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沿塔里木盆地的新疆南疆各地州已形成规模化的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带,南疆“菜园子”的产业“链条”也不断向两端延伸。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南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出了贡献。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南疆绿洲农区,气候干旱少雨,土壤沙化、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其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却占全疆近八成,成为全疆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今日新疆》记者沿着南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脉络,从中一窥南疆“菜园子”的产业振兴之路。

工人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镇玉斯屯克阿热勒村建设温室大棚。(摄影:包良廷)

从“老三样”到吃什么有什么

新疆设施蔬菜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新疆,由于冬季漫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了秋冬时节,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就是俗称“老三样”的白菜、土豆和萝卜。后来,虽能从国内其他省市调运新鲜蔬菜,但价格普遍偏高且供应短缺。

“那时候,冬天要是谁家能吃个拍黄瓜,那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王浩回忆说。

1988年开始,农业部开启“菜篮子”工程建设,其中在蔬菜生产方面大力实施的“设施化、多产化和规模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新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1993年,新疆引进山东寿光首创的“冬暖式大棚”及“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在东疆地区建设了首批日光温室,用于开展冬春季蔬菜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哈密市、吐鲁番市(现吐鲁番市高昌区)和乌鲁木齐市等城市周边,开始发展建设了一批日光温室,全区设施农业规模逐渐达到10万余亩,百姓冬季餐桌上以“老三样”为主的蔬菜饮食结构得以改善。

最早在哈密讨论建设大棚时,一位乡长不相信在冬天仅靠光热就能生产出蔬菜来。那时的他或许不会料到,如今新疆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之蓬勃、成果之喜人。

截至2021年,在全疆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中,蔬菜种植面积占比84%,亩均效益高达5000元以上。过去蔬菜吃得少、种得更少的南疆百姓,现在设施蔬菜大棚里生产的新鲜蔬菜,不仅基本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还跨越天山南北,端上了全疆千家万户的餐桌。

干旱少雨的南疆,由于天山对入侵寒流的阻挡,受冷空气的直接影响小,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平均气温较高,且光照时间较长,具备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先天优势。根据自然条件的选择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新疆设施蔬菜发展重心逐步向南疆转移。

自2006年起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南疆设施蔬菜生产布局逐步优化,总体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日光温室和拱棚为主体发展设施蔬菜种植。

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墨玉县,虽然气候干热,时有风沙浮尘袭扰,但昆仑山雪融水汇流形成的喀拉喀什河滋养着这片土地。在加汗巴格乡欧吐拉恰瓦格村随处可见绿树掩映、草木葱茏,家家户户架上墙头的葡萄枝蔓蜿蜒,特别是村民依托自家小院和房前屋后的空地搭建的小拱棚里,你家种辣椒、茄子,我家种西红柿、黄瓜,他家还有韭菜、西甜瓜……

“现在一年四季基本上吃什么有什么。”墨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麦麦提·艾力告诉《今日新疆》记者,从4月开始,村民们便吃上了自家院里的绿叶菜、辣椒和西红柿等蔬菜;到了8月,村民们再种上胡萝卜、白菜等冬菜;到了冬季,除了自家储藏的冬菜,还可以吃到温室大棚里生产的新鲜蔬菜。

2019年开始,加汗巴格乡通过整合资源,建成250座现代化日光温室并投入使用。202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驻该乡阿依玛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引进特色水果种植企业首次试种百香果获得成功。

“今年,我们种了20个棚做技术验证及推广,验证通过后,我们明年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金贵’的百香果成为南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水果。”阿克苏恒青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该村投资的百香果项目负责人黄达说。

“和田地区重点发展大小型拱棚,兼顾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设施蔬菜已成为和田调整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和田地区农业农村局干部古丽巴哈尔·麦提努尔说。

把戈壁荒滩变成“金银滩”

莎车戈壁产业园。(摄影:吕伟)

地处中国版图最西端,位于天山南麓与昆仑山接合部的“中国西极”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是送走神州大地最晚一缕阳光的地方。这里年平均日照时长达2797.2小时,但年均降水量仅163毫米,全县总面积的99.8%为山地、戈壁、荒滩,人均耕地不足0.5亩,曾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

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玛依喀克,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晒得冒油的戈壁滩”。15年前,这里也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片戈壁荒滩。

在新疆,“有水成绿洲,无水是沙漠”,只要有水,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也能成为资源丰富的宝地。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乌恰县委领导班子意识到,玛依喀克附近有两条河流,这里的地势平坦、土质碱性较小,可以孕育出一片新的绿洲。当时,讲述老一辈人在新疆屯垦戍边、将沙漠变成绿洲的电视剧《戈壁母亲》正在热播,当地受到启发后提出:发展戈壁产业,向戈壁要产业、要发展、要效益。

2006年以后的数年时间里,乌恰县组织军警民和机关干部及受益乡部分农牧民共4万余人次,分批赴玛依喀克参加农业劳动,在戈壁荒滩上种植建设了8万余亩草料基地和防风林,并就地取材,用石头建起了589座节能型日光温室。结合“定居兴牧”工程,从边远、偏僻、交通不便的7个乡迁出592户2249名牧民,跳下马背进入大棚,走上了现代设施农业种植的致富新路。

“以前,乌恰县的蔬菜基本要靠离这里约100公里的喀什调进,价格贵、品种少,暑季还容易变质。而现在,这里种植的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菜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还销售到了周边县市。”乌恰县康苏镇党委副书记陈利平说,这里的牧民户均一套安居房、一片草地、一座大棚、一座暖圈、一座沼气池、一片林地和一个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技术员在莎车戈壁产业园蔬菜大棚给种植户传授西红柿种植管理技术。(摄影:阿扎提·玉素甫江)

如今,新疆戈壁产业“2.0版”在喀什地区莎车县得到了长足发展。2020年,莎车县基于“发展设施农业不占用现有耕地”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在县城南郊机场附近交通便利的戈壁滩上规划建设了2万亩现代化戈壁产业园。

“耕地不占,荒滩变现。国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也是高质量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既缓解了‘与粮争地’的矛盾,也成为吸纳城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莎车县委书记范宝军说。

置身于莎车戈壁产业园,炙热的日光下,青灰色的戈壁沙石地一望无垠,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座座温室大棚内郁郁葱葱的菜苗。

莎车戈壁产业园负责人魏新亚介绍:“园区集种植、养殖、特色林果、加工、销售、仓储、旅游、科研等为一体,我们把全县准备零散建设的设施蔬菜和养殖业汇聚在这里,不仅节约了土地,也便于绿色循环发展、开展技术指导以及与市场的对接。今年有100座棚种的菜还没有上市就已经被提前订购了。”

目前,莎车县设施农业已由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发展,由留茬种植向早春、晚秋、晚冬茬种植转变,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莎车县目前有日光温室1.1万座,大小拱棚15万个,设施蔬菜已成为该县蔬菜生产的主要方式。

如今,戈壁滩上的设施蔬菜产业,已在南疆多个地区广袤的戈壁上“点石成金”,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延伸,由小农种植的传统生产为主,向储藏、加工、分级、包装、销售、配送等中后端产业延伸,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方向迈进。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部分地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建棚、电路、贷款、运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全力助推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阿克苏地区为例,按照每座温室6万元的补贴标准,充分利用戈壁荒滩空间和光热资源,通过引进企业发展抗逆栽培,闯出了一条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亩均纯收入可达3万元,效益好的能达到5万元左右。

王浩介绍,新疆戈壁面积广大,很大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戈壁,有一定水源且与农田和居住区相邻,具备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的条件。

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戈壁设施农业实现了在自然条件不具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借助品种改良、节水引水、光热控制、调配基质等现代科学技术,在“非耕地”上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保障了新疆耕地主粮化生产和粮食安全。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依干其乡良种尤喀克乔格塔勒村村民在温室大棚培育蔬菜苗。(摄影:杨硕)

科技支撑托起产业“升级版”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新疆蔬菜、瓜果产量却在迅猛增长。

这是怎么做到的?这与高效节水灌溉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

近几年,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作为较常见的先进技术在南疆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改善设施土壤养分,减少病虫草害,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与品质、节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设施蔬菜在农业领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特别是在新疆戈壁荒漠等非耕地区域实现大面积现代化生产,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技术员在喀什地区疏勒县“蔬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日光温室大棚里扫描二维码,对大棚湿度和温度进行远程管理。(摄影:约提克尔·尼加提)

“在设施类型上,新疆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为主。其中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可在最低温度-28℃的地区不加温进行果菜越冬栽培。”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史慧锋介绍,从土结构、石头大棚到智能化玻璃温室,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新疆设施蔬菜产业正向更大规模、更新科技、更高效益、更加绿色的现代化设施农业迈进。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吸引更多市场化主体进入。在南疆地区广袤的戈壁荒滩修建设施农业,土地成本低,还能实现连片开发利用,吸引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到新疆投资设施蔬菜产业。

如今,依靠科技在新疆的茫茫戈壁种植蔬菜已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喀什地区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占地面积4000亩的设施农业基地已建成1665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800座拱棚和5500亩特色林果基地,还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智能育苗中心、有机生物液体菌肥厂、果蔬加工园区等,引进物联网控制等先进技术,“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完善。

在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组装式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示范棚内,管道、倒挂栽培装置、储液储气栽培桶等无土栽培技术产品充满了“科技范儿”,培育的各类水果型、菜用西红柿深受上海等地居民的欢迎。

“南疆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出产的蔬菜瓜果口感好、营养价值高。”阿克塔什镇党委书记唐俊介绍,他们准备为基地生产的设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申请统一的品牌商标和包装盒(箱),并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在今年的秋延后蔬菜种植计划中,已签订了850座西红柿棚、300座黄瓜棚的销售订单。

记者来到和田地区和田县经济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登上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观景台,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海之中整齐排列的上千座温室大棚令人震撼,一座全玻璃外墙的智能展示温室矗立其间,格外耀眼。

这里处处可见的现代农业“黑科技”令人大开眼界:用黄沙和炉渣经过配比后的特殊“土壤”种出的西红柿甘甜可口;安装了智能通风、智能控温、水肥一体化等高科技设备的温室大棚,员工用手机就能随时查看、控制大棚温度、湿度、光照等指标,并设定浇水、施肥的时间和总量。鱼菜共生试验区吸引了一众参观者……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克孜勒镇阿热买里村村民在黑木耳种植大棚里交流种植技术。(摄影:艾则孜·沙木沙克)

在这里,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民”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目前,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疆各地州已形成规模化的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带,南疆“菜园子”的产业“链条”也不断向两端延伸:一头向农民的田间地头延伸,促使农民生产高附加值的品种;另一头向分选、包装、初级加工、储藏保鲜等产后环节扩展,增加了农民增收的环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南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出了贡献。

(原载于《今日新疆》2022年12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