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7月8日电 题:“板房政府”的致富经:做好“党建+”,算出“幸福账”
作者 彭国威 袁子寒
几栋由钢材搭建的活动板房坐落在双鹰河边,因为周边的新场镇正在紧锣密鼓施工,让这里更像一个临时的建筑工棚,若非门口挂着醒目的牌子,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乡政府所在地。
7月7日上午,记者走访刚刚获得全国“两优一先”表彰的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党委,映入眼前的一幕,让人震撼不已。
进入其间,根据门牌标识很快能找到各个部门。“我们都应该庆幸自己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生长在这个伟大的国家……”从一个会议室,远远地传出三建乡党委书记黄友志热情洋溢的讲话,循声而去,凑近从窗户一看,里面挤满了人,但却井然有序,有人在认真聆听报告,也有人正做着笔记,氛围十分浓厚。
政府“腾笼”,百姓住进“衙门”
“你们怎么在这里办公?”看着这个“板房政府”,记者十分疑惑。
“搬过来快三年了。”会议间隙,负责接待的三建乡党委组织委员陶晓龙解释,2004年7月,三建乡老场镇原乡卫生院后面出现严重的山体滑坡,造成交通堵断1年之久,整个场镇存在严重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时刻威胁着三建场镇政府、医院等1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179户居民,共计1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原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结合专家结论,在2011年作出了《关于三建乡场镇滑坡防治方案的批复》,同意实施整体搬迁避让。”陶晓龙一边说,一边邀请大家上楼,踏着咚咚响的铁板楼梯,上到窄小的办公室,没有开空调,显得有些闷热。“很多百姓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有了感情,突然要离开,总有些依依不舍,怎么办?我们党委和政府肯定得‘打头阵’。”
就这样,2018年上半年,乡政府整个搬迁到了这里集中办公。“原场镇重危区有88户407人。”说到这里,陶晓龙同时道出了政府搬迁的另外一个原因,“新场镇没有建好前,这些人如果一直留在当地,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为了抢时间,又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乡党委和政府最后研究决定,腾空不在重危区的政府大楼,作为百姓前期的过渡房。”
听说记者要去老政府大楼看一看,陶晓龙安排好陪同工作人员后,一溜烟又跑进了楼下的那个现场报告会议室。
驱车10余分钟后,在三建乡老街,一个略显陈旧的7层高楼出现在众人面前。“就是这里了。”三建乡宣传委员曾莉带大家进门,楼道里,挂满了衣服,也摆放着众多的居民生活用品。
“曾委员又来了。”正在午休的一个婆婆见到一行人,忙着热情地搬凳子,邀请大家坐下拉家常。
婆婆名叫余文碧,今年73岁了,但说话、做事都十分利索。“我们住在这里,不用给房租,水电费也全免。”余婆婆说,每个搬迁户,政府按照人头每人补助7.8万元,还给缴了社保,现在自己每月可以领取1000多元的养老金。
闲聊间,几个邻居不约而同地围坐过来,大家的话匣子在不经意间自然打开,聊生活、说未来,生活很是融洽。
做好“党建+”,乡村振兴有底气
三建乡是2017年重庆市确定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在逐步破解多年的场镇整体搬迁避险难题的同时,抓地方经济发展,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同样异常艰巨。
但就是在这个“板房政府”的指挥下,2021年2月,三建乡还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说起这个,陶晓龙说话声音的分贝都提高了几度,“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我们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好‘党建+’这篇文章,才有了难得的成绩。”
图为正在建设的三建乡新场镇。 袁子寒 摄
为了破解以往“吃水靠抬、煮饭靠柴、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尴尬,全乡在多年的发展中,充分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盘活贫瘠低效土地林地1.2万亩,发展起了笋竹、青脆李和民宿旅游等重点产业,特色产业覆盖率由2015年的不足10%提高至100%,带动农户户均增收9200元以上,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为零增长到2020年的129万元。
来到海拔600多米的石龙门村三社,刚下车,田地里一股浓浓的花椒香味扑面而来。走进农户罗永万家里,水泥地上铺满了当天刚摘的青花椒。“今天采摘了300斤左右,大概能卖1500元!”罗永万告诉记者,房间里的花椒已是最后一批,今年共有2吨左右的产量。
怎么卖?
“农户负责种植,我们负责推销。”在石龙门村当了11年村支书的罗世宽接过话茬,“以前农户卖东西,要肩挑背扛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送到马路边才有人要,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可以坐在家里等人上门采购,今年的收购价每斤接近5元。”
每年这个时候,罗世宽都会忙着当推销员,通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在货比三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收购商进村。
“我家有8亩土地入股到村里引进的股份制公司,每年每亩地有240元的保底收益,同时还可以享受公司入股分红。”让罗永万心里乐呵的事还有很多,“农药、肥料和树苗这些,都是免费提供。”
有了前景,村里产业发展就像坐上了“快车”,2018年以前,石龙门村仅种植花椒300余亩,而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花椒种植上来,目前达到了约825亩的种植面积。
“村里有了核心产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为我们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打下了坚持的发展基础。”罗世宽对未来充满信心。
政府交“答卷”,居民当“考官”
“一个政府做得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得百姓说了算。”黄友志在听闻记者走访感受时直言,“三建乡的考评方式比较特殊,严格推行支部‘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具体执行中,实行的是‘双评’机制,政府要给百姓打‘红黑榜’,百姓也要给干部打‘考核分’。”
正因为此,当地组建了“群众点菜、支部派单、党员下厨”的红镰党员志愿服务队8支,引导350余名农村无职党员领岗尽责、带头示范,让“头雁”飞得更高、跑得更远。
产业做起来了,除了让采购商统一进村收购,在三建乡,农产品还有多条销路渠道。在位于鱼泉子村二社的丰都县龙河流域电商集配中心,见到“95后”女孩廖丽娟时,她正和大家一起忙碌着装箱打包现摘的青脆李。“今天要发200多箱,销售额有8000余元。”
谈起对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评价,廖丽娟如数家珍。“我们的电商场地是免费的,我算是拎包入住,期间,只需要缴纳日常的电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廖丽娟负责的这个点,分拣区、展示区、仓储区、办公区、直播室一应俱全,“政府经常会组织各种培训和推广活动,我都记不清参加多少场了。”
“乡里建有一个产业发展风险金,去年因为疫情,我们寄到外地的一批鸡蛋被退了回来,全坏掉了,没想到会得到5000元的补贴。”电商卖土特产,最怕的是物流途中货物有损坏,这让廖丽娟吃上了“定心丸”,“政府另外还有一部分快递物流补助。”
感党恩,跟党走。耳濡目染下,廖丽娟也在积极申请入党,现在也是一名预备党员。
近年来,三建乡在实施“头雁”提升和“雏雁”培养计划中,先后调整优化不齐不强党组织书记3名、其他村组干部15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5名,回引本土人才18名到村挂职创业,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5名,发展优秀年轻党员30名,储备入党积极分子27名、入党申请人30名,转化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个。
下午3点过,记者从“板房政府”离开,旁边按照川东民居风格打造的崭新场镇里,搬迁居民的安置房、提供公共服务的卫生院和福利院等,均已主体竣工,唯独一个孤独的建筑还停留在第二层的高度。“那就是我们未来的办公大楼。”送行的曾莉说。
“预计多久能建好?”
“原本按照计划是2020年上半年交付的,但前几年要抓脱贫攻坚,去年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在资金紧缺背景下,整个场镇的建设,肯定都得优先保民生,这个楼多久能完工,现在还不好给时间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百姓心中有杆秤,重庆的这个“板房政府”,简而不凡。(完)