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月整种、播种;5月—6月调查、管理;7月炎炎烈日下做杂交、自交系;8月—9月考评选种;10月收获测产考种;11月初奔赴海南南繁基地播种;次年元旦、春节加代组配;3月中旬准备南繁收获……寒来暑往,他们在田间辛苦劳作,与时间赛跑,留下一个个最美的背影。“我们希望能用辛勤的汗水换来成千上万份的引进创新种质,为我们国家培育更多的优良品种”——这是我区玉米育种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梦想。
5年时间,宁夏玉米育种创新团队瞄准宁夏光热资源丰富和养殖产业发展优势育成的新品种共13个,其中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我区自主培育国审玉米品种零的突破;
宁夏玉米育种创新团队培育的13个审定品种全部实现了转化,部分新品种在区域试验阶段就被种子企业看中。目前他们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种已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50余万亩。
科研人员在海南南繁基地玉米育种试验田里工作。
" oldsrc="W020220508293720241225.jpg" />
科研人员在海南南繁基地玉米育种试验田里工作。
“玉米是宁夏第一大粮食作物,我们能育出几个适合本地的好品种就满足了”
“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和‘要害’。玉米种子是国内外种业竞争最大的领域之一。”这是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自治区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首席专家、自治区玉米育种创新团队带头人王永宏经常说的一句话。
在宁夏,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经济、饲料等多元用途作物,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区种植面积达450万亩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对宁夏粮食贡献率达61.8%,在宁夏种、养、加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宁夏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王永宏告诉记者,由于玉米是杂交种,后代具有杂种优势,但如果将玉米杂交种种植收获后留种,第二代的杂种优势会显著减弱,因此玉米不能自留种,要年年购置新种,由此,玉米制种也成为国内外种业“必争之地”。
多年来,宁夏种植的玉米品种一直以引进为主。近年来宁夏养殖业发展较快,对青贮饲料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从外面引进的青贮玉米品种,不仅普遍存在植株高大、穗位高、生育期偏晚的特点,而且在生产中倒伏风险大,青贮品质差。
“看着高大上,但作为青贮来说,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过低。”王永宏说,“区域光热资源不同,单纯依靠引种解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宁夏的玉米生产还要依靠我们自己的育种团队。”
王永宏回忆,宁夏玉米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利用引进杂交种分离二环系选育自交系杂交组配,相继选育出了宁单1号、宁单2号、宁单3号、宁单4号等杂交新品种,较当时农民种植的“当家品种”——“白马牙”“金皇后”“农大七号”等,普遍增产10%至24.6%,由此也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夏农民种植玉米的主栽品种。
王永宏向记者感慨地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玉米在宁夏粮食生产中还是名副其实的“小杂粮”,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玉米主要采用单种模式,玉米新品种选育以平展、高秆、大穗型品种为主,以中单2号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夏引黄灌区研究和推广麦套玉米“吨粮田”模式,耐密、耐肥、抗倒、紧凑型玉米品种较平展型玉米品种增产潜力凸显,“小麦+玉米”亩产量可实现1000公斤,“吨粮田”模式推动了引黄灌区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玉米种植模式由单种改为麦玉套种,随着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个阶段宁夏玉米育种目标以选育抗性强、丰产性好,适宜小麦、玉米套种‘吨粮田’模式的紧凑型杂交品种,并开展了株型育种。”王永宏说,通过北育南繁,先后选育出了宁36、宁51、宁56等多份优良自交系,并积极引进国外优良育种材料,利用自育自交系宁51与B68杂交选育出了紧凑、中秆、大穗型、耐瘠薄、抗性强、淀粉含量高的宁单7号玉米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2005年以来,随着养殖业和加工业对玉米需求的大增,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宁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理论与超高产潜力探索研究不断深入,玉米由套种再次改为单种,耕作制度再次进行了重大调整,从产量低而不稳到超高产栽培再到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宁夏玉米育种目标调整为选育专用(青贮、机收粒)、耐密、高产、抗倒、中早熟、脱水快的杂交品种为主,宁夏玉米育种呈现多元化趋势。
“育种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考验人的体力、耐力和判断力。一般创新选育5到6代以上,才能选出一个稳定的自交系。”王永宏说,以前选一个品种需要6年以上,现在通过南繁北育,分别在宁夏和海南进行培育,选种时间能缩短一半。
4月25日,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永宁望洪种质创新与育种基地,科研人员正指挥农民播种,地头整齐地摆放着数千份材料袋。
“这块试验田,我们计划种植玉米品种81个、杂交组合587个、引进种质56份、育种材料1397份。”指着眼前的试验田,王永宏向记者介绍,宁夏玉米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引进和创制自育自交系材料,先后引进2000余份国内外育种材料,目前已拥有玉米种质资源4356份,配制杂交组合6万余份,育成了28个玉米新品种。“十三五”以来,又先后引进美国、墨西哥、阿根廷等种质资源1532份,在适应性鉴定、抗逆性鉴选等一系列创新选育中,创制不同类型玉米新材料1754份,选育高配合力自交系135份,其中骨干自交系9份。
科研人员展示自主培育的全株青贮玉米新品种银玉238。
" oldsrc="W020220508293720324937.jpg" />
科研人员展示自主培育的全株青贮玉米新品种银玉238。
“北育南繁,我们做与时间赛跑的育种‘候鸟’”
“研究种子没有一劳永逸的,永远是要推出新品种,才能保证适应性和生产中的优质高产。”王永宏说,玉米和其他常规作物不同,常规作物选育出优良品系即品种,保留品系可作为下年种子种植,而玉米是杂交种,需要选育自交系,然后做杂交组合,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并不能直接作为种子,还需要找到其父母本再杂交制种,才能保证下年试验或生产用种。所以常规作物是“北育南繁”,而对玉米来讲“北育南繁的同时,需要增加杂交制种环节”,任务相对重得多。
位于海南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被称为我国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保障农业生产用种的“调节库”和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1978年11月,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玉米育种科研人员开始在海南进行玉米繁种加代工作,自此正式开启了宁夏科研人员的海南南繁育种工作。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作物,玉米育种要先选育纯合高配合力的自交系,优异自交系选育是玉米育种的根本,再根据性状表现和产业需求将自交系进行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掌握材料的生长发育特性基础上,在玉米开花期观察玉米雌穗、雄穗的发育情况,保证在雄穗花粉活力较高时,人工进行玉米授粉。
“由于玉米花粉的存活时间有限,有较高的光照和温度才能保证花粉活力和散粉量,因此上午10点至中午是玉米授粉的最佳时期。”王永宏说,为了能多做几个杂交组合和自交材料,科研人员往往早上9点左右就钻进玉米材料地里,午饭都顾不上吃,常常干到下午一两点,把当天的杂交、自交工作完成才会从地里出来,下午3点以后又得下地,开展雌雄穗套袋工作,由于材料类型多样,一干就是30多天。宁夏做杂交的时间正值每年7月酷暑,置身试验田中,如同在蒸笼里,科研人员即使全副武装,依然挡不住蚊虫叮咬,玉米叶也会在他们的手腕、脖颈处划出一道道红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王永宏带领的团队先后创制了NW/H537、NW09816、NWB20622等7个高配合力自交系,育成了系列高产优质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新品种。在王永宏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北边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金色的玉米棒子,每一株都贴着品种名称的标签,王永宏告诉记者,这都是他们玉米育种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品种。
“这是我区第一个自主培育的国审玉米品种,实现了宁夏自主培育国审玉米品种‘零’的突破。”拿着其中的一个玉米棒子,王永宏向记者介绍,省审的自主培育品种只能在区内种植,拥有国字号“身份证”的品种则可在全国同一生态类型地区直接种植,“目前我们共培育出2个国审玉米品种,银玉439和中夏玉6号,在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种植面积超50万亩。”
在平罗县头闸镇东通平村、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乡、西吉县什字乡深沟村等地种植示范,9月上中旬青贮加工时节,自主培育的青贮玉米新品种银玉238、银玉6118多点表现出穗大粒多灌浆好、全株保绿性好,当大家在田间观摩时眼前一亮,不禁赞叹:“这才是牛喜欢吃的!”
“除了普通籽粒玉米、青贮玉米,我们团队还针对区域光热资源优势和主食化消费需求,开展了蔬果玉米新品种选育,选育出中夏糯68、宁单37号、宁单47、宁甜糯1号等一批特色优质蔬果玉米新品种,满足了宁夏玉米结构调整和蔬果玉米产业发展需求。”王永宏说,其中,自主培育的爆裂玉米新品种银爆888蝶形花、乳黄色,爆花率达到98%以上;五彩糯玉米品种中夏糯68口感黏甜馨香,曾在全国玉米口感评比中排名第三。
春天播种,夏天授粉,秋天选种,冬天南繁加快育种进度,选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组合、授粉、杂交……对不懂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每年重复上千万次授粉的动作很枯燥,但对于往返海南10余载的宁夏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文杰来说,“我们每多做一个杂交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
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现场。本报记者张瑛摄
" oldsrc="W020220508293720387682.jpg" />
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现场。记者张瑛摄
将科研成果种在大地上
每一位“育种人”都有一个梦想,育出的玉米新品种,能在全国推广,帮助农民增收。
“种子是农民种到地里的,来不得半点虚。我们研究种子就是要让老百姓用起来放心、舒心。支撑产业发展,不能让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发霉。”在王永宏眼中,只有被群众接受、认可的科研成果才是好成果。
几年来,王永宏带领团队围绕国家政策和农民需求,通过与国家级专家团队、自治区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东西部合作、科企合作、院地合作,建立了“国家和宁夏玉米体系技术体系专家+综合试验站+农技推广部门+宁夏玉米产业专家团队+新型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与示范推广模式,提升了研发水平,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过去的5年,自治区玉米育种创新团队瞄准宁夏光热资源丰富和养殖产业发展两大优势,开展玉米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育成的新品种共13个,其中培育的新品种银玉439、中夏玉6号,通过了国家审定,实现了我区自主培育国审玉米品种零的突破。”王永宏说,全株青贮玉米有新品种“银玉238”和“银玉6118”,密植高产型的品种有“银玉439”“中夏玉6号”,早熟耐旱宜机收的品种有“宁单51号”……
“如今,我们团队13个审定品种全部实现了转化,转让总金额近600万元,部分新品种区域还在试验阶段就被种子企业看中。”王永宏说,目前他们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种已在全国推广种植,种植面积50余万亩。
宁夏润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国民告诉记者,自2018年以来,公司销售的玉米种子都是宁夏自主培育的品种,今年在区内外推广玉米80万余亩,其中转化的宁夏农科院的中熟青贮品种银玉238推广面积14万亩,企业自育品种近70万亩。
“过去收获季节,全家齐上阵,钻在玉米地里掰棒子,1亩地没有两天掰不完。自从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合作,种植了他们自主培育的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品种银玉439,如今我们收的不是玉米棒子,而是玉米粒。”青铜峡市金土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史兴安说,秋收时劳动力短缺,雇工价格上涨,玉米棒的运输、脱粒和晾晒更是耗时费工。自从种了银玉439,不但省时省力,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减少了籽粒易破碎、易霉变、“鼠嗑鸟啄”的损耗。
他算了一笔账,人工收割,1亩地每人工资180元,脱粒加工费30元,秸秆粉碎还田30元,成本共240元;机械籽粒直收,1亩地20分钟便可收割完,作业费仅70元,如此1亩地可节约成本170元:“我今年种了800亩玉米,仅此一项便可节省成本10几万元,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地力,可节约肥料20%。”
一粒好种子,一个好年景。史兴安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合作已有3年,一直在种植该院自主培育的银玉439、宁单51号等新品种。
今年,金土地合作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了200亩,用的仍是银玉439等品种,史兴安告诉记者,这个品种的特点为植株长势紧凑,耐密性好、抗倒伏,且株高中等,不遮阴:“由此可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王永宏说,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如今育种已从最初追求高产转为追求优质、多抗、广适。随着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对优质特色专用玉米品种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为了让宁夏玉米品种谱系更全面、种源更加自主可控,育良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贺兰县农民正在播种我区自主培育的玉米新品种。
本报记者张瑛摄
" oldsrc="W020220508293720444589.jpg" />
贺兰县农民正在播种我区自主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记者张瑛摄
宁夏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试验田。(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对象提供)
" oldsrc="W020220508293720505167.jpg" />
宁夏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试验田。(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