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在南京开幕,吸引全国5000多名创业型新农民和1000多家创新型新企业参加。
据悉,预计到2019年底,全国以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科技人员为代表的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将超过850万人,以“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为代表的在乡创业人员达3100万,将汇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磅礴之力。
但是,不少“乡创客”也反映,返乡下乡创业依然面临项目不好选、用地不好拿、资金不好筹、人才不好聘等瓶颈制约。如何完善“人地钱”支持政策?
在此次大会上,农视网记者采访到了新一代农村创新创业人员的代表,与我们分享经验。
01
提供岗位1000个,带动2万户参与种植
来自百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董建国向我们介绍,他们同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服务”的经营理念,自主研发生产红托竹荪、虫草、鸡枞菌、桑黄、羊肚菌、天麻等10余个珍稀品种。
在生产过程中,每年可消化20-25万亩秸秆、40-50万头畜禽类粪便、对整县旱厕改造工程后期粪便全部做到无害化发酵处理,可提供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直接带动2万户以上参与种植。
同时,为贫困户和农户量身定做了三种扶贫模式,通过务工模式、菇房承包模式以及入股分红模式,助农脱贫增收。
并通过生态循环产业,既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畜禽类粪便处理问题,又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对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解决农村就业难题,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作用。
02
小作坊到大企业,他靠的啥?
来自安徽紫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范子山,回乡创业22年,从最开始的小作坊,一步步做成了大企业,那么他这22年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
他从97年回乡之后,就用作坊生产的模式开始生产红薯淀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进展,但由于这种的作坊模式只能生产出粉丝和粉皮,以及简单的深加工,科技含量并不高,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就要向高科技发展。
于是他便和大家一起成立了安徽省唯一一家“淀粉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淀粉产业协会”。
此后,先后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制定了红薯淀粉及裹粉加工产业企业标准3项,获得省科技成果2项,阜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太和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专利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使他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带动当地农户脱贫增收。
03
增收最高翻10倍,他们如何卖柚子?
返乡创业者带来的不仅有新思维,还有新技术和新模式。
四年前,重庆柚美时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几个合伙人靠着打拼出来的500万在重庆市市级贫困村垫江县高峰镇红星村,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之路,从事垫江晚柚规模种植、深加工桑葚柚子酒、文旅采摘产业。
整村全面开启“老百姓土地入股、政府产业资金扶持、农业信贷资金助推”新模式,带动老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
他们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分工合作之路,举办采摘节,品牌推广。与300余农户签订‘三年订单协议’,将鲜柚从每个2元提升到10-20元,农户增收翻倍,企业实现上千万的销售业绩。
目前,这里已建成‘田园综合体’千亩宜机化示范区,将打造酒庄田园,拓展观光采摘,促进晚柚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柚美时光实现年销晚柚2万吨、果酒1万吨、接纳休闲体验15万人次,企业营业额突破6亿元的阶段性目标。
为带领农民增收,社会资本应主要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间的种养环节要尽量留给农民,并以订单、品牌和资本为“黏合剂”,带动广大农户进入产业链,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成为联农带农的“自家人”。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要加大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力度,给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发展机会,带领他们见世面闯市场,不断提升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