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恩施市白杨坪镇主动作为,创新思路,着力斩断穷根,探索出一条具有“白杨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箱78元,12至14个,平均6元一个。”8月17日傍晚,白杨坪镇董家店村10多位村民聚在一起,议论今年黄金梨卖出了好价钱。

村党支部书记刘友成的手机里存着很多数据。村民的腊肉、茶叶通过手机互联网卖到了大城市,村里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的黄金梨即将售尽。

“把我电话号码记一下,有‘生意’给我打电话,莫忘了。”村民彭本富追着刘友成不断叮嘱。

高于本地市场价,村民们愿意出售土特产;绿色生态的食材飘香,网络上订单不断。

“白杨坪集镇已入驻6家快递公司,信息时代进山了。”白杨坪镇党委书记谭若峰敏锐地发现,电商可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大展拳脚。

驱车行驶在通村公路上,不时与“村村通”客车相遇。谭若峰说,电商扶贫,“村村通”也是“主力军”,“村村通”带着商品走完“最后一公里”。

政府负责打造“信息高速路”,市场化运作,整合已有的物流企业,结合“村村通”,促使村民足不出户完成“绿叶子”和“红票子”的交换。

一脉和,周身遂。生产、收拣、交易、运输……村里人气足了,车轮子转起来了,农民获得现金收入哪需要外出打工。

这一切,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参与其中,“线上线下”双向购销带动贫困户参与购销环节或成为购销主体。

不只是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五大扶贫工程”捏指成拳,力拔穷根。

镇政府协调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运营良好的专业合作社放贷注资,再由专业合作社把注入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料,投放给有意愿且有条件的贫困户,贫困户对投放的生产资料加以管理形成产品,最后合作社按标准回收,支付贫困户相应酬劳。

白杨坪镇熊家岩村桥头坝组蔬菜基地一片繁忙,工人们搬出一筐筐茄子、辣椒送往厂房。合作社拥有350余亩基地,每亩菜地每年可降低种植成本260元左右,带动贫困村民40余户抱团闯市场,80名贫困户村民直接就业。

“种菜有讲究,种到地里就是钱了。”贫困户社员谭儒清感慨,合作社统一种苗、销售和技术指导,对他来说,市场风险不复存在。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群众”“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群众”两种产业发展模式散布村寨,20多家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力。

康家坝村牵头成立旺农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养殖“恩施黑猪”为主,合作社前期投资300万元,已发展社员100余户。

“我现在养猪年收入近万元,加入合作社,也就有盼头了。”康家坝村民李昌敏说,合作社兽药、技术、防疫以及高于市场价回收等政策让她信心十足。

这几天,“第一书记”袁媛驻在康家坝村参与合作社建设,她另一个身份是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职工。

因村派人,该镇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1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精准扶贫想办法、出实招。

麂子渡村,多名返乡创业人员筹集资金1000万元,成立天府麂子渡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打造菩萨洞、漂流、生态茶厂和露天生态浴场等景点,直接带动周边贫困户村民就业,顺势发展农家乐、住宿、茶叶、蔬果等产业。

“发展旅游,藏富于民。”谭若峰认为,乡村休闲旅游可以给村民带来直接收益,镇党委、政府鼓励麂子渡、鲁竹坝等有优势基础的村先行探索,逐步铺开。

精准扶贫,首先要盘清家底。今年,该镇对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5029户15532人,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织就扶贫信息网络。

在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过程中,该镇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你拉我一把,我向前爬一丈”的观念,搭上致富快车。

精准扶贫,要啃的都是“硬骨头”。全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精准扶贫“五个一”(每个贫困户要有一名领导结对帮扶、有一个具体的帮扶措施、至少参加一个合作社组织、有一个扶贫产业、有一个明白人)全面铺开。

“挂图作战,入脑入心,言行一致。”谭若峰说,一年打基础,2016至2019年每年完成3个村减贫摘帽任务,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