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田园风
“青蛋浑身都是宝,金蛋吃了身体好!”“青果果,金蛋蛋,挂在树上一串串……”这两句顺口溜里面的“青蛋”“金蛋”指的是新洲区李集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的以“瓜蒌种植”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究竟什么是瓜蒌?它是如何成为“致富果”的?跟随记者一起去新洲区李集街的瓜蒌基地一探究竟。
在武汉宝欣禾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瓜蒌大棚里,一个个形似葫芦,表皮金黄的瓜挂满藤蔓,这种吊着长的瓜就是瓜蒌,当地人更加习惯叫它“吊瓜”。
瓜蒌,别名蒌瓜、野葫芦,为葫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是种植和利用瓜蒌最早的国家之一,但直到本世纪初瓜蒌的食用药用价值才被深入挖掘,逐步形成了瓜蒌产业。
小小的瓜蒌全身是宝,瓜蒌的表皮、根茎可以作为药材入药,有清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瓜蒌的籽则可以加工成特色休闲小吃——瓜子。
一般来说,瓜蒌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瓜蒌皮和瓜蒌籽,表皮光滑、橙黄,瓜籽颗粒饱满、大小匀称的瓜蒌品质较好。
目前正值瓜蒌的收获期,每天有70多名村民来到基地采收瓜蒌。瓜蒌采收后将被送往加工车间,工人们首先将皮和籽分开,瓜蒌皮进入烘干房烘干制成药材,瓜蒌籽需清洗两次,晒干后被送往配料间进一步炒制,制成奶香、焦糖、原味等各种口味的瓜子。
合作社副总经理高炼博告诉记者,炒制瓜子看似简单,却对炒制的温度、湿度以及时间有着严格要求,温度过高,瓜子容易炒焦,温度过低,瓜子的香味和油脂不能完全激发出来。为了保证瓜子的品质,每天少量多次对瓜蒌籽进行加工,每次炒制15到20分钟,一天下来预计可加工2000斤瓜蒌。这些瓜蒌制品一部分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另一部分则被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收购。
2019年,在广东开工厂的高宝玉前往安徽学习时第一次见到瓜蒌,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高宝玉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吊瓜”居然有着如此高的经济价值,于是他回到家乡——新洲区李集街黄畈村流转了50亩土地试种,结果当年种下的瓜蒌当年便成功挂果,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2019年,高宝玉牵头成立了武汉宝欣禾壮专业种植合作社,由16户农户进行瓜蒌种植,合作社统一进行收购加工,形成一条从种苗研发、种植到加工的瓜蒌全产业链。瓜蒌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扩充到一千多亩,每亩产值达7000元。
如今,高宝玉还将他的瓜蒌产业辐射到新洲潘塘、涨渡湖、仓埠、汪集等地,每年可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三百多人次,每年实际支付土地流转资金七十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多种经营,不但做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瓜蒌也成了真正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