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做法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_讲解优秀志愿服务

社志会.

开展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状况的调查研究、完成报告、教育培训;培育示范服务项目,面向全省推广普及;举办社工与志愿者研讨会;为社工机构、志愿组织的专业服务提供咨询指导、为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提供科学评估。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破解“五个难题”

谭 建 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以来,各地区进行探索和创新,取得较多的经验,也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近年来,我们深入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一百多个县区,四百多个乡村社区进行调查辅导,总结了不少典型做法,也发现遇到的“五个难题”。为此,专家组与基层干部、志愿者骨干、热心群众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现在,将“五个难题”及其破解的方式整理提炼,供大家交流分享。

01 破解理论传播“车轱辘”难题

.推进宣讲志愿者的“三军合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线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因此,宣讲宣传,广泛传播科学理论、主流价值、政策制度等,就是志愿者的重要任务。然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存在理论传播“车轱辘”的问题,即有些宣讲、宣传活动仅仅是重复、循环传述各种理论观点,缺乏发挥与活力。主要原因是一些宣讲志愿者对科学理论“理解不深、思考不多、转化不足”。有些专家教授进入社区农村的宣讲几乎是“照本宣科”,很少联系实际情况,很少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志愿者典型的宣讲则是“经验主义”,只能谈个人做法,缺乏提炼和启迪。为此,基层干部群众认为这些“车轱辘”式的宣讲宣传没有启发性,缺乏感染力。

我们认为,破解理论传播“车轱辘”难题,最重要是鼓励推进宣讲宣传的“三军合力”。因为,各地都有三种宣讲宣传的队伍,即专家教授宣讲队伍、基层干部宣讲队伍、群众能人宣讲队伍等。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促进不同类型宣讲队伍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借鉴,提高党的理论宣讲宣传的深刻性、生动性、有效性。

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做法_讲解优秀志愿服务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

图一:红领之家党员志愿者陈军浩开展新时代理论宣讲。

浙江省宁波市优秀志愿者、红领之家党员志愿服务队发起人陈军浩,主动积极参与党的科学理论宣讲服务。他作为一名经历改革开放过程,见证新时代发展的党员,在一路打拼谋生的过程中领会党的宗旨和理念,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因此,最初他就是以亲身的体会、切身的感受,面向城乡群众宣传普及党的科学理论、创新理论。后来,他主动结识专家教授,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增强宣讲宣传的启迪性。正是因为陈军浩的热情服务和虚心好学,不论是党建专家还是志愿服务教授,不论是浙江教授还是外省专家,都非常乐于与他交流沟通。这样,陈军浩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拓展宣讲内容,越来越有效果,越来越受欢迎。与此同时,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宁波的专家教授通过与陈军浩的交流合作,也更多了解基层党建、城乡文明、群众素质的情况,让宣讲宣传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活泼。

因此,我们提出理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骨干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宣传中“三军合力”,汇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力量,让面向乡村社区群众的思想传播更有魅力、更有实效。

02 破解阵地建设“镜中花”难题

.打造“群众最愿意来”的中心

我们在一些地方调查的时候,听到有些干部群众建议“不要把实践阵地建成镜中花”。具体了解缘由,他们反映有些实践中心(所、站),投资大、设计多,但是内容“高大上”、氛围“高高在上”,无法吸引群众,更难以影响群众。确实,我们曾经在一个县区考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本来位置非常好,就处于县城电影院的旁边,每天都有群众看电影经过、搞活动经过。但是,实践中心的同志提出的困惑是,“为什么这些群众不进来中心看一看、坐一坐?”。我进入实践中心浏览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了。这个阵地基本上是“红彤彤一片”,从环境布置到展示内容都比较单一。陈列出上级要求展示的内容,本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介绍等等。我在具体了解,一位陪同我考察的志愿者介绍,有群众在外面看一眼就说“这是开会的地方,我们不要去了。”所以,这些简单化、机械化设计和布置的实践阵地,就不能真正实现凝聚群众和以文化人的目的。

我们认为,实践阵地要实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目的,就要想方设法、发挥创意,让理论知识与生活趣味相结合,让组织活动与群众休闲相结合,让红色氛围与温馨环境相结合等。这样,广大干部群众就能够感受实践阵地的活力与魅力,就乐意主动进来“看一看、坐一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思想魅力、获得心灵启迪。

讲解优秀志愿服务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做法

图二:长安镇打造“群众最愿意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建设期间,工作人员到附近的实践中心(所、站)考察学习,吸取了很多好的经验,但是也发现大多数实践阵地共同存在的问题是“要群众来”,而不是“群众想来”。为此,长安镇就创新思维、突破局限,建设“红长安+绿客厅”,从而打造“群众最愿意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是采取“上下相映、内外相映、知行相映”的“三个相映”特色。

第一、上下相映。即在上墙内容中,上半部分比较显眼、引人注目的地方体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内容;下半部分是绿色生态和生活休闲相结合的内容。如将茅洲河治理后的碧水、红花、绿叶、青草;以及长安绿道的健步美景等微缩景观,作为愉悦观赏和休息的内容,吸引群众前来休闲和交流。

第二、内外相映。即在大厅和每个功能室,都将内核关键之处体现文明风尚、道德示范能激励人、陶冶人的内容;但是在外延部分体现群众生活活动、交往沟通的便利,吸引群众在此驻足流连。

第三、知行相映。即按照上级要求将文明实践制度、组织上墙的同时,也折射许多志愿者和热心人士参与活动、参与动手,共同建设“美丽中心”“快乐中心”的元素。如茅洲河美景和长安绿岛景观就是志愿者共同用环保材料做出来的,还有红叶树、民俗工艺等等也是志愿者共同制作出来的。这样,不仅参加制作的志愿者有自豪感,前来观赏和休闲的群众也受到感染,乐于参与。

我们认为,这种“群众最愿意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破解了阵地建设“镜中花”的难题,把科学理论影响力与群众生活丰富性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03 破解组织发展“武大郎”难题

.建设“人才荟萃”的志愿团体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因此,很多县区及镇街、村居都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包括总队、分队、小队等等。然而,调查中发现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迅速建立起来的大量志愿者队伍,包括各部门组建的队伍,以及村居组建的队伍,大多数是“任务式、应付式”的,接到通知就开展一些宣讲宣传或者关爱慰问服务,平时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另一种是镇街、村居群众组建的志愿者队伍,比较活跃,但是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停留在零零星星、简单重复的服务。他们共同的问题是缺乏人才、缺乏骨干,难以提升志愿者队伍的水平。很多基层干部对我们说,“这里不缺志愿者,缺志愿者人才,服务水平都比较低。”

破解组织建设“武大郎”难题,最重要就是发掘人才和激励人才,从而“激活一池春水”,让志愿组织焕发生机活力。

讲解优秀志愿服务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做法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

图三:北京市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汇聚人才。

北京市海淀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一方面鼓励社区、农村组建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另一方面发掘和吸引创新人才作为志愿服务工作者。如聘任黄悌等富有志愿服务热情、具有创新创意才能的人作为文明实践工作人员,策划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培训文明实践志愿者。这些活跃的人才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园区等,与居民志愿者、村民志愿者、员工志愿者、科创志愿者等交流沟通,激发这些人的热情和创意,就培育种类多样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发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例如,我们到四季青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调查的时候,他们介绍“我们这里的很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名称、项目特点,都是黄悌老师等人帮助策划出来的。”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活力。此外,海淀区文明实践开展的“志愿服务暖客厅”非常有影响力,吸引各地区的人才,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和海淀区村居志愿者交流沟通、碰撞思维,对于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不仅仅要招募志愿者,而且要吸引志愿服务人才,作为组织的核心力量,带动群众性、大众化志愿力量的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04 破解项目服务“摆龙门”难题

.培育“做实做细”的长效项目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要通过多样化、丰富性的项目,吸引群众参与,也真正惠及群众。然而,调查发现有一些地方的项目服务存在“摆龙门”的状况,即列出的服务项目非常多,但都是照搬照套上面的要求,或者是很多一般性的活动,缺乏服务内涵与服务实效。

改变“摆龙门”的状态,最关键是文明实践志愿者贴近群众需求,开发服务项目,在关爱助人中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增进群众对党组织的感情,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做法_讲解优秀志愿服务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

图四:贵州省龙里县镇村“种管收”助农志愿服务项目。

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龙里县在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时候,就鼓励各个镇村既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宣讲宣传、文明推广的项目,也开发地区特色、群众认同的项目。如龙里县洗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展示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既有理论宣讲、科技普及等“8+N”的必选项目;也列出县镇干部群众自发创造的13类项目,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实效。我们对于其中的两个项目印象深刻。一个是“种管收”志愿服务队的项目。主要是结合乡村振兴的要求,切合农村群众种养殖发展中的需求,开展的精准志愿服务。因为,很多农村群众,尤其是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种植、养殖生产最担心的就是“不懂种养技术”“不懂市场销售”。县镇的党员志愿者与科技志愿者、农技志愿者合作组成“种管收”志愿服务队,深入山区、深入乡村,针对每一个寨子、每一户农民的情况,帮助选择种养生产品种,并且联系农业科技辅导,联系田间管理辅导,在收成季节则通过网络、电商等联系销售渠道等等,让农民“放心种、放心卖”,获得收入与实惠。另一个是“薪满艺足”志愿服务项目。这是帮助一些外出务工的山区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针对城市、企业需要的工作,组建结对帮扶的志愿者队伍,从技术技能到语言习俗等,都为农村群众提供辅导和支持。这样,农村群众就不怕“进城”、不怕“进厂”,较快获得好的岗位,较快获得生活收入。

这些,都是文明实践志愿者根据本地特点和群众需求开发出来的项目,非常有实效、非常受欢迎。可见,志愿服务项目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做的”;不能仅仅展示在实践阵地上“摆龙门”,而是深入群众之中发挥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05 破解资源配置“胡椒面”难题

.搭建“广泛多样”的社会网络

目前,全民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是停留在试点阶段,不是仅仅选择试点县区,而是全国各个县区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都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这时候,不论是资金、人才等资源都比较缺乏。基层反映“撒胡椒面”的难题,就是每个站点、每支队伍都获得一点点资源,不足以支撑开展长效深入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破解“胡椒面”的难题,一方面要聚集社会资源,做好示范项目和特色项目,让更多的镇村便于学习和复制;另一方面要鼓励搭建“广泛多样”的资源网络,即以财政支持作为“种子资金”,吸引企业资助、基金会资助和爱心捐助等更多的资源投入。

讲解优秀志愿服务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做法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

图五:广东省博罗县文明实践基金会支持多样化志愿服务。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率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充分发挥“蓄水池”与“活源泉”的作用。“蓄水池”就是把分散、零散的资金资源汇聚起来,“好钢用在刀刃上”。“活源泉”就是发掘和培育镇村的优秀项目,并且支持这些项目的复制推广。其中,“1+1+3”的扶持和推广方式就具有成效。即实践基金资助县里10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每支队伍结对一个镇的实践所,帮助策划和推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结对这个镇三个村的实践站,帮助吸引群众参加志愿服务,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落地。博仁志愿服务队与镇村实践所、站的合作,将理论传播、文化推广、邻里关爱、家风家训的志愿服务活跃起来,深受群众欢迎。博艾志愿服务队与镇村实践所、站的合作,将中医健康、艾灸调理带给农村群众,并且宣讲乡村党和国家的“健康中国”战略,让群众更多了解国家发展,更多认同国家政策等等。与此同时,这些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又发挥影响力,吸引周边的企业、店铺关注和支持项目,以资金、实物、场地等作为资助,为繁荣志愿服务活动做出贡献。我们到新疆、内蒙古、贵州、云南等地调查的时候也发现,有特殊、有活力的县区,都是善于将“一点点”的财政资金资源作为“种子资金”,鼓励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做好项目、做出品牌、做大影响力,从而吸引企业、商铺、爱心人士的资助支持,就让文明实践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吸引和激励群众。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中遇到的“五个难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灵活的方法予以破解。我们结合在各地区调查和辅导中收集的情况、掌握的资料、总结的经验,提出一些思路、提出一些路径,提供广大文明实践工作者、文明实践志愿者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微信号13672452904。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