的种植,不仅能够让宋胜发走上富裕的道路,还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村民不仅能够通过流转土地获利,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前胡,每亩400——500元,种植和采收的时候我们也在基地务工,每天80元。”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高丽一边采收百花前胡一边笑着说。
同样,在星宿乡云峰村田坝组周在兴家中,也是满院都种植了中药材,也是因为种植药材让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据他介绍,因为在以前自家的耕牛被盗,为了寻找耕牛,他一边行医一边找牛,一个月以后,周在兴不仅找回了自己的牛还通过卖药挣到了300多块钱,从此以后周在兴就和中药材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种植中药材。2017年,他在退耕地里种了6亩中药材,有杜仲、半夏、当归、续断、草乌、仙鹤草、青藤香等,种植中药成了周在兴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中药材种植基地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种植水平
去年4月,农工党中央邀请中药产业知名专家到我县举办中药材种植技能培训班,给我县中药材种植给予了全面的分析,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现场讲解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全体参培人员把这次培训作为获取药业发展信息、提高生产技能和致富能力的重要机会,积极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认真加以领会,真正使自己在思想上有启发、技能上有提高、生产上有收获。
全县各乡镇也以“十万农民技能培训”为平台纷纷开展种植培训,邀请中药材种植能手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传授 种植技术,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题,引导群众摒弃传统种植观念,抢抓农业产业结构机遇,发展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助民增收产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确保药材种植成功,大方县鼎新乡坚持理论与实践、实际与应用相结合,举办专题培训班,印发《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让群众基本掌握了每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药理特性、深度(密度)、病虫防治等常识。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依托一力中药材公司,以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为指导,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将药材种植技术传授指点给农户,确保了种植的科学规范,不违农时。
村民正在采收百花前胡
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大方县已查明的中药材有1672种,且品种蕴藏丰富。每年端午节,大方都会举办中药材交易活动,而且一年比一年隆重,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买药人及游客,现场,人山人海,各种药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摆满长长的一条街。省内外部分中医药专家及学者也会慕名而来,在他们眼中,这里资源很丰富,很多药材是他们在其它地方见不到的,但确实是疗效很好的药材。
截止目前,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14.9万亩,包括天麻、前胡、冬荪、皂角、刺梨、魔芋、其他中药材等。覆盖贫困户4311户14466人。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面积2550亩,完成天麻、半夏种子种苗基地建设3200余亩,在羊场镇羊场村、六龙镇青林村等建立中药材种子资源圃60余亩,收集120余个品种,基地定位立足于贵州省大方县,面向全国提供天麻、半夏优质种子种苗及技术服务,满足其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
大方中药材种植产业正蓬勃发展,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县发展种植,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力量,为建设毕节示范区与全国同步小康添砖加瓦。
冬荪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